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徐中玉先生专题

  • 徐中玉先生文艺理论的研究方法

    周锡山;

    <正>徐中玉作为一代文艺理论研究大家,取得了众多首创性成就。而其文艺理论的成功研究方法,是其取得高度成就的重要基础。徐中玉在改革开放初期和前期,使用的文艺理论研究方法,对近四十年改开时期兴起的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高潮,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我国改开以来40年的文艺理论研究和美学发展的风雨历程,经历了老三论、新三论等昙花一现的方法论热潮,也经历了持久不息地顶礼膜拜西方研究方法的模仿思潮。他批评"过去几十年来,我们的文学理论研究不是照搬西方,就是向苏联

    2019年05期 v.42;No.202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中玉先生95岁为我写推荐信

    吴芸茜;

    <正>每每翻看徐老的这封推荐信,我都有一种见字如面之感。徐老的点点滴滴,都会因为这些手稿而让我重返那一天,那一刻。我的博士论文《与时间对峙——王安忆小说论》在取得学术出版基金资助的道路上,得到了包括以徐老为首的几位老师的最及时、最真诚的帮助与肯定,让我一直心存感激,不能忘怀。2008年的时候,我和同门刘晓丽博士一起去给王铁仙老师拜年。王老师也是我的博士论文评议

    2019年05期 v.42;No.202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哲学研究专题

  • 天地无私与为政公正——黄老之学的政治哲学解读

    宋宽锋;

    像《老子》一样,黄老之学的政治思考也是以其"道论"为基础的。《老子》和黄老之学的"道论"都关涉"本根之道"和"天地之道",而且两种"道"也都具有规范性和非规范性的双重意义。非规范性的"天地之道"是黄老之学政治思考的主要根据,与此相一致,黄老之学的政治思考关注最多的也是对"天地之道"的逆顺,以及政治生活中的祸福成败,而不是政治正当性的问题。规范性的"天地之道"是黄老之学政治哲学思考的"道论"基础,其理论核心就是"天地无私",而其政治指向则是为政的公正和公平。为政的公正和公平通过"案法而治"和形式正义得到体现。

    2019年05期 v.42;No.202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二程的理本体与心性论

    韩强;

    程颢以"天人一本"为根据,提出"心即理""性即气""性无内外"的心性论,强调"内外两忘"的定心方法,进而作到"学者先识仁,仁者与万物同体"。程颐建立了以理气观为基础的心性情理论,他提出了"性即理""性为心之体,情为性之动"的心体用论,为朱熹的"心统性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9年05期 v.42;No.202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论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与合法的土地买卖

    姜密;

    "不抑兼并"始终是宋代土地政策的大方向,它造成了兼并之事实;然而,"不抑兼并"并不意味着放任兼并或者可以任意买卖土地,而必须以合法为前提。政府始终发挥其主导作用,用法律手段管理和调控土地的占有和流转,将土地有序地纳入到商品经济大潮中。

    2019年05期 v.42;No.202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8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堪舆、商业出版与晚明社会

    张献忠;汪明杰;

    晚明时期,商业兴盛,商业出版异常活跃,各类堪舆书籍如雨后春笋出现。这些堪舆书籍种类繁多,大都由当时的达官显贵作序。从晚明堪舆类书籍的序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员非常热衷堪舆术。不仅争相研读堪舆书籍,而且参与堪舆实践。此外当时堪舆学自身亦出现新情况,形法和理气派相互融合,举子弃业究心堪舆。

    2019年05期 v.42;No.202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辛亥革命前法国应对孙中山革命的官方认知及立场

    庄和灏;

    "争取外援"历来是孙中山革命斗争的一大战略,辛亥前更至无以复加的地步。法国曾忝列其中,但最终孙中山仍未能如愿。探究其原因,依靠对以法国外交部档案为主的法文原始档案、研究文献的解读,力图从认知心态、政治诉求、近代法国内政外交特点这三方面入手,建构起较为完整的相关法国官方认知模式。这既是对以往研究多为中国镜像的有益补充,同时借助力量关系、同异质体系等国际关系理论支撑,在一战前多极均势及其纵横外交对法国等欧洲列强影响这一新视角下,对孙中山"争取外援"失败根源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剖析与探究。

    2019年05期 v.42;No.202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文学新论

  • 为无碑者立传——鲁迅创作的古碑投影

    马云;

    鲁迅为搜集研究"古碑"付出过极大心血,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他陷入对"古碑"弃与留的情感纠结之中。长期抄古碑的经历给他的创作留下了一些印迹和投影,他研究古碑时延展的情绪和情感深入到创作中,他创作中的地狱与鬼魂意象是古碑投影的表现,在古碑投影中他洞见了无碑者的废墟与荒坟,更从古碑想到无碑者,决意要为无碑者立传。在此过程中,鲁迅表现出了超常的新旧文化的转换能力。

    2019年05期 v.42;No.202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海派的衣裳京派的骨:20世纪30年代上海林语堂与京海派散文

    陈啸;

    北京是林语堂文学的起点。北京时期的林语堂融入新文化运动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与胡适、鲁迅、周作人、陈独秀、辜鸿铭等新文学干将们的影响密不可分。正是在他们的综合影响下,加之自己独特性情及特殊教育背景的规约,铸就了林语堂相当而特别的"京派"因缘。京海合流中的林语堂则有了明显的海派意味,但与以同情和欣赏的眼光将都市生活、都市情感作为中心表现的海派毕竟又存有着距离。在复杂的工商与政治语境里,他以拟市民的口吻发为讽刺的诙谐,苦乐自尝,不求人理会,人亦未必理会。不过,上海林语堂的文学活动却直接促进了海派都市散文的兴起。它们共同创造和发展了那种以"日常生活"为本位的"轻"文学文体。这种文体消解了"战斗"的锋芒与"崇高"的品格,却也丰富了现代散文的种类,典型体现了中国现代都市散文的早期形态。

    2019年05期 v.42;No.202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城镇居民的文学阅读和文化消费——以一份私人日记和消费账为例

    胡鸣;

    林怡是一个1910年出生于宁波而后成长于上海的知识分子,1956年后在内蒙古的一家国营单位工作。林怡有一份详细的私人日记和家庭消费账,记录了他和他的家庭在1965年到1975年的日常生活。通过对林怡日记和消费账中关于文学阅读记录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书籍是远比食品等生活物资更为稀少的特殊产品,文学阅读和文化消费和他家日常生活的其他消费水平也因此明显不成比例。而仅有的文化消费,也被"样板戏"和根据政治需要写作和发行的文学阅读所占据。总之,文学阅读的稀缺性和文化消费的单一性是那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城镇普通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基本形态。

    2019年05期 v.42;No.202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含混纠葛的“国民文学”论争与纷纭杂沓的“后五四”图景

    高强;

    20世纪20年代前期,在一批创造社作家和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之间,围绕着"国民文学"发生了一场论争。"国民文学"观提倡者既强调对本土与传统的艺术资源进行回望吸收,也强调用文学去描写时代动向、参与社会改造,还强调以一种志业的严肃态度从事于文学创作,这可谓是"国民文学"观的三大面向,它们分别可类比为"文学的国语使命""文学的时代使命"与"文学本身的使命"。由于"国民文学"观本身的意义极为含混,由此展开的论争就显得绞缠纠葛。而相似的内容与概念在"后五四"诸人那里也是言人人殊,于是互相驳难的情形也在当时的文化圈与思想界激烈上演,并导致了"后五四"知识界的思想分裂。最终,重审"国民文学"论争便导向了对纷纭杂沓的"后五四"图景的历史重返与深入打量。

    2019年05期 v.42;No.202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雄安新区容城方言方位词“呢”

    张文光;杨艳娟;

    河北雄安新区容城方言中有一个特殊方位词,读音为[ni0],暂且将它用汉字记为"呢"。"呢"只能附着于名词性词语之后,构成方位短语,可以称之为"NP+呢"格式。由"呢"构成的方位短语"NP+呢"格式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方位短语"NP+上"或"NP+里",其中的"呢"则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上"或"里"。

    2019年05期 v.42;No.202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是NP/VP不是”结构及其句末“不是”的来源

    王再超;

    "是NP/VP不是"正反问句的语义具有倾向性。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是NP/VP不是"正反问句的历史发展及其在邯郸方言中的表现,并认为表确认的句末成分"不是"的来源是"是VP不是"正反问句。结合历时和共时角度,可以看出句末成分"不是"除了有表示确认的功能外,还有表责备、表祈使的功能,表确认的功能只是其在普通话基础上进一步演变的阶段反映。"是X不是"结构中谓词性宾语的出现,是表确认"不是"产生及其进一步语法化的主要诱因,在其语法化过程中,说话人主观性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05期 v.42;No.202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进展、现实困难与政策建议

    叶振宇;

    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完成顶层设计,强化了组织保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然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仍然面临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难度增大、增多等现实困难,为此,现阶段要聚焦一些突出的问题,突破现有体制束缚,积极采取如启动实施新一轮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条件,探索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雄安新区城市投融资模式,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方式,积极探索产业转移协作的市场化模式等务实管用、精准高效的政策措施,争取取得更大的实效。

    2019年05期 v.42;No.202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创新生态视角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

    申桂萍;吕晓静;张贵;

    实施协同创新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动力。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和运行机制,以"共享、共育、共引、共用"的建设思路,从顶层设计、配套衔接、多元主体、利益纽带、内外循环角度建立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组织机制、服务机制、合作机制、共享机制和生态机制。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从创新系统演化路径、创新区域对接渠道、创新主体关系结构和创新要素传递效能四个方面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2019年05期 v.42;No.202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 欧洲移民危机的内在根源与安全化——“规范性力量欧洲”的研究视角

    张骥;张屿陶;

    在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下,欧盟缺乏市场的灵活性与体制的连贯性是导致移民问题的根本原因,多元文化主义的正当性不足是造成种族冲突与社会动荡的直接与次要原因。移民危机的爆发同时也反映出欧洲内部治理的不足。欧洲移民问题的安全化要求欧盟在"规范性力量欧洲"的战略框架下,增强社会凝聚力与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正当性认同,提高欧洲内部自由市场的灵活性,扩大平等的政治参与与体制重建。

    2019年05期 v.42;No.202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世界主义视角下的跨文化交流:基于文化自觉论的表述

    廖文伟;

    全球化的急速推进为世界带来一系列全球风险社会问题,不同的民族国家因而处在相互依存的局面,无法在世界性议题及全球治理的过程中独善其身。新世界主义是近年习近平及其领导集体对全球一体化过程的系统性理论阐述。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论述,实际是新世界主义视角下中华文化对跨文化过程作出的回应。文化主体性是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基石,通过个体的道德自觉与理性自觉,接纳包容异文化。民族文化进一步通过个体公民的文化自省,进行实践性的文化活动。个体在文化实践过程中,需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以此获得世界公民的历史传承基因。正确地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有利于中国文化与异文化整合成全球第三文化,共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019年05期 v.42;No.202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社会治理方式法治转向困境论析

    杨巧蓉;赵珊珊;

    人治思想、人治思维及其行为方式并未随封建统治与官僚统治的结束而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现代法治文化根基孱弱,社会法治文化不彰。作为社会治理方式法治转向所内需的社会治理主体参与度极不均衡。国际上西方国家对我国现代化法治进程的干扰与破环,正从隐性到显性、从局域渗透至更大范围。这些因素交相作用、错综复杂,成为我国社会治理方式法治转向进程中必须直面的困境。

    2019年05期 v.42;No.202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