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振纲;
列子与庄子生命哲学的关系可从如下几方面诠释:从《庄子》文本所出现的七处与列子相关的叙事看,内篇《逍遥游》中的列子技能虽然高于众人,但还未最终得道;《应帝王》中的列子在壶子点播下而近于道,与庄子思想是相向而行的。外篇杂篇五处叙事中,《至乐》《让王》中的列子生死观、生命观与庄子相近;《田子方》《达生》《列御寇》中的列子则是被批评揶揄的对象。可以说列子是庄子思想的渊源之一,但不可据此"寓言性"叙事断然说是"历史学"意义上的列子其人其学。
2017年05期 v.40;No.190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冬梅;
吴汝纶是晚清著名的古文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关于他的文学成就和教育思想研究起步较早,成果颇丰,但对吴汝纶人性论思想的研究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研读吴汝纶的《读荀子一》等文章,可知其尊崇程朱理学心性论,继承孟子"性善论",兼用荀子"性恶论",凸显"学""礼"与"行",构建其自成体系的人性论,而作为其教育理论的重要哲学根基。疏理吴汝纶的人性论思想,了解其旨趣与归宿,可拓展吴汝纶研究的疆域,深化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
2017年05期 v.40;No.190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丁静;
"敬"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之一,二程的"敬"工夫论是修身养性的根本方法,体现了宋代理学道德修养论的特色,对中国伦理文化影响很大。二程在日常的伦理纲常实践中,修养侧重有所不同,程颢注重内心体验,程颐则严肃恭敬、专注于对天理的体认。
2017年05期 v.40;No.190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海容;
晚唐时期,文人碑志文创作发生了改变。面对时代变迁,人生沉浮,伤悼和彻悟成为主要创作心理,由此导致碑文思想内容和体例格式的变化,忧思叹惋、怀古咏今的情调见多。这在杜牧、皮日休、罗隐、司空图等人的作品中表现明显。晚唐碑志文创作和文人身世遭遇、品性才思有关,体现出末世之下文人群体复杂无奈的心理感受。
2017年05期 v.40;No.190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征;
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作为明代复古文学运动的滥觞,他们否定了明初台阁体从理学角度批评陶诗的做法,对陶诗的审美特征有了深入的把握。使得陶诗批评逐渐脱离理学思想阴影的笼罩,重新走向诗学正路。同时,茶陵派成员的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们徘徊于庙堂与山林之间,表现出越来越依恋田园山林的隐逸心态。这种心态趋向使得陶渊明成为他们诗歌中的日常书写,表现出对陶诗的喜爱之情。
2017年05期 v.40;No.190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欣;
冯健男的批评中没有先入为主的抽象规定,而是以"具体的辩证法"在思维中再现文学本身的感性具体性。他善于在批评中辩证地分析人物达到"具体的人性"的程度,在"诗与真"的综合考量中把握文学的独特价值,从而对新的文学现象进行辩证的批判。回望这段学案,相对于轮番使用西方批评工具的"强制阐释",冯健男及其同代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文本更值得被重读和再解释。
2017年05期 v.40;No.190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琳;
进入21世纪,"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土家族作家李传峰的长篇小说《白虎寨》以进城务工青年人返乡,带领贫困山村脱贫的系列故事,呈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上所遇到的难题,同时揭示出全球化资本的复杂逻辑如何有效瓦解了传统乡村的传统结构,并在乡村内部凝聚出一套新的统摄性社会语法的过程。
2017年05期 v.40;No.190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令狐兆鹏;
曹乃谦塑造了"温家窑"这一充满苦难的底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承受着身体的煎熬,在饥饿与性饥渴中绝望地活着。身体背后则是权力的眼睛在冷酷地凝视,温家窑的人们被权力所异化,变得奴性十足。曹乃谦小说的叙事伦理故事层面窄化、歪曲了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虚假之感;叙事层面上外聚焦叙事方式的采用,反讽的缺失显示出作家道德伦理和生存伦理的困惑。曹乃谦的小说受到启蒙话语、文化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呈现出80年代文学界的"集体无意识"。
2017年05期 v.40;No.190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