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国七十周年

  • 严明党规党纪的历史鉴戒——以西柏坡时期为例

    王玉平;郭蕊;

    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立规矩的地方。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为从根本上推翻旧政权,破解因长期被包围、被分割造成的难以集中、难以统一的矛盾,为加强党的集中领导、保障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奠定了"制度治党"的基础,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西柏坡经验:以坚持党领导一切为旨归,强化请示报告制度这一党的政治规矩,统一全党意志;以制度创新为牵引,完善党内民主建设,将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落到实处;以健全党内民主为要旨,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竖起制度屏障。

    2019年03期 v.42;No.200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西柏坡时期中共隐蔽战线斗争的独特功能

    刘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隐蔽战线斗争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特别是西柏坡时期,党在这条特殊战线上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在精准获取秘密情报、策反敌人有生力量、发动工人群众斗争、团结组织农民力量、培养锻炼青年学生、汇聚民主党派人士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十分独特的功能,为实现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转折铺就了一条条"地下坦途"。党的绝对集中统一领导,时刻不忘初心使命的召唤,人民群众的深厚土壤,是实现这些独特功能的政治基因。

    2019年03期 v.42;No.200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与时代

  • 以系统观审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苗东升;

    自从地球人类实现系统化以来,世界社会一直按照"三个从属于"结构进行治理。演变到今天这种结构已历史地过时了,客观上要求消除国家之间的支配与从属关系,把世界建设成全人类平等相处、共谋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系统工程在当代的最高使命,需要自觉而全面地运用系统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2019年03期 v.42;No.200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政治思想史研究专题

  • 20世纪初年法政类著作中的共和观念

    李爱军;

    20世纪初年,就中国的政治前途问题,国人展开激烈论争,君主立宪与共和立宪脱颖而出。作为这场论争的理论基础,日本知识界传播的法政类著作首当其冲。经过国人卓绝的努力,这些著作相继被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发行。它们多为日本或西方法政大家所作,代表着当时该领域最高的研究水平,代表着当时共和观念认知的理论高度。在这些著作中,"共和"既是国体问题,也是政体问题,但主要是国体问题。就国体而言,"共和"与"君主"相互对立,与"民主"趋向同一,与"混合"纠缠不清;就政体而言,"共和"与"专制"疏离相隔,与"立宪"紧密相联。在国体与政体的选择中,"共和"是政治发展的方向,即便国力强大如英国、王统长久如日本,也须与"立宪"相结合,其"君主"方可存世。

    2019年03期 v.42;No.200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君劢的“宪政梦”解析:实质、渊源及意义

    向达;

    与其他仁人志士一样,民族危亡之际的张君劢一生的志业在救亡图存,与全盘西化论者和保守民粹主义者不同的是:他通过"会通中西",开出一条"中间路线"的宪政之路。为此他折衷了英美自由主义、前苏联集权政治思想,在学理上吸收了英美自由主义、法国生机主义、德国理性主义等思想,提炼出"理性"与"自由"的思想精髓,并以此改造中国儒学,将宪政的宏图落实在中国本土文化,试图从"新儒家"的内圣中开出"宪政"的外王来。张君劢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从深层次的思想文化中思考宪政问题,于转型之际的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尤有重要启示。

    2019年03期 v.42;No.200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晚清史研究

  • 晚清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矛盾与冲突——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和《申报》为中心的考察

    杨玉荣;余冬林;

    晚清公共生活领域的矛盾与冲突十分激烈,譬如华洋矛盾,全面激化;流氓横行,会党猖獗;厘捐病商,民怨沸腾;宗族涣散,友情变质;尚奢轻俭,践踏礼法;迷信鬼神,截然对立等等。这些在四大谴责小说和《申报》中有诸多反映。这些矛盾与冲突虽一定程度上源于社会既有矛盾的激化,但更多是受中国早期现代化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影响。西方经济侵入是造成晚清公共生活领域矛盾与冲突的经济动因;"法西"意识兴起是其思想文化动因;晚清中央权力弱化是其政治动因等等。诸种因素交互作用、相激相荡,共同促成公共生活中矛盾冲突的复杂化与激烈化。

    2019年03期 v.42;No.200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醇亲王奕譞与津通铁路争议

    赵蕊;

    醇亲王奕譞秉政期间,对李鸿章主持下的铁路建设事业给予了莫大支持。当津通铁路修筑提案遭到守旧势力的猛烈攻击时,奕譞虽曾表现得犹疑不决,但终以较为圆通的政治智慧,避实就虚、审慎选择,择卢汉而弃津通,搁置了李鸿章的铁路修筑提案,选取了更易为各方接受的折衷方案,从而使晚清铁路事业得以存续并稳步发展。

    2019年03期 v.42;No.200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7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日本史专题研究

  • 对战后日本宪法的再认识——一个历史学视角的考察

    赵立新;

    战后制定的《日本国宪法》以其彻底的和平主义原则备受瞩目,但这一宪法是在美国"压力"下制定的,在1952年日本重获"独立"后,修宪与反修宪成为战后日本政治的一条主线。从历史的视角,厘清新宪法在制定中和制定后美国的影响以及新宪法所体现的和平性特征,是理解当前日本政治及修宪活动的核心。

    2019年03期 v.42;No.200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3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1950年代美日同盟关系调整:基于驻日美军视角

    孔晨旭;

    维护驻日美军继续稳定驻留日本,是美国同意调整双边同盟关系的另一逻辑主线。在1950年代美日同盟关系调整过程中,无论是美国政府同意日本政府提出通过修约要求,还是议定新的安全条约并以此构建新的双边同盟关系,始终把确保驻日美军继续稳定存在作为双边同盟关系调整的前置条件和核心要素。以1960年新安全条约为基础构建起的新的双边同盟关系,最终确定了驻日美军继续存在的合法框架,但也决定了美日同盟关系调整的相对性和有限性。

    2019年03期 v.42;No.200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4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美学研究

  • 黄药眠与“美学大讨论”的潮起潮落——访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学讨论参与者张荣生先生

    李圣传;黄大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源于《文艺报》对朱光潜"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有组织、有计划的历史清算,却因"双百方针"的出台以及"批判方"内部蔡仪与黄药眠美学观点产生分歧,对朱光潜的批判无法形成统一论调,使得政治批判在"百家争鸣"语境中不得不临时转入到学术层面,进而突变为一场全国性的美学争鸣。在美学讨论中,由黄药眠主持的北京师范大学"美学论坛"作为讨论的继续和深化,不仅标志着美学从政治批判走向学术争鸣,还代表着当时美学研讨的新动向、新水平,并在随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黄药眠在美学论坛中的价值论美学思想转向,也充分彰显了黄先生独具一格的时代美学特色及其敢于突破藩篱的理论勇气,历史不该遗忘。

    2019年03期 v.42;No.200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7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论《尧典》的演述与制作

    夏德靠;叶修成;

    《尧典》文本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其生成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书写阶段与写制阶段。在前书写时期,《尧典》"文本"主要通过规谏、傩戏等仪式演述而得以流传,并且,《尧典》的内容很可能是以"断片"形式存在,这些"断片"之间是游离的,其时完整的《尧典》文本极有可能并没有出现。在《尧典》文本的"聚合"过程中,伯益应该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可以说早期《尧典》文本形态是伯益奠基的。西周昭、穆时期出现大规模的文献活动,《尚书》的基本架构亦即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的划分大约在这个时期完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尧典》才得以进入写制时代。因此,《尧典》可确认为西周中期文献,然而《尧典》在此后的流传过程中其文本也存在一些变化,很可能直到汉代才完全定型。

    2019年03期 v.42;No.200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9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的书承性作品来源

    张传东;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的编著者获取作品材料的手段之一是从各类图书典籍中搜录旧闻,选材的对象主要包括史书、杂史杂传类书籍、神仙方术之书、其他志怪小说集、地记著作以及子书等。编著者将书承性作品汇聚散逸不仅推进了志怪小说的独立发展,也学习和积累了小说创作的基本知识。

    2019年03期 v.42;No.200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9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金代诗歌对名词铺排的继承和创新

    吴礼权;

    名词铺排是汉语中非常特殊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修辞现象。它肇始于先秦时代的《诗经》,后代诗、赋、词、曲乃至散文、小说中都先后有名词铺排文本建构,而且结构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对于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金诗是中国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诗创作在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其名词铺排文本的建构既继承了中国历代诗歌所创造的许多旧有结构模式,也有自己独到的创造,为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汉语名词铺排史续写了新篇章。

    2019年03期 v.42;No.200 10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4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汉语中性词情感评价义的认知过程阐释

    靳开宇;

    借鉴认知语义学关于词汇概念义动态形成过程理论,探讨中性词语义偏移发生及词语自身情感评价语义形成过程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区分了汉语中性词情感评价义的两种动态形成过程。其中甲类中性词多利用认知隐喻思维方式,乙类中性词多利用认知转喻思维方式,词义的形成过程已经隐含了人的主观情感评价信息,因此中性词词义偏移的形成过程是人类两种不同认知参照点选择的结果。研究可以视为是汉语词典释义中对词语褒贬情感评价语义的从静态观察视角向动态认知解释视角发展演变做出理论分析的尝试。

    2019年03期 v.42;No.200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8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褒贬义词和褒贬陪义词

    郭佳兴;袁世旭;

    褒贬陪义是词的诸多陪义类型中的一种,反映了语言共同体对伴随理性意义的褒贬情感,传统上将这种附属意义带褒贬的词称为褒贬色彩词,将理性意义带褒贬的词称为褒义词和贬义词。从称谓来看,两类词似乎界限明朗,十分清楚,但实际上经常有人混淆这两类词,甚至有些词典对这两类词的释义方式也是完全相同,不加区别。近年来有些专著和论文讨论这两类词的差异,但都不尽完善。针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查漏补缺,对前人未能充分说明的地方予以补充和完善。

    2019年03期 v.42;No.200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1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