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军;20世纪初年,就中国的政治前途问题,国人展开激烈论争,君主立宪与共和立宪脱颖而出。作为这场论争的理论基础,日本知识界传播的法政类著作首当其冲。经过国人卓绝的努力,这些著作相继被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发行。它们多为日本或西方法政大家所作,代表着当时该领域最高的研究水平,代表着当时共和观念认知的理论高度。在这些著作中,"共和"既是国体问题,也是政体问题,但主要是国体问题。就国体而言,"共和"与"君主"相互对立,与"民主"趋向同一,与"混合"纠缠不清;就政体而言,"共和"与"专制"疏离相隔,与"立宪"紧密相联。在国体与政体的选择中,"共和"是政治发展的方向,即便国力强大如英国、王统长久如日本,也须与"立宪"相结合,其"君主"方可存世。
2019年03期 v.42;No.200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向达;与其他仁人志士一样,民族危亡之际的张君劢一生的志业在救亡图存,与全盘西化论者和保守民粹主义者不同的是:他通过"会通中西",开出一条"中间路线"的宪政之路。为此他折衷了英美自由主义、前苏联集权政治思想,在学理上吸收了英美自由主义、法国生机主义、德国理性主义等思想,提炼出"理性"与"自由"的思想精髓,并以此改造中国儒学,将宪政的宏图落实在中国本土文化,试图从"新儒家"的内圣中开出"宪政"的外王来。张君劢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从深层次的思想文化中思考宪政问题,于转型之际的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尤有重要启示。
2019年03期 v.42;No.200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