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新论

  • 我们还能不能回到陈瀚笙?——兼论20世纪30年代的无锡、保定农村调查

    隋福民;韩锋;

    20世纪30年代,陈瀚笙组织实施了无锡、保定农村调查。但无锡调查报告完成后国民党当局不让发表,后来遗失;而保定调查报告也没来得及撰写。后来尽管张培刚利用部分保定农村调查资料撰写了论文,但其分析方式及问题兴趣与陈瀚笙并不一致。后来的一些学者似乎也没有很好地延续陈瀚笙的分析思路。因此,应该回归到陈瀚笙的分析方法,深入挖掘无锡、保定农村调查资料的价值。

    2019年01期 v.42;No.198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唐宋时期村落的表征与形成论略

    谷更有;

    唐宋时期的村落已具有浓浓的"家乡"表征,但这一村落家乡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城居"和"里居"是战国、秦汉时期比较普遍的居住方式,此时的城中和里中更多呈现的一种"父老—子弟"关系。散居于城外、里外的"聚",其实可能是由于垦殖或其他原因形成的并不太稳固的居住场所,还不具有当时人的"家乡"的概念。此时人的家乡观念更多地是指某里或某邑。坞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之外的最主要的居住形式。坞壁是战乱时期避险的产物,是非正常时期出现的一防卫型的居住形式。其形成的独特背景,坞主与坞民的极不平等的社会关系,难以形成"恒产者有恒心"的家乡观念。这也是坞壁与后世的村落有很大不同的根本区别。隋唐以后,村落渐成为乡村最普遍的居住方式。我们从有限的关于记载村落的文献中发现,其时的村落已不是随遇而安的居所,已有了选址而居的"卜宅"理念。从先秦到宋时期"卜城、卜宅"的历史变迁,我们也能观察到二千多年以来社会的变化。通过"卜"的方式选择的宅兹家乡,可算作是唐宋及其以后时代村落的最重要表征。

    2019年01期 v.42;No.198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晚清史研究

  • 吴汝纶与曾国藩、李鸿章关系比较论——基于“文缘”“政缘”的考察

    董丛林;

    吴汝纶与曾国藩的关系主要是基于"文缘",与李鸿章的关系主要是基于"政缘",这与曾氏作为高官同时又挚爱和兼执文业的"双料性"、李氏惟"拼命做官"的"单一性"特点分不开。当然,所谓"文缘"和"政缘"皆非纯然,而其间有着一定的交叉、融通。吴、曾"文缘"中的"粘合剂"乃桐城古文,曾国藩作为咸同时期桐城文派的领袖,吴汝纶在相关方面所受牵系和影响颇大,保持关系至密。而他在与李鸿章的"政缘"当中,把握的则是所谓"不深不浅"的关系分寸。至于吴汝纶"弃官从教"的最后选择,固然是他觉得遇有合适机缘,而最根本的还是由于对文业的钟情。审视、比较吴汝纶与曾、李的关系,其自身而外,还可兼察湘、淮集团的相关情形。

    2019年01期 v.42;No.198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清代新疆地区赋税制度及其变迁

    杨军;刘娟;

    18世纪中叶清王朝统一新疆后,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上,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原则。在新疆地区推行的赋税制度亦遵循此原则,如在北疆等与内地交往较为密切的地区推行与内地划一的"地丁合一"田赋;而在维吾尔族聚居的回疆地区,充分尊重了当地民众的传统习惯,继续沿袭当地"旧例",并加以损益,相对减轻了回疆地区维吾尔群众的赋税负担,从而有效地保持了当地社会生活的稳定。19世纪后半期,由于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使得清王朝以往"因俗而治"的统治原则已不再适应新疆地区社会现实的需要,以新疆建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标志,清王朝逐步采取新疆与内地划一的统治原则,在赋税制度上,主要体现为"地丁合一"、厘税制度的引入与推行。纵观有清一代在新疆地区的赋税制度大体上因地、因时而置,从而既有效地维护了国家赋税制度的统一,也促进了新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9年01期 v.42;No.198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辩证法研究专题(笔谈)

  • 复杂性科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几个问题——兼谈辩证法发展的新形态

    王志康;

    <正>一辩证法与科学的新发展。科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对机械决定的世界、统计决定的世界和非机械非统计决定的世界的探索,分别揭示世界的三种特性:机械决定性、统计决定性和所谓的复杂性。辩证法经历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唯物辩证法,而今进入了所谓辩证法新形态发展阶段[1]。辩证法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无不伴随人类对自然界和自然规律认识的扩展与深入。20世纪初,科学开始向一个新的领域——自然

    2019年01期 v.42;No.198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唯物辩证法和结构主义的结合问题——兼论广谱哲学的研究方法

    张玉祥;

    <正>傅德本教授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时空两维度、六规律辩证法新的理论体系的创建工作,孜孜以求,令人感佩。我与傅教授有过多次通信,也读过他的有关论文,我认为他的观点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对于丰富和发展传统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观"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纠正传统辩证法过于强调运动、变化、转化、产生和消失等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所从事

    2019年01期 v.42;No.198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众多辩证法说到现代辩证法

    傅德本;

    <正>一什么是辩证法?有多少种辩证法?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源流和未来走向的理论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让我们来细数这些珍宝。(一)最近,张华夏教授在一次学术会上讨论辩证法问题,他一口气列出了十几种辩证法,它们是:"黑格尔矛盾辩证法、马克思异化辩证法、恩格斯自

    2019年01期 v.42;No.198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中国哲学研究专题

  • 义利公私之间:张栻对君子人格的理学诠释

    周接兵;

    义利之辨是儒家的中心问题之一。以张栻为代表的宋儒,将义利之辨提升到判别君子、小人,王道、霸道的"第一义"的高度,并被赋予本体论、心性论、工夫论的诠释,又通过天理人欲之辨,引入"公私之辨"这一命题,使得义利之辨既具备了体现形而上天道的价值根源,又具备了指导士大夫洒扫应对乃至修齐治平的现实功用;既成为士大夫修为君子人格的现实标准,又成为政治上治国平天下、文化上对抗佛道的理论武器。

    2019年01期 v.42;No.198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清末以来三种私德公德关系说之比较

    王美玲;李娜;

    如何涵养私德、如何培育公德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关于私德与公德关系,清末以来有三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是梁启超的私德外推即公德说,第二种是林安梧的外王而内圣说,第三种是刘清平的私德压抑公德说。三种观点各有其优势与局限。结合三位学者的观点与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的演进过程我们尝试提出以下观点:道德本身并无内外之分,私德、公德概念的语境也是不同的。但若将公德进行细分,一方面,最低限度的公德并不基于私德,而基于人们对契约的遵守,基于长期的公共意识和公共讨论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儒家伦理指导下的私德虽不是公德的充分条件,无法直接转化为公德,但却为较高程度的公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对公共福祉的奉献,在现代社会公德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年01期 v.42;No.198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诗经》研究

  • 《蒹葭》本义探微

    吴从祥;

    秦人很早便有祭祀水神的传统。自秦文公迁都汧渭之会后,秦人便一直沿着渭水向东发展,渭水成为早期秦人的"生命之河"。《石鼓文》等资料表明,《蒹葭》是秦人"渭水时代"的产物。《蒹葭》文本表明,其是一首优美的祭祀水神之歌。《蒹葭》是巫在水边祭祀渭水神时所唱的祭歌。

    2019年01期 v.42;No.198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美学研究

  • 作为文化批评的认知美学研究

    梅文慧;

    认知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构一种审美文化批评话语。从文化批评视角看,认知美学首先是从审美的核心旨趣出发探讨审美文化的品质与特色;其次认知美学建立在丰富的审美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于审美文化的选择、利用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和借鉴;再次认知美学作为最具科学性的先锋美学,对于当代美学及审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其具备全球化的特征、融入世界美学的大潮,都将在思想启发和价值关怀层面,表现出一定的意义和作用。但从当前美学研究状况看,认知美学对于传统审美文化的建构性维度,还未曾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探讨。

    2019年01期 v.42;No.198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李泽厚美学思想中的主体性话语

    张敏;

    翻检李泽厚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著述,我们发现在实践性话语之外,李泽厚还非常强调性情的陶冶、人性的塑造、新感性的建立和文化心理结构的生成,提出了与工具本体相对应的情感本体。这些理论主张形成了与实践性话语同样强大的主体性话语。然而,主体性话语的生成并非意味着从工具本体转向情感本体、从实践性转向主体性,而是要从实践性中生成主体性,以实践性确证主体性,赋予主体性话语客观的现实性和普遍性,进而恢复主体性话语在美学理论建构中应有的地位。主体性话语的生成也并非意味着李泽厚的美学理论背离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而是借助于康德先验哲学和马克思实践观的相互阐释从实践决定论转向实践辩证法逻辑,在实践性话语与主体性话语的辩证关系中思考美学理论的建构。

    2019年01期 v.42;No.198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文学新论

  • 钱澄之《屈诂》的经学阐释及其影响

    谢模楷;

    钱澄之《屈诂》经学阐释包括三个层面:一、为臣之道,二、忧在进贤,三、思得淑女。《屈诂》经学阐释的现实原由在于,钱澄之"经学笃实"的身份;《诗》《骚》"转相发挥"的目的;以《离骚》寓其"幽忧"的情怀。钱澄之《屈诂》的经学阐释,对方苞、梅冲等皖籍学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清代《楚辞》经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9年01期 v.42;No.198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协状元》之我见

    陈山榜;

    《张协状元》是目前所见到的出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南戏剧本。前人对此剧的研究并不充分,大都认为它是翻案文章,不真实,其大团圆结局是狗尾续貂。实际上,《中国戏剧史讲座》中所叙述的《张协状元》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的《张协状元》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它不是翻案文章。它的"破镜重圆"是真实地反映了封建婚姻关系本质的。它的剧情发展,符合主人公的性格逻辑,团圆结局也是剧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2019年01期 v.42;No.198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雨果小说中的史诗性维度:以《悲惨世界》为例

    康乃馨;

    史诗性是探讨雨果写作风格时频繁出现的形容词,对史诗的创作追求也始终在他的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史诗一词在雨果笔下的运用不仅限于诗歌范畴,更进一步扩展到了小说领域,从作者在《文哲杂论集》中对"理想小说"的定义便可窥见一斑。

    2019年01期 v.42;No.198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16至19世纪西方人汉语研究与汉语观:以来华传教士为中心

    陈晨;邵则遂;

    自16世纪起,欧洲传教士们一直扮演了汉语研究先行者的角色,并有着不少成果。至19世纪,随着世俗西方人和学者的加入,西方人对汉语的研究日益深入、科学。在语音上,他们建立汉字的拉丁字母注音系统。在汉字上,他们从神学的解读走向更为科学的字根与根字研究。在语法上,他们以拉丁语法为基础构建汉语语法框架,同时注重汉语特点,丰富了汉语研究。

    2019年01期 v.42;No.198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5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沈兼士与近现代语言文字学的革新和发展

    赵芳媛;

    在中国语言文字学现代转型发展的第一个三十年(1919~1949年),沈兼士是推动传统小学向现代语言文字学转型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继承章太炎先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精神和丰厚成果,凭借着深厚的小学功底,顺应时代的学术潮流,力主进行学术革新,他以开放的眼光吸收、借鉴了来自诸如自然科学、逻辑思维科学、语言学、史学等西方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中国语言文字学自主创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真正实现了从传统小学向现代语言文字学的全面跨越。

    2019年01期 v.42;No.198 100-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河北雄安新区研究专题

  • 创新河北雄安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研究

    张贵;李涛;李佳钰;

    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河北雄安新区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但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支出并不能满足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合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建设尤为必要。在尊重城市建设规律和明确新区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经验,可以从"借、用、管、还、责"五个方面,拓宽投融资渠道,明确资金使用方向,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创新有效偿债途径,建立长效问责机制,有序有度地推进雄安新区建设。

    2019年01期 v.42;No.198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河北雄安新区构建新型创新体系的战略思考

    叶振宇;

    构建新型创新体系是河北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其建设新兴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条件。河北雄安新区作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城市,要坚持战略定力,用新思维、新体制、新模式去构建一个虚实结合、功能多元、开放共享的新型创新体系,推动本地化创新网络与全球创新网络功能叠加、融合发展,进而链接、整合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为我所用,着力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跃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雄安新区新型创新体系是新兴技术集成应用、创新组织方式变革和科技创新体制全面改革的集中体现,是平台型经济理论的生动实践,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2019年01期 v.42;No.198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季塔连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评析

    乔荣生;周静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对此,国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俄罗斯学者的研究视角独特,而季塔连科是众多俄罗斯学者中研究中国问题的一个著名代表。从理论上看,季塔连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经验的总结、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判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理解与众不同。他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对于我们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2019年01期 v.42;No.198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