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专题

  • 中国式现代化专题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现实基础、重点任务与改革举措

    叶振宇;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赋予区域协调发展深刻的时代内涵,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不能回避矛盾问题,要积极处理好几对关系全局的重大关系,着力提高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实施强化国家战略支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等重点任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更好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国家战略全局。同时,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重点问题找准制约其破解的体制机制障碍,采取精准、有效的改革举措进行突破,力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更大进展。

    2025年03期 v.48;No.236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三重阐释

    陈冬仿;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并以其鲜明政治主张的目标话语、客观规律性的理论话语和自信自强的实践话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两个大局”“两个结合”“以人民为中心”和“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建构逻辑和独特价值,超越了“西方中心论”“西方化=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框架,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光明前途,实现了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在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增强政治自觉、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及其影响力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3期 v.48;No.236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结构体系、主体定位与功能目标

    叶好;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从结构体系、主体定位与功能目标三个维度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全景式解读,有助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态、运作过程和核心要旨。从结构体系上看,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构成了纵横立体的“全过程”民主架构;从主体定位上看,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对“人民”概念的具体性规定,基于社会主义民主的人民特性,实现了“人民在场”对西式民主的实践超越;从功能目标上看,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设计,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了公权力与人民意志的一致性,最终目标是将民主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2025年03期 v.48;No.236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数字智能时代专题

  • 数字平台企业中的劳资分配关系探析

    刘凤义;潘璐;

    劳资分配关系是分配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数字平台企业中的劳资分配关系具有新特点。数字平台企业分为收入来源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类型,从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净利润趋势以及劳动收入差距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两类数字平台企业劳资分配关系的新变化,可发现两种类型的数字平台企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都呈现出部分生产资料复归劳动者与核心生产资料由资本独占并存的特点,但复合型数字平台企业劳动者占有的生产资料少于单一型数字平台企业,后者的劳资收入分配比例、劳资收入差距的差异性很大,前者资本净利润一般远高于劳动报酬、劳资收入差距一般具有扩大化趋势。

    2025年03期 v.48;No.236 2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新闻教育的核心问题、理念升维及其培养策略

    赵双阁;张雨桐;

    教育走向与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辐射到新闻行业,具备颠覆新闻生产模式和重塑新闻工作生态的巨大潜力,并对新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面对势不可挡的人工智能浪潮,新闻工作者陷入了技术性失业的担忧,思想、实践和创新成为人类记者的核心竞争力。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新闻业可以解放行业生产力,在此形势下,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得到空前发展,智能产品的全球布局也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基于此,深度报道、国际传播、学科融合成为新闻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培养方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全球热潮提醒新闻教育工作者,数字媒介素养的培养应是新闻教育的重中之重,新闻技能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应渗透于新型培养方案和日常教学实践中。同时,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新闻院校,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媒体使用素养和技能也是新闻教育的职责所在。

    2025年03期 v.48;No.236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9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基于数字民主可供性的网约工本体性安全构建研究

    张伟英;石晓娟;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约工法律身份模糊、劳动权益保障薄弱、民主参与路径受阻等问题相继出现,导致其产生本体性安全焦虑。数字民主可供性对分析网约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有效民主参与,进而增强网约工本体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字民主可供性理论的分析框架,通过建立同城行业组织,为网约工从外在环境到内在自我,提供数字民主参与所需要的“行业+专业”权益保护服务、多样化数字民主参与平台、良好且稳定的线上互动交流圈以及全方位提升数字民主素养等,可增强网约工的自信心、对日常生活的掌控感、找到“家园”的归属感以及对民主参与未来的预期,从而建构网约工本体性安全。

    2025年03期 v.48;No.236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小红书事件”专题

  • 跨文化传播中的情绪感染:一个观察“海外用户涌入小红书”的视角

    马燕;黄鸿业;

    2025年初,以美国网民为主流的海外用户涌入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引发了一场现象级的跨文化传播事件。该传播事件可以借助情绪感染理论,从情绪唤醒、情绪共振、情绪扩散三个维度,来分析“海外用户涌入小红书”中的情绪感染机制。在该事件发展过程中,海外用户通过“难民”叙事和文化抵抗,实现了跨文化传播的情绪唤醒;通过构建符号共识和基于主体间性的交往,实现了跨文化传播的情绪共振;通过激发集体记忆、创设文化仪式和创新视觉符号,实现了跨文化传播的情绪扩散。跨文化传播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高低语境下的符号解码差异、“回音壁效应”以及文化折扣,国家创设的舆论环境则是一大变数。基于此,在跨文化传播中需重视正向情绪感染的思路引导,包括减少语言符号解码障碍,纾解文化折扣;依托算法技术降低负面情绪感染的隐患;为“两个舆论场”的情绪同频共振提供支持。

    2025年03期 v.48;No.236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1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视频交流时代的传播动力体系与理性原则——基于“海外用户涌入小红书”现象的思考

    许在元;王灵均;

    中国在美国的短视频平台TikTok迅速发展到拥有1.7亿网民的规模,受美国政府逼卖禁令的影响,大量海外网民纷纷涌入中国的另一互联网平台——小红书,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我们透过此事件,可以发现隐藏于偶然性背后的人类信息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动力体系与发展逻辑。它昭示着一个新的传播时代——AI视频交流时代的开始,这是一个互联网媒介形态向AI视频传播形态的转型,建立于旧传播媒介及其结构关系上的传统传播学理论表现出不适应性而日渐失效,而推动新媒介新形态信息传播的动力则来自AI的科技力量、人类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力和自由、便捷的深度交流力,同时也揭示了实现人类信息传播最佳效能需坚守的三大理性原则:科技优先原则、受众需求第一性原则和最大限度交流原则。动力体系与理性原则将成为人类未来视频传播时代传播学新理论的基石。

    2025年03期 v.48;No.236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数字技术赋权与文化软实力的合流:小红书国际传播的民间场域

    高玉敏;张炳杰;

    伴随数字信息技术革命与平台社会的到来,国际传播实现了从大众传播模式到数字传播模式的更新,美国在大众传播时代建立起来的国际传播话语霸权逐渐衰落,基于文化软实力吸引的国际传播民间场域基本确立。面临TikTok“非卖即禁”法案的压力,以美国为主的TikTok用户短时间内大批迁入小红书,小红书一度在美国及欧洲等87个国家和地区的手机应用市场登上下载榜榜首,彰显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国际传播民间场域中“日常生活”叙事的巨大影响力。

    2025年03期 v.48;No.236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历史学:日常生活史研究

  • 僧俗之间:清中叶僧人的土地纠纷及其生活——以嘉庆朝刑科题本为基本资料

    常建华;

    土地债务类刑科题本呈现的僧人共同体,其生命历程主要是通过经济纠纷构成的人际关系表达出的。僧人出家改变了生命历程,形成了新的僧俗关系。僧人与民人基于经济行为产生社会关系,因而引发各类刑事纠纷。僧俗土地问题中寺田的租佃关系,是纠纷产生的要因之一。借助僧人人际关系的探讨,僧人个体生命史得以彰显。下层僧人为生计忙碌,亦同俗人。

    2025年03期 v.48;No.236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在技术与政治之间:近代矿冶工程师程义法的生平和时代

    刘文楠;

    近代矿冶工程师群体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涉及能源、冶金等与国防和基础设施相关的重工业建设。程义法是民国时期一名具有典型性的矿冶工程师,考察其一生在实业界、政界、学界的发展轨迹和社会网络,可见其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关系。他身处以资源委员会为代表的精英工程师和技术官僚的小圈子中,具有鲜明的“技术至上主义”价值立场,有着较高道德自律,但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民国时期政治和时局的影响,其专业技术工作往往徒劳无功,无力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

    2025年03期 v.48;No.236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众流归海:民国时期本土培养的考古学人

    席乐;

    清末民国时期,文化认同危机加剧,中国文化西来说盛行一时。五四运动之后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学术界以之作为解决危机的重要手段。以李济、梁思永等为首的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考古学人无疑是民国考古圈的主流人物,他们为引介现代考古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进行了最初的实践。然而中国本土的考古学不仅仅是现代考古学的简单翻版,它是基于中国考古遗存实际情况,吸纳、融合中国传统思想,所孕育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学科。除了有海外背景的考古学人外,来自传统金石学领域、一线田野考古实践、高校培养等不同学术背景的本土培养考古学人如涓涓细流一样汇入中国考古学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些在国内受教育的考古学人通过主动性接受现代考古学理念,进行田野考古活动,逐渐把考古学的理念纳入自身学术研究中,还从自己学术专长出发,将金石学、考据学等中国传统研究方法论纳入现代考古学体系中,为中国现代考古学学科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民国时期本土考古学人的实践可视为现代考古学中国化的开端。

    2025年03期 v.48;No.236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文学:《文心雕龙》命题研究

  • 论“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的美学内蕴及其历史演变

    李飞;

    刘勰“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的命题,学者通常理解为大物无小声,这种理解脱离了命题产生的古代乐学背景,并不准确。“铮铮”本可用来形容钟声,但在先秦钟磬乐退出历史舞台,秦汉乐器大规模更新之后,其所指发生了很大变化,转以形容弦鸣乐器所发出的高音。“细响”不是音强意义上的微小的声音,而是指音高意义上的高音。因此这一命题的音乐学意义是说洪钟这一类的体鸣乐器不易发出弦鸣乐器所擅长发出的高音。同时由于秦汉以后俗乐多用弦鸣乐器,“铮铮之细响”又可用作俗乐之象征,因此这一命题又体现出刘勰“崇雅抑郑”的音乐思想,并用以比拟经典传统与当时不良文风的对立。后世批评家基于不同的音乐观念,对这一命题的使用并没有完全遵循刘勰的本意,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它的内涵,拓展了它的诗学阐释空间。

    2025年03期 v.48;No.236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文心雕龙·序志》“巧而碎乱”命题诠解

    唐萌;

    《文心雕龙·序志》以“巧而碎乱”评陆机《文赋》,其意当为《文赋》创作技法工巧而篇章结构琐碎零乱。诠解“巧而碎乱”应以《文心雕龙》的评语特征为切入点,兼顾其内部理论主张,并与文学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序志》篇的“巧”指创作技法工巧,呼应“雕缛成体”与“文心雕龙”的成书立意,有“序巧而文繁”“情周而巧”“思能入巧”为内证;“碎乱”指篇章结构零乱,与《附会》篇“倒置之乖,棼丝之乱”的指向一致,有违《章句》篇提出的“体必鳞次,跗萼相衔”的篇章要求,亦不符《熔裁》篇提出的“首尾圆合,条贯统序”的体制标准。这一评价与晋宋时期文坛状况相应,是刘勰肯定文学创作技巧、反对浮靡文风的力证,彰显其宗经的文学思想。

    2025年03期 v.48;No.236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文心雕龙》“登高能赋”说别释

    杨园;

    《文心雕龙》所言“登高能赋”是魏晋六朝文论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在《汉书·艺文志》中并无登坛堂赋诗之义,本指登高望山川景物,因感物而创作诗赋。登高兴情而作赋,实为早期辞赋经见之常态。六朝时人认为左思、皇甫谧皆改造“登高能赋”说原意,强调体物创作。“体物”即体察事物,铺陈表现事物,创作者必主动观照客观对象物,描摹状写之,故“体物”与“感物”有很大不同。刘勰的解释是本于原意而倡导感物创作,进言之,他倡导“登高能赋”的用意乃在于发扬谢朓等感物创作的新风。

    2025年03期 v.48;No.236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社会学研究

  • 从芒市傣族的族群意识看多元文明工程的共效

    褚建芳;

    傣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芒市傣族在谈及自己的族群身份时,有人会说自己是“傣族”,有人会说自己是“?素”/“?簇”,另外一些人则既不会说自己是“傣族”,也不会说自己是“?素”/“?簇”,而只会说自己是“Dai”。通过对傣族群体中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段使用这些称谓的情况及其族群意识特征进行描述与分析后可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傣族,对上述称谓的含义和所指范围有所不同,而且还影响到了他们对“Dai”这一傣族自称的含义和所指范围的理解。这与他们所接受的媒体宣传、学校教育及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交流、接触和见闻密切相关。它们虽与中国现行民族分类并不完全一致,却表现出与后者极强的相关性。进而,“?素”/“?簇”这一称谓所指的对象不仅包含了中国的“傣族”和缅甸的“傣族”,而且隐约与泰国的“泰族”扯上了关联,表明芒市傣族当下的族群称谓和族群意识除了受到了新中国民族分类的影响以外,还受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统教化”以及跨国性的民族主义“启蒙”的影响,是这三种“文明工程”共效的产物。

    2025年03期 v.48;No.236 129-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冲突与超越:社会性别与中国传统性别观的反思及构建

    寇征;

    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性研究的新视角,旨在消解性别中心论和性别关系偏执论,反对自然生物决定论。以中国传统儒道佛文化对中国社会性别关系的建构而论,儒家文化建构了男尊女卑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和伦理道德关系,道家具有丰富的性别意识指向,诸如道法自然、尊母尚柔、慈爱万物和齐物平等等观念,而佛教则倡导包含性别关系在内的“众生平等”,这些都是性别平等关系建立的有益资源。当今世界存在着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差别对立及矛盾冲突,其中,性别的差别与矛盾是不争的事实,重新阐释中国文化中有关性别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不仅对消解冲突和建构新的性别伦理关系具有启示价值,并且可以为建构新的性别关系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

    2025年03期 v.48;No.236 140-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学人论坛

  • 范成大农村诗的后世接受及原因新论

    李冰燕;江合友;

    范成大创作了大量的农村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后世文人通过效仿、品评范成大农村诗等方式呈现出对其诗歌接受的多种面相:或接受其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传承、拓展其对农村景观与民俗的详细叙述,或对其诗学进行探讨。范成大农村诗清新雅致的审美追求,对中国农村田园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影响深远。后世对范成大农村诗接受的原因,主要有成功士大夫形象及人格魅力,有章法可循,温润、清新等诗风符合文人求变心理,“典致”的语言容易被接受等方面。宋至清对范成大农村诗的效仿及诗学鉴赏,将这种接受推进到了全新和深化阶段。

    2025年03期 v.48;No.236 1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阐释与文化实践——《全球化进程中共同体的文化构建研究》评介

    张骥;

    <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的交融与冲突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我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话语主张,更是我国对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从文化视角深化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维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赵学琳教授的学术专著《全球化进程中共同体的文化构建研究》于2024年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专著深刻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背景,鲜明彰显了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2025年03期 v.48;No.23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西周兴亡史研究》评介

    孔华;

    <正>周人代殷而建西周王朝,从武王克商到幽王失国共历十二王近三百年时长。目前围绕西周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礼乐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蔚然可观,但就西周断代史的研究而言,尚有大量新材料、新成果、新观点有待广泛吸收和充实。杜勇教授所著《西周兴亡史研究》(科学出版社,2024年2月)应时而出。此书原题为“周人崛起与西周兴亡”,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西周史》”的第一卷。作为最先告竣的课题阶段性成果成功入选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它是一部极具广度和深度的学术著作,是西周断代史研究的新突破。拜读之后,收获良多。

    2025年03期 v.48;No.236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