马克思主义与时代

  • 邓小平与“改革开放”概念的形塑

    胡国胜;郭倩;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家喻户晓的政治概念。这一概念的孕育生成、话语演变与语义建构,都离不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提出、参与和推动。邓小平是“改革开放”概念由“改革”“开放”两语词分别提出到合并使用,再到生成“改革开放”整体表述的主要提出者;邓小平是“改革开放”概念由最初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话语,历经“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开放、搞活”“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对内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指称变动,最终定型为“改革开放”话语的演进历程的主要参与者;邓小平是不断完善“改革开放”概念内在意涵与外延指涉的主要推动者。

    2025年05期 v.48;No.238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共产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

    杨浩;刘欣欣;

    注重加强理论武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整风运动、教育实践活动和主题学习教育是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形式,从战略定位、原则遵循、活动形式、组织体系四个方面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进程,直观呈现其中的“变”与“不变”,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党的理论武装的规律性认识,掌握战略主动,也为我们进一步通过学习教育增强全党战斗力量、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2025年05期 v.48;No.238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数字智能时代

  • 用法治赋能中国社交媒体出海的路径探索

    范玉吉;李文静;

    TikTok难民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关于法治如何赋能中国社交媒体出海的思考。目前,中国社交媒体在出海过程中遭遇的困境突出体现在国际政治博弈与制度性冲突的影响,以及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和合规意识的不足等方面。在此困境下,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具体而言可以从国家战略和企业合规两个维度来探索法治赋能的现实路径。在国家战略层面,需要认识到构建涉外法治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在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积极推动数据治理规则输出、实现对外反制与对内救济的结合;在企业合规层面,则需要打造“预防性合规”管理链条,在技术合规与风险防控、内容合规与文化传播等方面协同发力。

    2025年05期 v.48;No.238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直播电商的意识形态风险防范

    虞海波;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播电商已成为当下重要的消费模式和经济形态,但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风险不容忽视。为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保障直播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维护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应深入剖析直播电商中价值导向异化、信息茧房效应、文化认同危机等现实表征,从资本逻辑、技术逻辑、社会心理逻辑等多维度探究风险生成机制,并提出法律规制、平台治理、社会共治等多维协同的防范策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范体系。

    2025年05期 v.48;No.238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大数据影响政治安全的逻辑理路与风险规制

    赵娟娟;

    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各个领域开启爆炸式的数据化过程。数据信息嵌入国家安全治理领域,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技术赋能在给政治安全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国家网络主权、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诸多维度的政治安全风险,增加网络主权冲突的可能性,加剧国家与社会治理危机,冲解政治认同。大数据的技术赋能、安全赋能和权力赋能是诱发政治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树立大数据思维并培养大数据时代的政治安全意识,强化技术手段建设与人工把关水平以提升国家政治安全效能,完善制度设计以优化国家政治安全的制度保障体系,是大数据时代政治安全风险的智慧治理之策。

    2025年05期 v.48;No.238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历史学:中国古代文明探研

  • 安大简《仲尼曰》与王家嘴简《孔子曰》重复章节琐记——兼及《论语·季氏》第十一章新解

    顾史考;

    最近公布的荆州王家嘴战国楚墓《孔子曰》竹书中包含与安徽大学藏战国简《仲尼曰》篇内容重复的章节,可将两者进行对读,从而再次讨论安大简《仲尼曰》的性质实为某种摘录本。另外,也可据此两种竹书的相关内容,对《论语·季氏》第十一章提出新解。从三种文本之对读可见,《仲尼曰》编撰时,王家嘴简《孔子曰》所收各章必是已流传了一段时间,或实源自真实记录,而《论语》虽亦与《孔子曰》基本性质相同,亦似有后日篡改之例焉。

    2025年05期 v.48;No.238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周原遗址凤雏三号基址性质再探讨——来自铺石遗迹用石特征的线索

    宋江宁;杨文昊;

    周原遗址凤雏三号基址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其庭院内的立石和铺石遗迹是判断建筑性质的重要依据。从石质建筑材料的角度出发,基于对遗址内建筑用石标准化程度的分析,可见铺石遗迹在用石特征上具备特殊性。其特殊性分别体现在标准化程度、砌筑方式以及尺寸和位置三个方面,结合文献可知凤雏F3铺石遗迹是具备实用功能且蕴含建造者规划思想的一处场所。凤雏三号基址应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处建筑,尽管暂时无法确定其性质是宗庙、社宫还是居所。然而凤雏三号基址这种融合商、周两族文化及其建筑思想的大型建筑的存在,恰好反映了西周早期以周原为代表的王畿存在多元人群的文化融合现象。

    2025年05期 v.48;No.238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学:鲁迅研究专题

  • 然而,这地狱也必须毁去——在与果戈里《狂人日记》的比较中重读《白光》

    段从学;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两部小说,实际上只有表层的相似性,而不像一般人想象那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与被影响的比较文学关联。就作品本身来看,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写的是一个品行卑劣的沙俄底层“小公务员”一心想要升官而不可得,最终发疯死去的故事;鲁迅同名小说写的则是“狂人”看清楚了自己的真实处境之后清醒过来,“赴某地候补矣”的故事。真正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有着深层相通之处的,是鲁迅后来的《白光》。这篇接着《孔乙己》未完成的反封建任务而来的小说,深入揭示了“科举制度受害者”陈士成内心深处“吃人”的强烈欲望,把表面上令人同情的“受害者”实际上也是“受益者”,也是“想要吃人而不可得”的“吃人的人”的野兽的真实面目无情地暴露了出来。只有抛开把孔乙己、陈士成这样的“小人物”当作“受害者”的廉价而浮浅的同情,把《白光》与《孔乙己》联系在一起看,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理解鲁迅彻底的反封建战斗精神。

    2025年05期 v.48;No.238 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文化根性与现代性:鲁迅的文学起源观再探

    孙利利;谭佳;

    对文学起源问题的认识,直接反映了不同时代和社会的知识观念、价值观念。现代以来,知识界对中国文学起源的认识,既关乎现代性转型下对传统文化的不同认知维度,也勾连出古今中外参照中的文化根性定位问题。其中,鲁迅的文学起源观颇具代表性。在早期探索中,他侧重从传统的“神思”论理解文艺的发生,显现出对民族文化根性的倚重。五四运动至大革命时期,他明确提出小说源于神话,体现了外来学说的影响及其复杂的处理心态;在后期则聚焦劳动说,在观念范式上有所转型,但仍兼及巫术、宗教等原始文化要素,折射出文学起源问题的复杂性,以及鲁迅思想本身存在的悖论性特点。

    2025年05期 v.48;No.238 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美学研究

  • 当代英语世界的东方美学三大重镇研究

    麦永雄;

    日本美学、印度美学和阿拉伯-伊斯兰美学,堪称东方美学的三大重镇,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赡的思想资源。斋藤百合子的“日本美学”研究,古普塔等人的“印度美学”研究,奥利弗·利曼等人的“伊斯兰美学”研究,分别体现出当代英语世界对东方美学三大重镇的评介重心与前沿关注。在东方美学的当代化与国际化会通研究的语境中,考察和评骘英语世界的东方美学的三大重镇研究,对于中国的东方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照意义。

    2025年05期 v.48;No.238 11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天下无外、共同体思想与中国美学的践行路径

    车凤成;

    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在宇宙论层面所存在的“神学(人学)本体论”与“仁学本体论”之分,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呈现为“神学(主体与客体)”与“美学(交互主体)”两种拥有方式。对自然世界的“神学拥有”使西方文明历史化进程为“天国天下化”逻辑所主导,而中华文明则因人与自然世界关系的“美学拥有”使其历史化进程为“天下天下化”逻辑所规定。“天国天下化”逻辑既服务于西方文明对自然社会的宰制,也服务于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间的不对等交往。“天下天下化”是“天下无外”思想的现实化,也是“共同体”思想与“中国美学”相互生成的逻辑前提。对世界的“美学拥有”使“共同体”思想在日常生存方面呈现为三种践行路径,即“政治美学”“生态美学”和“生命美学”。这三种美学践行路径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下无外”的“共同体”逻辑、“差异共生”的“共同体”愿景和“交互相生”的“共同体”伦理。

    2025年05期 v.48;No.238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

  • 我国专利权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障碍及其克服

    董春华;

    我国专利相关法律并未规定善意取得制度,但法院已广泛利用善意取得制度解决专利权纠纷。法院仅依据善意取得的三要件解决专利权纠纷,未考虑无权转让合同的效力与善意取得的关系。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以无权转让合同有效为要件,是物权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规则,适用于专利权善意取得之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850条规定侵害他人技术成果的合同无效,使无权转让专利权合同当然无效,构成专利权适用善意取得的障碍,法院适用善意取得也有违法之嫌。可限缩技术合同无效条款的文义或依目的解释,排除该条款导致的合同效力瑕疵对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影响。更有效的路径是删除该条款,依据合同一般规则判定无权转让专利权合同的效力,为将来的立法规定专利权适用善意取得留出空间。

    2025年05期 v.48;No.238 12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个人破产失权的法理新解与规则重塑——以利益衡量为中心

    赵德勇;王沛霖;

    个人破产失权作为个人破产法构建的重要内容,我国现行立法中并未有成熟制度,学界对于个人破产失权的认识未形成共识。无论是依据破产可责性的惩戒主义,抑或是基于防止破产制度滥用的威慑功能,皆会导致个人破产失权面临解释困难与价值错位。鉴于个人破产立法的价值取向、债务人更生与债权人债权实现的现实需求,个人破产失权的由来以及正当性基础必然要诉诸于利益法学。首先,应以利益冲突决定利益衡量的适用;其次,衡量经济利益与观念利益、一般利益与特殊利益、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三对范畴;最后,在我国立法中应当采用折中的失权生效模式、确立以个人信用为核心的失权裁判标准、创设个人破产失权的抗辩事由、构建意定与法定并存的失权制度模式。

    2025年05期 v.48;No.238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为侵权责任的认定

    赵立新;刘佳颖;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但其工具地位并未改变。在此前提下,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为侵权责任的认定有利于正确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为在训练、生成、删除的不同阶段侵权风险不同,在侵权责任的认定中需要明确认定标准、行为的符合性以及承担该责任的方式。基于对新技术“引导性”的规制,过错责任原则更符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在适用中,应结合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保障义务构建两阶段、多等级的安全保障义务体系进行合理的限制。在责任承担上,一般适用传统侵权法判断方式选择责任承担形式,同时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风险的延续性,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时分别认定连带责任与相应的补充责任。

    2025年05期 v.48;No.238 147-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早期国家(增订版)》评介

    赵争;

    <正>谢维扬先生的《中国早期国家》一书初版于1995年,至今已三十年。此书作为该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成果,其学术价值历久弥新。为满足更多读者需求,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此书的增订版。《中国早期国家(增订版)》(2025年版)订正了初版的一些文字标点讹误,并在附录中新增加了五篇论文,反映了近三十年来谢维扬先生对中国早期国家这一课题的新思考和新研究。

    2025年05期 v.48;No.23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清代女性诗歌与道教文化的关联书写——评《道教文化传统下的清代女性诗歌研究》

    韦强;

    <正>清代女性诗歌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而以宗教角度对其加以考察是一个富有新意的视角。黄晋卿博士的专著《道教文化传统下的清代女性诗歌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25年版)正是将女性文学与宗教文化进行关联性研究的新近力作。该书兼具宏阔的历史视野与细致的文本分析,深入、详尽地论述了清代女性诗歌与道教文化在多重维度上的关联,不仅拓展了清代女性诗歌的研究视阈,更揭示了清代女性通过诗歌对道教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表达的文化现象。具体说来,本书具有四个特征:

    2025年05期 v.48;No.238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