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研究专题

  • 近代银行制度的形塑与政商关系

    吴景平;

    近代中国银行制度的形塑,经历了从19世纪70年代早期构想,到1897年第一家华资银行即中国通商银行的制度文本的问世,直至清末初步形成华资银行业制度文本体系。在此过程中,以李鸿章、盛宣怀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与实质是绅商的洋务企业家群体之间,有过较长时间的交流与互动;虽然在银行制度的各主要问题上,不仅官商之间有着不同的取向和分歧,甚至洋务派官员与清廷决策机构之间、不同绅商之间,观点主张也并非完全一致,但是,各种讨论甚至争议的参与者,对于中国人自办银行且股本均为本国资本的必要性、迫切性上,则是基本一致的;各方所持立场也都是积极和建设性的。围绕近代银行制度的形塑过程,政商之间的合作、互动乃至博弈关系,其作用和结果基本上是积极、稳定的。

    2018年01期 v.41;No.192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6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华北财团产业资本体系研究(1912-1927)

    康金莉;

    华北财团为民国初期以官僚军阀私人资本为主体之特权资本集团,活动范围以京津为中心,遍及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北方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华北财团以其资金与特权优势,成为北方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投资力量。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华北财团产业投资整体规模与分布进行较为精确的估计与分析,同时系统梳理华北财团产业资本体系。华北财团总体未形成对北方民族资本主义的垄断地位,资本分布呈现较强的行业与区域差异;为近代北方地区民族产业资本主义发展起到资金支持作用,但亦存在对普通民族产业资本的排挤。虽然华北财团在民族资本中居首位,但仍远逊于外商资本规模。

    2018年01期 v.41;No.192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专题

  • 文化范例:新中国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的发展历程(1949-1956)

    储著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中国开启了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的新历程。这个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初步学习阶段;二,有计划经济建设时期全面学习阶段;三,苏共二十大后反思学习阶段。这个时期经历了从号召学习苏联到掀起全面学习苏联的高潮,再到"以苏为戒"提出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的变化。这种变化轨迹反映出新中国学习苏联文化及文化建设经验的复杂历程。

    2018年01期 v.41;No.192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试论陈云对苏联援助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思考与评价

    周红;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参照苏联的经验并依靠苏联的亲密合作和援助来进行的。对于苏联的援助,陈云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坚持把自力更生同充分依靠与信任苏联援助相结合,坚持把苏联援助中存在的问题与取得的成就相结合,辩证地看待和评价援助工作,主张给予这段援助历史以充分的肯定和应有的评价。

    2018年01期 v.41;No.192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中国古代史研究专题

  • 卫绾奏请开启罢黜百家的先河

    秦进才;

    在统治思想需要转化的汉武帝初年,丞相卫绾奏请罢黜治法家、纵横家者的事件引人注目。从论述汉武帝初年的学术背景切入,辨析卫绾撰写奏请的能力、奏请的时间、奏请罢黜贤良中治法家纵横家者不是独尊黄老等相关问题,探究卫绾奏请的历史意义,认为卫绾奏请开启了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先河。

    2018年01期 v.41;No.192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两件吐鲁番文书说唐朝前期户等的依据和作用

    邢铁;

    结合正史记载来看,吐鲁番出土文书《定户状》和《贮粮符》可以补充唐朝前期户等制度的两个细节问题:划分户等的主要依据是私有田地,与均田制下的授田关系不大,也不包括人丁;地税按户等征收的粮食数量可以灵活变通,可以分散存放在民户家中。前者具有普遍意义,后者只是西北边地的变通方式。

    2018年01期 v.41;No.192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儒学研究专题

  • 儒家民间德教的现代启示——试以王阳明乡村教化思想为例

    王美玲;李娜;

    在传统社会,儒学不仅是读书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民间人伦教化的思想之源。王阳明在南赣地区任巡抚时,充分利用其心学思想,对乡民进行道德教育。通过推行南赣乡约、十家牌法、社学等具体措施,王阳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民族聚居地的社会治理。王阳明的乡村教化思想尤其可为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借鉴使用。从人心入手,通过宣传儒家伦理的基本含义和儒者身体力行的影响来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从而改善社会风气,正是当代农村急需补充或加以采纳的一种基层治理思路。

    2018年01期 v.41;No.192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朱熹“为学之道”的理学建构

    周接兵;

    朱子的理学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构建其庞大理学思想体系的同时,也建构与其理学本体论、人性论、心性论、工夫论、伦理政治理想紧密关联的"为学之道"思想体系。考察朱子为学之道思想体系,不仅可以为我们准确理解朱子的理学思想提供参照系,而且可以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为学、做人、处事价值观念,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供有益的借鉴。

    2018年01期 v.41;No.192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诗经》研究

  • 乐语传统与《韩诗外传》的生成

    夏德靠;

    韩婴在推究《诗经》意旨之基础上撰写的内、外《传》,可能以两种形态流传:一是《内外传》的形态,二是《内传》《外传》别行,今本《外传》包含《内传》。《外传》引诗有"故事+诗"与"故事+诗+附加成分"两种模式,"故事+诗"型出于"引事以明《诗》"的目的;"故事+诗+附加成分"型有的出于"引事以明《诗》",有的出于"引《诗》以证事"。《外传》解诗模式主要受到乐语传统的影响。乐语六体可划分为赋诗、释诗两个层面,赋诗包含"引《诗》以证事"的特征,《外传》"引《诗》以证事"的特征表明韩婴自觉继承先秦时期的赋诗传统。至于"引事以明《诗》",则与释诗传统有关。《外传》"故事+诗"通常是对话式的史事再加上特定的诗文本,这与乐语之"道"有着密切的联系。"道"作为一种释诗方式,主要运用历史故事来解读诗句,即以事解诗,这与《外传》的解诗模式是一致的。韩婴编撰《外传》固然是出于阐释《诗经》的需要,同时也是着眼于训练、培养经生阐释诗的能力,这同样是乐语传统影响的结果。

    2018年01期 v.41;No.192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清华简《耆夜》看毛诗《蟋蟀》之成因与《诗经》早期的流传

    段颖龙;

    出土文献清华简《耆夜》所保留的周诗《蟋蟀》与《诗经》中的《唐风·蟋蟀》到底属于同源不同支,还是完全彼此独立的两个版本,在学术界有广泛的争论,甚至对于《蟋蟀》诗的作者也有争议。我们深入研究分析此问题后,提出简本《蟋蟀》确为周公所作,而《唐风·蟋蟀》则与简本同源,系晋釐侯时经改编而归入《唐风》。进而推断,《蟋蟀》诗自周公始作起一直保留在宗周,至西周后期由周卿、大夫、列士和乐官传播至晋国,成为晋国乐诗。而西周时已有的其他诸诗亦如此类,在大约春秋初期由周王室传播至各诸侯国。

    2018年01期 v.41;No.192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7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美学研究专题

  • 从感性学到身体学:美学研究必须完成的进展

    王晓华;

    在世界美学史上,感性学的建构是一个未完成的规划。自鲍姆嘉腾于1748年提出建构"感性认识的科学"以来,两个半世纪过去了,它仍未成形为自洽的话语体系。从现在的角度看,这个规划本身就不完善,因为它没有涉及感性学的归属问题。根据当代认知科学所提供的线索,感性活动的承担者只能是身体,因此,美学研究应该完成从感性学到身体学的回归。在20世纪,现象学和实用主义先后发现了能感觉的身体、能运动的身体、能劳作的身体,致力于从身体学的角度重构美学,并最终催生出了身体美学概念。但是,由于种种缘由,相应转型在西方还远未完成。为了在西方学者止步的地方向前走,我们试图展示感性学回归身体学的基本路径。

    2018年01期 v.41;No.192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身体的自我塑造与审美化生存——论福柯身体创造的伦理学

    李震;

    福柯从古代道德哲学和医学保健等文献中寻找古人自我塑造的方式以及通过身体的自我塑造实现审美生存的可能。自我的身体产生于美学与伦理学的相遇中,不被道德规则束缚,并且以创造性为核心,追求独具风格的审美生存。对福柯而言,身体不只是审美活动的主体,而且是艺术品。更确切的说,是将身体感觉、身体经验作为艺术品来自由创造。

    2018年01期 v.41;No.192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7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文学新论

  • 吴晓铃《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说”溯源及述议

    许振东;

    吴晓铃对《金瓶梅》研究最突出的贡献,是最早将"《金瓶梅》作者为李开先说"传播开来,且为其进一步延展奠定下重要的基础;他对《金瓶梅》作者问题的关注,始自1935年秋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之时,其观点的形成主要受著名学者刘文典的影响;吴晓玲的《金瓶梅》作者说,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具有自身的特色,其学术意义和价值深为本领域认可。

    2018年01期 v.41;No.192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语言与音乐的共生关系及其应用

    臧胜楠;

    语言和音乐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有声交际系统,二者不仅同根共源,而且在形式、意义及功能上有着诸多相似性,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可以广泛应用于歌曲创作、语言教学、医疗康复等领域,对人们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

    2018年01期 v.41;No.192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管理

  • 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经验特征及中国应对之策

    钟阳;刘霞辉;

    "中等收入陷阱"指一国(经济体)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以后,因受制于各方面因素(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其经济发展出现停滞、倒退或较长时期徘徊于中等收入水平区间,难以摆脱由中等收入状态向高收入阶段跨越,为当代世界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阿根廷和智利是陷入和超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中的两个典型,其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推进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审慎监管,充分利用和保持"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发展的活力。

    2018年01期 v.41;No.192 10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8K]
    [下载次数:7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民众户籍制度功能主观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国梁;麻宝斌;杜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实行的城乡二元分立的户籍制度虽然有助于社会的治安管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导致了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制度的城乡差别问题。民众大多认可户籍制度对社会治安管理的作用,但不认可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公共服务城乡差别等问题;从影响因素上来看,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变量以及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户籍类型等社会结构变量都能够对民众户籍制度相关功能的主观评价和认知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民众对户籍制度不同类型功能主观评价的具体影响因素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2018年01期 v.41;No.192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