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研究专题

  • 康有为、谭嗣同对佛教教义的阐发

    魏义霞;

    康有为、谭嗣同都热衷于对佛教教义的阐发。总的说来,两人对佛教教义的阐发以差异为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康有为从养生的角度解读佛教,认定佛教的主题是养生卫生;谭嗣同则从仁的角度解读佛教,认定佛教宣扬不生不灭。康有为将佛教打造成去苦至乐之方;谭嗣同则关注人的死后世界,凸显佛教的因果报应。康有为宣扬"求乐免苦",利用佛教论证生而固乐;谭嗣同则宣扬无我,借助佛教渲染人生无我。康有为仁智并提;谭嗣同则提倡大无畏精神,鼓舞人们勇敢救世。康有为、谭嗣同对佛教教义的不同诠释源于他们的哲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展示了近代佛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020年04期 v.43;No.207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大义《春秋》与微言《春秋》——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析论

    郑任钊;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是康有为春秋学的重要著作,其以考据的形式注解《春秋》,试图还原"未修《春秋》"的面貌,探寻孔子笔削之迹,分别探求孔子口说的大义和微言。该书将《春秋》分为鲁史原文、孔子笔削、《春秋》义、《春秋》微言四本,提出以经文为代数符号及"一字代一式"的解经方法。该书将"大义"归于《公羊传》《穀梁传》,"微言"归于董仲舒、何休,并与"三世"说相嵌套,不仅在《春秋》的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开拓,更以"三世"说为核心融会公羊诸说和各家异说,通合古今中外,为春秋学思想的发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2020年04期 v.43;No.207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康有为与儒家新经典体系的建构

    唐明贵;

    身处近代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康有为,既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了欧风美雨的吹拂浸染。为纾解国难民瘼,他在对传统经典体系予以梳理和厘正的基础上,以《春秋》为核心,以《中庸》《论语》《孟子》《礼运》为主体,构筑起了一套以"三世进化说""托古改制"为核心理念,以契约论、平等观、民权说、议会制、两党制为宗旨要义,以大同社会为理想目标的新经典体系,力图使作为传统政治合法性依据的儒学经典,在新形态的政局中找到立足之地,从而促进传统经学和儒学的现代转型和发展。

    2020年04期 v.43;No.207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史研究

  • 女性、家庭与国家:战时重庆女性日常生活中的生育与妇产医疗

    吴晓璐;

    传统重庆地区的女性生育极度依赖于家庭(关系网络)获取医疗照顾资源,这也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家庭与个人的关系。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作为陪都的重庆迁来和兴建了大量的新型医院,这带来各方面的改变,包括被视为私人事件的生育。通过医院这一社会控制机制,生育不再是私事,传统家庭对个人的控制被打破,国家权力渗透进普通人的私人空间,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取代了家庭关系网络的权威地位。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女性也重新塑造了自己对社会、家庭角色、国家关系的理解。

    2020年04期 v.43;No.207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哺育的现代化:近代上海奶妈群体与市政公共卫生管理的历史考察

    王书吟;

    奶妈是受雇哺乳他人幼儿以换取经济报酬的妇女,是传统女性利用生理优势谋生的重要方式。由于清末农村经济的衰落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进城做奶妈成为农村家庭妇女抵抗天灾人祸,从城市中获取收入的重要途径。20世纪20年代起,奶妈的职业合理性因近代城市化的发展与西方医学及育儿观念的传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传统伦理、西方医学以及法律规范三方面考察家庭雇佣奶妈纳入上海市政公共卫生规范管理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底层妇女与现代化进程间的历史张力。

    2020年04期 v.43;No.207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明代老年人的休闲生活

    张雨;

    休闲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程度,而且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明代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的发展为老年人休闲生活的丰富奠定了基础,同时老年人自身时间上的充沛、对休闲生活的兴致亦是重要的保障。通过对老年人园林生活、会社活动、旅游活动以及节日民俗活动的梳理,可观明人晚年休闲生活之一斑。

    2020年04期 v.43;No.207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华人殡葬文化的演变(1945-2018年)

    周子峰;

    随着人口的急速增长、物质生活的改变,西化思想的普及化,作为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一部分的丧葬文化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与内地不同的是,公权力在推动香港殡葬文化的演变时,作用相当有限。战后香港人口不断增加,土地严重不足,用作土葬的坟地难求,人口密集使过去在家出殡的传统无法维持;殖民政府把丧葬场所局限于殡仪馆及其他指定场所内(如医院或特定宗教场所),使香港市民的丧葬礼仪出现改变;另加上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急速,一般人无暇花费更多时间在丧葬仪式上;市民对遗体态度的改变,也使火葬成为主流。

    2020年04期 v.43;No.207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考古与发现

  • 滕州所出妊爵在商周地理研究中的意义

    陈絜;

    周初妊爵记载的是曹姓邾国与东土嬴姓之族通婚事宜,当时的邾地应该在今山东邹城一带。西周之邾与殷墟卜辞邾地所指无别,这也为商周东土地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系联参照。据此可进一步证明,卜辞所见如■舟、■、栎与■诸地,当悉数坐落于泰山周边,其中■、栎、舟及■,可分别与《春秋》经传中的禚(济南长清)、乐(济南历城)、舟(山东东平、平阴间)、御(汶水下游地带)诸地相对应。而■地方位的确定,则又能为陕西宝鸡纸坊头墓葬所出的■犬甗等器物的来历及其历史背景提供分析依据。

    2020年04期 v.43;No.207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北魏六镇军政地位的考古学观察

    魏坚;郝园林;

    北魏建镇置戍,屯兵驻守,尤以六镇地位最为显要。六镇不仅和北方长城共同构成北魏王朝抵御异族的防线,而且是北魏军队主力驻扎的主要地区之一,更是连接漠北与中原的重要关要。克里孟古城不但是北魏建国之初防御北方的军事重镇,在北魏王朝一个半世纪的军事防御和皇帝北巡过程中,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北魏渐次设立六镇之时,作为牛川城的克里孟古城因地处冲要,已有城址存在,正好起到了东、西连接抚冥和柔玄两镇的作用。北魏六镇设立伊始,柔玄镇与怀朔镇即成为东西两个中心城址,其后分别节制东三镇与西三镇,使得北魏六镇军事防御体系成为一个"双核"结构。尽管北魏六镇沿着阴山布列,但其实是一个有层次、有等级的军镇体系,从中反映出北魏统治者对防御体系设计思路的不断完善。

    2020年04期 v.43;No.207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笔谈

  • 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兼谈哲学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功底

    杨乃乔;

    <正>祁志祥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是一部为大学本科生编写的专业教材,关于这部教材编写的学理性定位,祁志祥教授与他的四位合作者在立场上是自觉的,没有任何暧昧性的躲闪。据我所知,国内就此种类型教材或专著的撰写仅在命题上,往往会纠结于以下四种指称以表达撰写者的选择性立场,即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中国古代诗学。择一而论,持"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以为自己

    2020年04期 v.43;No.207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要特点

    王青;

    <正>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一直是文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一代又一代学人为此倾注大量心力,结出丰富的硕果。20世纪90年代,面对强劲的西方文论,学界有中国文论"失语说",由此而见的焦虑可想而知。于是就有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的愿景,学界也有不少文章论述,20多年来很多学者都做出了非凡的努力。如何转型还在探索中,其核心是让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对话,但是真正落到实处却似乎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季羡林先生曾主张:"我们中国文论家必须改弦更张,

    2020年04期 v.43;No.207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建构意识

    方锡球;

    <正>祁志祥教授是有文化自强意识的学者。他主编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所体现出的这一意识和意志,突出表现为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今天要恢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本来面貌是困难的,这就需要建构。而当代对古代文论的建构,稍有不慎,容易与古代文论本身渐行渐远。也就是说,在对古代文论进行阐释的过程中,能否保存古代文论原有的丰富内涵,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处身当代文化语境,对古代文论内涵的任何阐释都无法完全表达其原有的意义,只能将

    2020年04期 v.43;No.207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现代性构建

    张灵;

    <正>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学赋予中国以诗的国度的美名,而在文学领域,作为其构成的重要元素或两翼之一的文学理论批评,虽然有着极其丰富的学术宝藏,但它们还缺乏一种完整宏大、具有充分的现代学术理论话语方式和表达形态的构建和呈现。因此,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再次与当代外部世界在现代性的话语语境中努力沟通以形成文明的同步对话交流的格局之际,构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心愿就成了中国文学理论界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界的共

    2020年04期 v.43;No.207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新认识“文以意为主”的当代意义

    黄意明;

    <正>一、"意":从"文体思想"到"美学意象"内涵的扩充(一)"意"乃文学之主线"意"指文章的主题,一般来讲是不错的。祁志祥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将"意"解读为作者的思想,认为是先有作者的思想,后有作品的主题。这是有理论依据的。譬如《易传·系辞上》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讲"意"先于"言"。道家也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之说,突出"意"超越语言的本体性质。之

    2020年04期 v.43;No.207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当代文学70年:重读与发现

  • 女性主义作家徐小斌小说的爱情方程式——《双鱼星座》《别人》《吉尔的微笑》的人物结构分析

    张志忠;

    徐小斌作为女性文学的资深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登上文坛,至今仍然活力四射,时有新作问世。其中篇小说《双鱼星座》《别人》和《吉尔的微笑》通过人物的性别与角色的排列组合而产生的情节、故事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多种功用,以及其对女性形象的自我审视,显露出女性自身的深刻缺憾,需要自省和自赎,从而将女性文学生发到新的高度。

    2020年04期 v.43;No.207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叙事与革命叙事的背离和冲突——重读梁斌长篇小说《红旗谱》

    王春林;

    《红旗谱》从问世至今,学界对其评价可谓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但整体上都没有摆脱政治意识形态或者时代总体思想文化氛围的束缚和影响。如果剥离开这些遮蔽物,从纯文学角度出发,对《红旗谱》的实际艺术表达效果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可以看出,《红旗谱》不仅可以被切割为乡村叙事与革命叙事两大部分,而且乡村叙事明显超越了革命叙事。

    2020年04期 v.43;No.207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抒情到抽象:论许德民的诗歌创作

    杨剑龙;

    许德民《海星星》《时间只剩下一棵树》诗集中的诗作,可归入抒情诗之列,可以分为咏物诗、爱情诗、写景诗、感怀诗、杂感诗,以较为集中和富有概括力的诗的形象或意象,表达诗人充满激情的情感和较为深邃的思想。诗集《人兽共患病》以直觉、幻觉、联想、悬念等,写思绪的涟漪、内心的波澜、意识的恍惚、遐想的驰骋,溢出生命本体意识和其观念的诉求,呈现出幻象诗的探索意味和个性追求,成为其走向抽象诗的过渡。诗集《抽象诗》在单字无逻辑组合中、在意象无理性密集中、在诗体形式韵律节奏的奇巧探究中,呈现出抽象诗的探索性与创新性。许德民发起创建了复旦诗社,推动了大学生诗歌运动的热潮,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复旦诗派。许德民在彰显中国当代学院派诗歌创作发展轨迹中,呈现出其诗歌创作的探索精神。他将中国现代白话诗创作拓展至抽象诗的境界,成为他诗歌探索最独特、最重要的成就。

    2020年04期 v.43;No.207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新冠肺炎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政策反应

    屈小博;程杰;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严重冲击。利用居民监测和制造业企业在线调查数据,从劳动力供给方和需求方两个视角,观察和分析此次疫情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疫情明显抑制就业需求,就业人员复工受阻,工作搜寻难度加大,失业风险上升;劳动密集型行业、生活性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从业人员遭受更大冲击;疫情主要发生在城市,但对农村就业人员影响更大,青年农民工更有可能出现较大规模失业。疫情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安全性和就业保护体系提出严峻考验,必须强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强就业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性,建立快速反应的劳动力市场应对机制。

    2020年04期 v.43;No.207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26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应对

    叶振宇;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对生产生活、国际贸易、公共卫生、国际交往等领域造成极大的破坏。我国区域经济遭受这次疫情的严重冲击,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受疫情影响最大,服务业占比较高、产业链较为发达或外贸规模较大的省份受疫情影响更为明显,疫情也增大了贫困地区如期脱贫的难度。疫情对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影响既有机遇,又存在重大的挑战。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积极采取应对策略,才能化危为机,克服疫情,尽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

    2020年04期 v.43;No.207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河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简介

    <正>河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前身是1929年创建的河北省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自1986年起,先后获批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批中国古代文学和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二级博士学科授权点,同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批设立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获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语言文学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016年,入选河北省政府"双一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2020年04期 v.43;No.20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日常生活史研究

    黎志刚;常建华;

    <正>生命从开始到死亡是生命常态。佛家认为生、老、病、死为人生四大苦事,指的便是日常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生命现象。道家则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中的常情,即诞生、衰老、生病、死亡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西方学者也从个人在特定时空环境中自身经历的通透分析来描述人生的不同阶段。在许多文化中,生、老、病、死与人的日常礼仪相关,这些礼仪影响了社会的典章制度——却又受制于物质和周围社会环境的世界。这次我们的日常生活史研究专题就是以生、幼、老、死为主题。吴晓璐从战时重庆女性十

    2020年04期 v.43;No.207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当代文学70年:重读与发现

    郭宝亮;

    <正>已经走过了70余年非凡历程的当代文学,像一个储量庞杂的富矿,愈来愈强烈吸引着研究者关注、探究、重读和发现的目光。以下这组文章,便是如此。著名评论家、学者张志忠教授的论文,主要通过对资深女性主义作家徐小斌的三部小说的细读,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她的小说通过人物的性别与角色的排列组合而产生的情节、故事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多种功用,以及其对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贡献,可谓有新的发现;著名评论家、学者王春林教授的论文,是对"红色

    2020年04期 v.43;No.207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解读笔墨形式 探索当代书法创作方法——评史洪存《书法章法图解》

    胡湛;

    <正>作为当代纯艺术形式,书法更多地表现为以作品为指向的艺术化创作。传统书法理论着重强调用笔、结字,之后强调章法的作用。河北师范大学史洪存老师的著作《书法章法图解》(河北美术出版社2019年10月版),即是抓住了当代书法创作的特点而推出的一部探索性、创新性研究成果。该著由书法章法之理论构建、经典解析和创作示范三部分构成,既有理论建设、经典分析,也不乏实践体会,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治学路径与理念。一、史学美学为经纬,章法构成探玄机该著没有简单地从章法形式入手,对书法章法

    2020年04期 v.43;No.207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