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 晚清江南士大夫的致仕生涯——以顾文彬为中心

    范金民;

    经过太平天国时期的兵燹,苏州仍不失为宜居城市,依然麇集吸引着一批缙绅士人,在那里诗文唱和、传承文脉,谱写江南文化的篇章,展示江南士绅生活的丰富面相。浙江宁绍台道著名收藏家顾文彬就是典型。顾文彬致仕居家期间,与一批情投意合的乡宦绅士日相过从,以其所蓄资财和诗文才情,频频地互相招请聚饮,觥筹交错之际,诗文酬唱,清音度曲,卧游园苑,赏鉴金石书画,更不时博弈寻欢、招妓侑觞,日常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他们在诗文唱和、文玩鉴赏的同时,也关心地方事务,热心地方公益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地方社会事务中发挥倡率示范作用。在"同光中兴"的社会大背景下,顾文彬等乡宦,与官府官员保持良好正常的交往,不即不离,既不疏远,又不过于近密,基本上循规蹈矩,在官府的允准和掌握下,展开社会活动,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兼以从事诗文唱和、金石赏鉴收藏雅事。这可能是江南士大夫较为恒常、最为留恋的乡居生活。

    2021年01期 v.44;No.210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哲学:思想与方法

  • 逻辑分析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评顾颉刚先生的学术硏究

    金春峰;

    逻辑分析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无论研究哲学还是历史都应自觉运用这一方法。顾颉刚先生国学根底深厚,著作宏富,却不懂得将这一方法运用于自己的研究,故其倡导的古史辨运动,虽建树卓著,但其个人的一些重要考辨,却如沙中楼阁,经不起逻辑分析。如"古代士之流变考",顾先生用的是简单枚举法,却以之作为全称归纳判断;对夏代的考辨,《论语》可作为支点,顾先生却弃而不用;"汉代今古文经学考",顾先生追随康有为,违反逻辑论证,以偏概全,颠倒时序,从论据到结论都是错误的。顾先生自己承认不懂逻辑,不知演绎推理及大前提之为立论基础,其真伪必须严加分析检验。

    2021年01期 v.44;No.210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易》的儒教思想

    张茂泽;

    儒教思想即儒家的精神家园思想。《周易》可谓中华文化根脉,雄居儒教经典首位,在古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质。"天生""人则"的天人关系观、人文理性的天命鬼神观、"进德修业"的人性修养论、"神道设教"的文明教化论是《周易》儒教思想的主要内容。"天人合一"是儒教的核心信念,《周易》提供了"天生人成"的天人合一关系模板。"天命鬼神"是儒教的核心信仰,《周易》则给人改命、凝命、致命机会,让天命鬼神为人成为理想的人服务,推进了中国古代思想人文化、理性化发展的方向。《易传》提出"进德修业",主张德业双修,功德并重;提出"神道设教",主张以道为教,它不是要建立宗教,也不是要传教,而是认识、遵循天道,以身作则,感染他人共同提高人性修养,让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周易》开创了我国古代优秀的人性修养、文明教化传统。

    2021年01期 v.44;No.210 3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法言》的制作及文体特质

    夏德靠;

    汉代经学的师法、家法传统以及孔子的述作观念深刻影响两汉士人的著述活动,扬雄虽然未能摆脱当时这一主流之述作观念,但能够坦陈自身著述活动中"作"的成分,从而显现其在文献创制上的一种新的认知姿态。扬雄的模拟行为,主要缘于"述"之观念的影响,而其"述"的重点又在于经典的文本形式。不过扬雄接受经典文本形式,不是出于简单的效仿,而是希望借助经典文本形式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来更好地呈现自己的观念与思想。扬雄仿《论语》而制作《法言》,其真实目的在于追寻原儒的足迹,借助宗经、征圣的方式,把捉、阐释真正的成圣之道,实际上是通过《法言》的制作来建构真正的"道统",从而实现自身王事实践的愿望。《法言》效仿《论语》的经典形式,在文体方面模仿的痕迹虽十分明显,但也存在较大差别。《法言》的命名显示扬雄有意拉开二者的距离,表明《法言》与《论语》之间并不是纯粹的模拟关系,而是具有自身的特质。

    2021年01期 v.44;No.210 4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史研究

  • 服饰与上海女学生形象(1907-1922)

    黄永豪;

    20世纪初期女学生的形象和服饰皆是中国社会的新事物,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并没有任何先例,包括女学生在内的社会各群体皆在探索,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知识分子仍从妇女的角度来定义女学生这一社会新群体,要求她们遵守固有的社会规范。而女学生则以发辫、刘海、窄的衣裳、金丝眼镜和操服等受到外人所批评的服饰来表达她们是时代新群体的诉求,服饰成为建构女学生形象的重要媒介。到了20纪纪20年代初期,女学生的服饰成为上海妇女服饰的潮流,操衣、围巾和毛衣就是明显的证据,这说明女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形象的社会群体。这一时期女学生形象发生明显改变的部分原因是她们参与了五四运动。一手拿着标语,一手拿着书本的形象最具代表意义,展示女学生既爱国又追求知识。"爱国"的帽子减轻了女学生因为"时髦"和"时式装"服饰而受到的批评。

    2021年01期 v.44;No.210 5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3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民初“游园”与女性空间之拓展——家庭剧中的日常生活镜像

    林存秀;

    看戏既是一种日常活动,又是高于日常的审美和精神活动。民国初年尤其是1913年后,家庭剧的演出盛行一时,传统以维护宗族伦理为目的的惩戒剧和伦理教化剧,渐渐向以爱情为中心的家庭情节剧转变。"游园"情节在新剧中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表征。在社会转型时期,内外隔离被打破,女性的生活空间在三个层面上获得扩展:一个是在虚拟的想象空间,以"游园"母体作为隐喻,女性的情感世界得以呈现;一个是在实体空间,公园、戏院、游乐场等娱乐场所对女性的开放;在社会层面,女性观众和女艺人争取公共空间的话语权,女性的主体身份和社会地位得以提升。

    2021年01期 v.44;No.210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日常生活中的居住实践——以深圳40年住宅发展为例

    孔晓青;

    源于遮风避雨、生养栖息的"住"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住宅也成为城市中数量最大的建筑,牵涉千万家庭的生活,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后,深圳人不断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对住宅的认识和需求从无到有,不断建构拥有自豪感和归属感的理想家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住宅的购买、改造、使用来表达自我,参与了社区空间和形象的建构,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深圳住宅和城市发展。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发声,他们的需求成为促进房地产商变革创新的动力,也是发展可负担的宜居城市的重要推动力。

    2021年01期 v.44;No.210 7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2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文学:后理论研究

  • 后理论及其相关问题

    邢建昌;

    后理论在中国的旅行已近20年,留下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清理,后理论与理论的终结、抵制理论、反理论的关系尚需进一步说明。后理论不是理论的终结,不是对理论的抵制,也不是反理论。从特定的语境和知识学模式分析,后理论与"抵制理论""反理论"具有精神上的暗合之处。后理论是一种对大理论的怀疑态度,一种理论反思的倾向或转折的趋势,甚至是一种回到文学(性)传统和重启审美主义的理论主张。后理论不以建构理论形态、理论思潮为目标,所谓生态伦理、生命政治、后人类、新美学、新叙事学、新文学理论等,不过是理论在后理论精神氛围下自身的一种调整、修复或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2021年01期 v.44;No.210 9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理论的危机与后理论的几种进路

    汪正龙;

    后理论不是一种独立的理论或者派别,而毋宁说是文学理论新的存在形态。跨学科、小写的理论、自反性是后理论的基本特征,在之间、文学的扩容等是其发展趋向。上述情况表明后理论追求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是后现代与解构的进一步深化或者说晚近理论形态。

    2021年01期 v.44;No.210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神谕到对话——“后理论时代”对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杨建刚;张林轩;

    "后理论时代"的核心主题是理论对自身的反思与重构,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重新审视理论在鼎盛时期的得与失,进而寻找理论继续存在的合理性与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后理论时代"首先要破除对于理论无所不能的盲目迷信,对理论向外扩张的欲望加以约束。其次对盛行于理论鼎盛时期的"大规模转型"模式进行反思,重审当下理论与"神谕式人物"之间的关系。"后理论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强调对话关系的构建,唯其如此,理论才能在新时代不断发展并发挥特有的效用。

    2021年01期 v.44;No.210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作为一种知识型的“后理论”

    王亚芹;

    "后理论"内涵繁芜,目前对"后理论"的反思性研究主要有两条新径:一是介绍和阐释国际理论界关于"理论之后的理论"的新方案;一是探究"后理论"的学理进路,寻绎其源初性的创生过程。在后者的基础上,从知识谱系学角度进行溯源,可以得知"后理论"不是知识的某一具体形式,也不是时代的背景板,而是当前时代知识生产的特定结构,是一种"知识型"。走向融通是其主要特征:首先,"后理论"体现了异质话语之间的"同构性",其实质是在多元整合中探寻理论生成的发展空间。其次,"后理论"知识型的根本目的是知识构建,并且具有明显的人文价值引导性。再者,"后理论"知识型通过话语的实践性充分介入社会文化之中。因此,"后理论"唯一的研究方向是"后理论"知识型本身,这是"后理论"与理论、文学理论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区别,也是未来人文学科走向"大融通"的新视点。

    2021年01期 v.44;No.210 120-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孟子》“市贾不贰”究竟该作何解?——附论“巨屦小屦”

    汪维辉;

    对于《孟子·滕文公上》中"市贾不贰"一词,一般将其解为"市无二价",即"市场上的价格没有两种"。该句的阐释是受东汉赵岐注的影响。针对于此,胡敕瑞先生通过考察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此句应解释为"市场上没有欺诈的价格"。但是从相关语境的文理寻绎、从先秦其他典籍的旁证以及基于语法结构的语义分析等,仍肯定此词应为赵岐所解之意。此外,由该段下文中"巨屦""小屦"的语义分析可提出这样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即孟子独特的言说风格和话语特色会给阐释带来独有的难度,基于阐释史的历代注疏与原文之间也会有"误读"与错位。

    2021年01期 v.44;No.210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古汉语差比句的构成要素和句式类型

    荆亚玲;汪化云;

    古汉语差比句的五个句式,有比较主体Z、比较客体K、比较标记B、比较结果 J四个一级要素,差比量L、比较属性S两个二级要素。依J和K的相对位置,差比句可分为两类。K+J类:比字句;出现于中古,多用于近古,依时间顺序的原则而构成。J+K类:于字句、无B句、无J句、数量句,与古汉语VO型语序协调;除数量句外,主要出现于上古、中古,依中介者居中的原则而构成。两类句式的语序,分别是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对客观事象的临摹。

    2021年01期 v.44;No.210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老乞大》四个版本中的疑问句句末语气词研究

    刘悦怡;宫齐;

    《老乞大》是整个朝鲜时代最重要的汉语口语教科书之一,历经元明清三代,展现了语言上鲜明的变化。考察四个版本的《老乞大》中疑问句句末语气词的分布、功能以及演变特点,可以发现有些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在元末使用,到了明清时期逐渐消亡,有些语气词从清代才开始出现。同时通过梳理语气词"那"与"麽""呢""啊"等疑问语气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分析并推测出疑问语气词演变的特点和路径。

    2021年01期 v.44;No.210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笔谈

    桁林;袁钢明;刘瑞;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实施的又一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经过一年多时间酝酿,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2016年2月,我国首部跨省市区域性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成为"十三五"时期的重头戏。为了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我们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桁林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袁钢明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刘瑞教授三位学者就此进行了笔谈。

    2021年01期 v.44;No.210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简介

    <正>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可以追溯到原天津河北师范学院1949年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和原河北北京师范学院1951年成立的政治课教研组开设的思政教育课程。199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批河北省唯一的该领域省级重点学科,200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2021年01期 v.44;No.21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学理论的“知识学”反思——评邢建昌等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

    李超;

    <正>"知识生产"是这些年在反思文学理论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术语。"知识生产"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何以可能",也就是探讨成为知识的种种因素和条件。邢建昌等所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人民出版社2019年)即是一部从知识和知识生产的视角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状况的标志性作品。

    2021年01期 v.44;No.210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