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从学;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两部小说,实际上只有表层的相似性,而不像一般人想象那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与被影响的比较文学关联。就作品本身来看,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写的是一个品行卑劣的沙俄底层“小公务员”一心想要升官而不可得,最终发疯死去的故事;鲁迅同名小说写的则是“狂人”看清楚了自己的真实处境之后清醒过来,“赴某地候补矣”的故事。真正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有着深层相通之处的,是鲁迅后来的《白光》。这篇接着《孔乙己》未完成的反封建任务而来的小说,深入揭示了“科举制度受害者”陈士成内心深处“吃人”的强烈欲望,把表面上令人同情的“受害者”实际上也是“受益者”,也是“想要吃人而不可得”的“吃人的人”的野兽的真实面目无情地暴露了出来。只有抛开把孔乙己、陈士成这样的“小人物”当作“受害者”的廉价而浮浅的同情,把《白光》与《孔乙己》联系在一起看,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理解鲁迅彻底的反封建战斗精神。
2025年05期 v.48;No.238 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0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姜彩燕;徐冰月;
《风波》是鲁迅《呐喊》中著名的一篇小说,以往对《风波》的阐释主要是在“思想启蒙”和“阶级革命”两种话语模式下交替进行的。近年来的研究开始反思二元对立阐释的简单化,在消解启蒙与革命等知识分子的宏大叙事话语的同时,逐渐触及现代化进程中的方方面面。从浙江近代商业文化及衍生的地方自治实践出发,重新审视鲁镇社会结构,进而观察其现代化进程,无疑可以打开新的阐释空间。浙江发达的商贸传统深刻改变了传统“四民”结构,催生了由农转商的七斤家和由商兼士的赵七爷等新兴群体,并推动了地方自治进程。这种结构性变迁使鲁镇在面对辛亥革命剪辫与张勋复辟要辫等“风波”时,表现出一种“钝感”或“无事发生”的表象,实则是地方社会经济结构具备一定自主性、能缓冲上层政治震荡的结果,反映了浙江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特殊路径。小说通过这场在特定结构中演绎的风波,揭露了外在结构性变革与潜行的儒家经济伦理观之间的深刻“裂隙”,展现了鲁迅对经济伦理现代化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的非凡洞察。
2025年05期 v.48;No.238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张震;谢晓霞;
“铁屋子”隐喻是《呐喊·自序》的国家想象的集中概括,也是晚清以来知识者家国隐喻脉络中整体性表达思想、介入政治的转折。“铁屋子”是鲁迅对中国的想象的观点,始自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和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铁屋子”和严复、李鸿章、梁启超等人使用的“室家”“破屋”“巨厦”等隐喻,在表达形式上具有相通性,但“铁屋子”的思想资源更多源自鲁迅自身对启蒙路径问题的思索。在《呐喊·自序》中,“铁屋子”既是发起文艺运动失败后的困境的象征,也是超脱了现实语境的、思想化的中国想象。“铁屋子”隐喻的这两重内涵体现了鲁迅对文学与现实政治、哲学思想之间交互关系的根本问题的思考。
2025年05期 v.48;No.238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3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孙利利;谭佳;
对文学起源问题的认识,直接反映了不同时代和社会的知识观念、价值观念。现代以来,知识界对中国文学起源的认识,既关乎现代性转型下对传统文化的不同认知维度,也勾连出古今中外参照中的文化根性定位问题。其中,鲁迅的文学起源观颇具代表性。在早期探索中,他侧重从传统的“神思”论理解文艺的发生,显现出对民族文化根性的倚重。五四运动至大革命时期,他明确提出小说源于神话,体现了外来学说的影响及其复杂的处理心态;在后期则聚焦劳动说,在观念范式上有所转型,但仍兼及巫术、宗教等原始文化要素,折射出文学起源问题的复杂性,以及鲁迅思想本身存在的悖论性特点。
2025年05期 v.48;No.238 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7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