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密;
"不抑兼并"始终是宋代土地政策的大方向,它造成了兼并之事实;然而,"不抑兼并"并不意味着放任兼并或者可以任意买卖土地,而必须以合法为前提。政府始终发挥其主导作用,用法律手段管理和调控土地的占有和流转,将土地有序地纳入到商品经济大潮中。
2019年05期 v.42;No.202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8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献忠;汪明杰;
晚明时期,商业兴盛,商业出版异常活跃,各类堪舆书籍如雨后春笋出现。这些堪舆书籍种类繁多,大都由当时的达官显贵作序。从晚明堪舆类书籍的序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员非常热衷堪舆术。不仅争相研读堪舆书籍,而且参与堪舆实践。此外当时堪舆学自身亦出现新情况,形法和理气派相互融合,举子弃业究心堪舆。
2019年05期 v.42;No.202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庄和灏;
"争取外援"历来是孙中山革命斗争的一大战略,辛亥前更至无以复加的地步。法国曾忝列其中,但最终孙中山仍未能如愿。探究其原因,依靠对以法国外交部档案为主的法文原始档案、研究文献的解读,力图从认知心态、政治诉求、近代法国内政外交特点这三方面入手,建构起较为完整的相关法国官方认知模式。这既是对以往研究多为中国镜像的有益补充,同时借助力量关系、同异质体系等国际关系理论支撑,在一战前多极均势及其纵横外交对法国等欧洲列强影响这一新视角下,对孙中山"争取外援"失败根源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剖析与探究。
2019年05期 v.42;No.202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云;
鲁迅为搜集研究"古碑"付出过极大心血,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他陷入对"古碑"弃与留的情感纠结之中。长期抄古碑的经历给他的创作留下了一些印迹和投影,他研究古碑时延展的情绪和情感深入到创作中,他创作中的地狱与鬼魂意象是古碑投影的表现,在古碑投影中他洞见了无碑者的废墟与荒坟,更从古碑想到无碑者,决意要为无碑者立传。在此过程中,鲁迅表现出了超常的新旧文化的转换能力。
2019年05期 v.42;No.202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啸;
北京是林语堂文学的起点。北京时期的林语堂融入新文化运动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与胡适、鲁迅、周作人、陈独秀、辜鸿铭等新文学干将们的影响密不可分。正是在他们的综合影响下,加之自己独特性情及特殊教育背景的规约,铸就了林语堂相当而特别的"京派"因缘。京海合流中的林语堂则有了明显的海派意味,但与以同情和欣赏的眼光将都市生活、都市情感作为中心表现的海派毕竟又存有着距离。在复杂的工商与政治语境里,他以拟市民的口吻发为讽刺的诙谐,苦乐自尝,不求人理会,人亦未必理会。不过,上海林语堂的文学活动却直接促进了海派都市散文的兴起。它们共同创造和发展了那种以"日常生活"为本位的"轻"文学文体。这种文体消解了"战斗"的锋芒与"崇高"的品格,却也丰富了现代散文的种类,典型体现了中国现代都市散文的早期形态。
2019年05期 v.42;No.202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鸣;
林怡是一个1910年出生于宁波而后成长于上海的知识分子,1956年后在内蒙古的一家国营单位工作。林怡有一份详细的私人日记和家庭消费账,记录了他和他的家庭在1965年到1975年的日常生活。通过对林怡日记和消费账中关于文学阅读记录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书籍是远比食品等生活物资更为稀少的特殊产品,文学阅读和文化消费和他家日常生活的其他消费水平也因此明显不成比例。而仅有的文化消费,也被"样板戏"和根据政治需要写作和发行的文学阅读所占据。总之,文学阅读的稀缺性和文化消费的单一性是那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城镇普通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基本形态。
2019年05期 v.42;No.202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强;
20世纪20年代前期,在一批创造社作家和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之间,围绕着"国民文学"发生了一场论争。"国民文学"观提倡者既强调对本土与传统的艺术资源进行回望吸收,也强调用文学去描写时代动向、参与社会改造,还强调以一种志业的严肃态度从事于文学创作,这可谓是"国民文学"观的三大面向,它们分别可类比为"文学的国语使命""文学的时代使命"与"文学本身的使命"。由于"国民文学"观本身的意义极为含混,由此展开的论争就显得绞缠纠葛。而相似的内容与概念在"后五四"诸人那里也是言人人殊,于是互相驳难的情形也在当时的文化圈与思想界激烈上演,并导致了"后五四"知识界的思想分裂。最终,重审"国民文学"论争便导向了对纷纭杂沓的"后五四"图景的历史重返与深入打量。
2019年05期 v.42;No.202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骥;张屿陶;
在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下,欧盟缺乏市场的灵活性与体制的连贯性是导致移民问题的根本原因,多元文化主义的正当性不足是造成种族冲突与社会动荡的直接与次要原因。移民危机的爆发同时也反映出欧洲内部治理的不足。欧洲移民问题的安全化要求欧盟在"规范性力量欧洲"的战略框架下,增强社会凝聚力与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正当性认同,提高欧洲内部自由市场的灵活性,扩大平等的政治参与与体制重建。
2019年05期 v.42;No.202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廖文伟;
全球化的急速推进为世界带来一系列全球风险社会问题,不同的民族国家因而处在相互依存的局面,无法在世界性议题及全球治理的过程中独善其身。新世界主义是近年习近平及其领导集体对全球一体化过程的系统性理论阐述。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论述,实际是新世界主义视角下中华文化对跨文化过程作出的回应。文化主体性是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基石,通过个体的道德自觉与理性自觉,接纳包容异文化。民族文化进一步通过个体公民的文化自省,进行实践性的文化活动。个体在文化实践过程中,需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以此获得世界公民的历史传承基因。正确地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有利于中国文化与异文化整合成全球第三文化,共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019年05期 v.42;No.202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巧蓉;赵珊珊;
人治思想、人治思维及其行为方式并未随封建统治与官僚统治的结束而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现代法治文化根基孱弱,社会法治文化不彰。作为社会治理方式法治转向所内需的社会治理主体参与度极不均衡。国际上西方国家对我国现代化法治进程的干扰与破环,正从隐性到显性、从局域渗透至更大范围。这些因素交相作用、错综复杂,成为我国社会治理方式法治转向进程中必须直面的困境。
2019年05期 v.42;No.202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