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史研究

  • 西南联大教授的日常生活——以郑天挺教授为例并以他的《西南联大日记》为资料

    冯尔康;

    从细微处探寻郑天挺教授及其西南联大同人的日常生活,诸凡起居睡眠、身体保养、饮食及爱好、家庭生活、亲近自然、文物鉴赏及各种文艺娱乐活动、怀念故世亲人、宗亲姻亲往来、书写日记与砥砺修身等。郑先生和联大教授深知人生活在群体中,主动"求友",交友,做诤友,互相鼓励,排忧解难,促进向上,丰富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质,使得走在积极人生之路上的生活更有活力地向前迈进,令生活丰富多彩。郑先生与联大教授的生活与时代社会风气相契合,具有三方面的一致性:战时环境处境相同、爱国精神一致,具有中国必胜的信心;传统道德的仁爱精神、士人先忧后乐精神的传承;维护具有独立人格新意识的时代精神。

    2020年01期 v.43;No.204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8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挣扎:日占时期天津市政府普通公务员之生存状态

    李金铮;任利平;

    日占期间,普通公务员是日伪天津市政府运转的基础力量。公务员的录用,初期主要承袭了原国民政府的职员。局势稳定后,也采取招考方式录用。公务员的级别、惩戒等项制度,与原国民政府的办法是基本一致的。公务员的构成,大致是一个地域色彩浓厚、年龄较轻、学历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主要依靠政府薪金维持生计,日占初期三年,由于物价上涨幅度较小,凭借较高且稳定的收入,处于一个相对优越的生活水平。之后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剧,薪俸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生活水平持续降低。日伪政权从人身、教育和心理等方面,对公务员实行严密的控制。公务员无论在物质生活还是精神世界上,都陷于扭曲的挣扎状态。

    2020年01期 v.43;No.204 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新美容观与摩登时代上海女性的美容时尚及化妆品消费

    宋钻友;

    近代中国在民族危机的逼仄下,相沿千年的传统观念不断裂变、调整以趋时,新的观念、思潮大量涌现。为打败本土化妆品,外国化妆品商从进入中国那刻起,就攻讦宫、黛、粉、脂有毒,女性不能以戕害身体的方式追求美,不经意间与本土的启蒙思想相应和,并在20世纪20年代的女性身体解放运动中由激进知识分子演化为对"束胸""蓄发""敷粉"陋习的严厉批判,"健美论"应运而生。但在女性解放运动深入开展、女性消费权利获得尊重的大背景下,"健美论"在促进女子体育的同时,未能抑制女性的美容消费,"天然美""健美美"和"人工美"成为上海摩登时代并存不悖的生活时尚。

    2020年01期 v.43;No.204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知识形态与知识生产

  • 从认识论到知识型——40年文学理论提问方式之转变

    邢建昌;

    40年文学理论提问方式发生了从认识论到知识型的转变。新时期之初,文学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解释模式是政治功利论和认识论的。新时期文学理论通过质疑形象思维(即形象认识)和"文艺为政治服务"来开启理论探讨的道路。但是,新时期文学理论基本思维模式仍然是认识论的,所谓审美反映不过是强调反映主体的能动性罢了。认识论框架里得出的文学认识,是通过概念分析而建立起来的"逻辑的知",远不是活生生的文学。文学理论的自觉,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的讨论而确立的,主要表现为两个维度上的探讨:一是对过去那种建立在特定哲学基础上的、依托于某种"元叙事"的文学理论的怀疑;二是提出了文学理论知识的"合法性危机"。从知识型看文学理论的演进,是现代问题意识建立的一个结果。理论对问题的解释依赖于特定的知识背景、知识系统或知识型。所谓问题,也就是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的提问。所谓文学理论创新,主要是一种知识学模式的创新。从这个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本土文化研究实践正是一种与既有文学理论完全不同的知识生产方式,一种"独特的问题架构"。40年文学理论从认识论到知识型的转变,是回应时代挑战的结果,它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绩,但也留下了有待清理的问题。这是我们继续上路必须面对的。

    2020年01期 v.43;No.204 4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多元构型到范式创造——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探索与创构

    李西建;

    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形态与知识生产问题的探索,是改革开放40年来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既受到20世纪西方人文领域反思知识学思想背景和"后理论"趋势的影响,也是新时期在对西方文论观念和方法的频频借鉴和移植后,国内文论研究界对中国文论知识生产的深刻反思和自觉的理论认知。从知识生产的多元构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范式建构,彰显了中国文论知识形态探索的艰难过程、历史经验及发展空间。它深刻启示我们,以中国的文化思想和审美精神为根基,面向当代人的生命存在和文艺活动的现实发展与需要,创构以"人文—审美阐释"为核心的中国文论范式及话语形态体系,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论知识形态建构与知识生产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2020年01期 v.43;No.204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回到文学理论学科反思的初衷——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反思再讨论

    肖明华;

    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反思的初衷是要推动教材文学理论的建设。学界对此初衷存在有意无意的忽视。这就使得文学理论的学科学术型研究不与教材文学理论的建设相互发明,二者之间不能形成召唤应答的良性关系,并最终使得创建既具有时代感又能够适用于教学的教材文学理论得不到落实。虽然学科型文学理论与教学型文学理论有关联,但学科型文学理论更注重学科的基本学术问题,而教学型文学理论往往注重以学为主,偏重于考虑学习者的能力和需要等各个方面。教学型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理论知识"再生产"无疑有益。因此,对文学理论学科反思与教材建设问题再讨论便是有价值的,值得学界投以更多关注。

    2020年01期 v.43;No.204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学理论知识生产:面向新媒介时代

    李琳;

    媒介融合境况下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变化,从数字文学、"网文产业"到人工智能与科幻思维,文学叙事在不断探寻着现实生活世界与虚拟想象空间的交织点,伴随着信息科技、生物遗传技术、脑神经科学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文学理论应在更加开放的动态思维方式指导下,用知识生产的方式和恰当的表征手段给文学创作以指导。

    2020年01期 v.43;No.204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文化与哲学

  •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体问题

    李维武;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把主体问题作为重要的前提性问题加以探讨。这一探讨表明:应当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为其主体,依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以及作为方法论的历史的唯物论和历史的辩证法,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0年01期 v.43;No.204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张允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和学理问题,必须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资料挖掘和整理,这些资料包括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后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后的四个阶段;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现代化和中国学科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即不但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更要研究中国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或现代化,关注马克思主义对现代中国文化及其学科体系的重塑和再造;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欧洲文化背景的探索,发掘这一背景中的中国文化因素,从中深刻地体会马克思主义是"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思想体系。

    2020年01期 v.43;No.204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也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基因”问题——兼与宫敬才教授商榷

    赵庆元;

    宫敬才教授《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基因’问题》一文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存在着政治经济学的"基因",因而只有联系政治经济学研究及其成果才能真正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思想。但《德意志意识形态》绝不是只存在政治经济学的"基因"问题,而是它本身直接地就是马克思阐述其政治经济学思想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纯粹经验的方法"也不是政治经济学的"基因",而是从近代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以经验观察为基础的实证科学方法。此外,宫敬才教授为论证《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基因"所提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分析框架上的分歧与对立也是不能成立的。只有不是把马克思的原生态思想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之类的哲学,而是理解为政治经济学这一"真正的实证科学",我们才能获得对相关理论问题的正确解答。

    2020年01期 v.43;No.204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女性文学研究

  • 藩属关系下的战争与爱情——以新罗两女诗人为讨论中心

    郭海文;

    金真德与薛瑶是唐太宗至唐高宗时期新罗优秀的两名女诗人。《全唐诗》分别录有她们的诗歌《太平诗》《返俗谣》。《太平诗》既是一首目的性很强的政治诗篇,也是一首唐诗影响下的五言排律。而《返俗谣》则是颇有楚辞遗韵的骚体诗歌。她们的诗歌既是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也是她们自己才华的真实展现。此外,在她们诗文本的背后,有着新罗与唐朝藩属关系背景下的伤痕。金真德献诗唐帝,有着奉守与爱情的矛盾之道、甘心雌服的意涵。薛瑶随父侍候新罗王子在唐朝做人质的情形下,因父丧入寺为尼;之后出寺,嫁给一位官员为妾。这桩婚姻,对薛瑶而言,仿如置身双重藩属的险境。

    2020年01期 v.43;No.204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姬妾忆传文看明清士人心态

    石晓玲;

    明清时期,士人执笔为自己姬妾所作的忆传文大量涌现,体现了士人对卑弱者的悲悯和一定程度的尊重,有人性光辉在。但细析文本,尤其是与正妻忆传对读,男性士人与其姬妾在社会金字塔上的悬殊地位又在在可见,印证了性别尤其是阶级的不平等在情感关系的建立中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并不鲜见的"宠妾虐妻"叙事在士人忆传中难觅其踪,又是士大夫文化与社会现实和民间文化对照的一个生动样本。姬妾忆传中士人为何言说、如何言说、何者无法言说,及背后的文体、社会思潮、个人思想因素,都是剖析士人心态及其对文体演进之影响的第一手材料。

    2020年01期 v.43;No.204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一带一路”研究专题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债务违约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张斌彬;冯珺;

    目前,中国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呈现稳健上升趋势,有力地巩固了"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地缘合作的经济基础,但也因此遭遇了不断涌现的主权债务违约风险问题。通过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债务违约风险的评价体系,研究发现,人均GDP、经济增长的波动性、通货膨胀率和负债率是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债务违约风险的主要因素。评价结果显示,以色列、文莱、立陶宛、斯洛伐克和新加坡的债务违约风险最低,也门、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不丹和摩尔多瓦的债务违约风险最高。因此,应制定差异化的投资战略、引入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分阶段开发等,以防范应对债务违约风险,进一步增强债务投资项目可持续性。

    2020年01期 v.43;No.204 12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李英福;

    "一带一路"倡议将为沿线各国进行国际合作和发展提供历史性机遇,但缺乏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瓶颈。为此应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平衡人才地区分布,特别是培养紧缺的高端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发挥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高校的智力优势、智库的科研优势,政、产、学、研融合,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2020年01期 v.43;No.204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