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胥仕元;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希望通过复礼、行仁、克己,构建"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并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社会而努力。"天下有道"思想,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主张,对古代社会中突出最高权威、强调秩序与规范等思想与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当今构建有序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君君臣臣"而催化的百姓"臣民"心态,以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导致的人治观念则不可取。
2016年06期 v.39;No.185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美玲;
儒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它具有宗教性或宗教意涵,发挥着类似宗教的作用。儒学的宗教意涵指"天"是人的终极信仰,人将这种信仰转变为修身的力量与源泉,从而实现以德配天,天人合一。"天"可以给人带来敬畏感、超越感,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德福一致的问题。对儒学的宗教意涵的讨论并不仅仅停留于学术层面,而是通过对儒学的宗教意涵的探讨指向我们现实生活中道德信仰教育的缺失。在当前道德教育中,道德信仰的教育比较缺乏,以至于道德实践领域的一些根本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答。重拾中国传统对于"天"的信仰,不仅可以拓宽学术层面的相关讨论,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道德实践领域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社会不良风气。
2016年06期 v.39;No.185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志刚;张西艳;
老子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孕育老子思想的"文化语境"成为近、当代老学研究的重要转向。通过梳理自"古史辩派"(或称疑古派)以来国内外关于老子思想产生的文化语境研究,勾勒老子其人其书其术的生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通过对《老子》不同版本生成历程的考察,阐释老子思想在历史生命叙事中发生"变形"或"变异"的理路,从传播学和变异学的视角考察历史上老子思想不同的存在样态,进一步挖掘老子思想在不同历史文化场域中进行的"视域融合",分析未来世界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2016年06期 v.39;No.185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英;
戴震面对的问题有三个方面:"势"之恣睢;"理"之形式化;庸人之昏惑。他主要面对的是前两个方面的问题,而当时这两个方面已捆绑,"理"的解释权、使用权在"势","理"成为"势"之奴,而弱势者已诉告无门。他主要通过"分理"消解"理"的形式化,使得理在事中、理在情中、理在欲中,人们可据实际情形独立行使判断力。与"势"抗拒的"分理"包含着权利意识以及政治自由的端倪,有一定"消极自由"的精神。然而,针对庸人之昏惑,戴震并没有放弃孟子以来儒学主流的"性善"说,在对人性的看法上,仍包含着人必须积极向上、扩充的设定,保留着一定的"积极自由"的底线。在他这里,前一种自由是主要的,而主张"分理"如何不至于失去儒学的底线,戴震对此有所忽略。
2016年06期 v.39;No.185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跞;
对于解决当今文化多元的问题,可以用非学术视镜下回归本原和简单的求证来进行再审视,即多元共存、对话、互镜、渗透的本质都是自体的"适应"及这个"适应"的过程,即"调适"。这样就可以简化并提炼出复杂的学术话语中多元重叠和厚薄理论未触及的核心。一元的自体在多元的环境中动态发展,求得存在的基本原理就是"适应"。这与《中庸》的"中和"之道不谋而和,"中和"强调的是对多元问题的自然化、简单化解决。"调适"使得多元的一元化发展向度得以成立,但在仍由多元主导的当今世界却不能实现,只能作为理想而存在,同时具有倡导的合理性和实现的悲观性两方面特征。道德伦理之存在,以及学界所关注的对普世伦理的寻求,其实是多元向一元发展的预行而非现行,这是其本质,既决定了道德伦理存在的合理性,又决定了普世伦理实行的艰难性。
2016年06期 v.39;No.185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新亮;
王船山、宗白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者与近代美学的重要代表,宗白华意境理论的核心情景交融、对生命节奏的阐释、对"芙蓉出水"的审美理想的偏爱、现量直观的艺术思维,都在某种程度上绍继或契合了船山美学。二人美学思想沾溉后世、发人深省,对现代美学转型和美学理论构建依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016年06期 v.39;No.185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桑盛荣;魏耕原;
从魏晋起掀起了审美的自觉,开启了绘画与文学逐渐进行融合的进程,从而使绘画艺术逐渐占据艺术领域的翘首。随着文论自身的发展,至唐末之际画评审美范式开始转变。
2016年06期 v.39;No.185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静;
鲁迅与托尔斯泰二人在道德、美学方面的观念存在很大差异,鲁迅赞同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但反对托氏倡导的不抵抗主义。托尔斯泰的天性、信仰与道德观无疑是他的不抵抗主义观念的根源,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鲁迅对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却有一种天性上的抵制,也因此影响了他对托尔斯泰文学的接受。鲁迅对托尔斯泰的作品,尤其是《战争与和平》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读。
2016年06期 v.39;No.185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毅;
在西方"美"的历史中,美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美的形态是裸女、维纳斯、比例、光、淑女、英雄、机器美、消费美、媒体美。在西方"丑"的历史中,丑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丑的形态是魔鬼、怪物、女巫、尸体、疾病,撒旦、死亡、地狱、丑女、妓女、隐士、侏儒、撒旦、阴森、媚俗、荒诞,在这个发展关系中可以见出美与丑的对立性。从古典到现代乃至后现代发展序列中美丑关系的变化,特别是从古典到现代时期,呈现出古典时期美的形式主导到现代时期丑的意蕴崛起的变化,意味着丑逐渐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艺术力量,美、丑最终在现代美学时空中互补而独立。
2016年06期 v.39;No.185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永强;
从唐初至睿宗时期,宦官权势极受抑制,但宦官养子现象一直存在,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如不以承袭爵位为目的,养子数目非一人,以及宦官家族开始出现等。进入唐玄宗时期,宦官权势开始兴盛,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如宦官养子为宦官现象扩大,宦官家族增多,宦官养子为军人等。唐中后期宦官养子现象极为兴盛,对军政时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要整体把握整个唐代的宦官养子现象,则不能不从唐代前期宦官养子现象中寻求历史联系。
2016年06期 v.39;No.185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胡梦飞;
中国自古以来,水神信仰就极为发达。康泽侯,名耿裕德,又名"耿七公",因其多次显灵,御灾捍患,祈祷辄应,故在宋代被敕封为神。明清两代,由于湖漕关系密切,康泽侯被纳入国家祀典,多次受到祭祀和敕封。湖水对运道的危害以及保障漕运安全的心理诉求是其得到官方崇祀的主要原因。在受到明清国家崇祀的同时,康泽侯信仰对当地社会生活和民众心理亦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信仰的盛行,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信仰祭祀圈。由于和民众生活密切相关,使得信仰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当湖漕分离、漕运废止之后,康泽侯信仰在民间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2016年06期 v.39;No.185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肖丽红;
漕粮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政府针对地域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年成丰歉等而采取的平衡措施,但从清代该项措施的运行看,协济不力是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政区划分是关键:政区与政区间形成了人为的隔绝,区域间各自为政,私利膨胀,协济指令往往遭遇有意无意的抵拒,使漕粮协济制度流于形式。因为政区划分形成了强烈的畛域观念,又导致了地方社会秩序的难以建立,政区间的错壤地带成为彼此的"弃地",容易滋生政权的对立面;在对付流动性反动势力时,各政区往往不是通力合作,而是彼此推诿,给王朝稳定留下更深的隐患。
2016年06期 v.39;No.185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武晶;
最迟在1910年代,中国对于外国建筑史的引入和研究工作已经开始。然而这些成果仅散落于文献各处,至今没有得到系统的梳理与研究。随着这些早期研究学者的仙逝,以及其学生和继任者逐渐步入耄耋之年,对于中国外国建筑史的抢救性研究已变得刻不容缓。针对抢救性研究的历史价值、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以关键人物的口述访谈和相关文献为基础,对具体的史学问题给以总结与分析。
2016年06期 v.39;No.185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亚东;杨栋;
回到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立论根据是认为《武成》"血之流杵"的记载不可靠,而此判断的根据则是"武王至仁"的先行观念。不惟《武成》篇,孟子以先行儒家观念来解释《诗》《书》是其释义学最重要的特点,其根本旨趣在于宣扬儒家思想,至于解说是否符合文本原意反而变得次要,当先行观念与文本记载发生剧烈冲突时,疑《书》思想的产生就成了逻辑上的必然。孟子是最早质疑经典的思想家,其思想在中国经典释义学史上影响深远。
2016年06期 v.39;No.185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浩宇;
《文选序》立足儒家文化价值观,与《文心雕龙》"文道"说相呼应,建立了唐前文论的"时义"系统,其脉络是序中依次述及的"时义""六义""事义","时义"是统领,"六义"侧重内容,"事义"侧重形式,三者前后照应,简赅不烦,构成新的文论系统。此中"义"指政教、道德的化成之理;"时"是随时;"时义"讲文学要反映时代之内容,亦含有"据事类义,援古证今"之意;《文选》所选虽是一代一代之文,但也不乏对梁代的观照,时有弼匡、补阙之意。"事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事义"是价值论,"翰藻"是审美论,《文选序》的创造在于合二为一,兼备善与美。选序在文学批评史上首讲"时义",并论"六义"与"事义(翰藻)",颇有总结魏晋,开启后世"文以载道"诸说之意义。
2016年06期 v.39;No.185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宇;
作为一种中国早期学生演剧团体发展模式的典型,南开话剧团浸染于西方话剧的理论与模式,脱臼于文明新戏的传统与规范,既是文学革命在文学形式改革层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话剧从萌芽期向现代话剧转型的标志,它的兴起、发展、繁荣和衰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在开通民智、改良社会的教育理念与新文学写实主义风格的形成等层面,二者有着互相的渗透与相互的促进;另一方面,作为整个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五四学生运动既是南开话剧运动走向巅峰的契机,又成为南开话剧运动由盛转衰的节点。
2016年06期 v.39;No.185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范庆超;
边玲玲是一位身份多元型作家。其"文革遗民"身份、知青身份、满族身份、女性身份决定了其与1980年代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女性文学"开展多方对话的可能性。作为上述文学潮流的呼应者,边玲玲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文学实践,延扩了"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时间界限、意义空间和艺术畛域;促进了"知青文学"的现实主义深化、文化转述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文精神的增值;探索出一条母族寻根与正反寻根的"寻根文学"有形之路;既固守"女性文学"的立身之源,又关注人的权力、价值和尊严,成为1980年代人的文学之注释。
2016年06期 v.39;No.185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继章;
词语重叠形式的儿化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但以往的汉语方言研究较少有将重叠与儿化联系起来进行的。冀南方言中名词重叠形式的儿化只有"角儿角儿"等三种情况,且涉及的词语都很有限。量词重叠形式的儿化只有"(不大)点儿点儿"等四类。单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都可以儿化,单音节动词重叠的儿化形式一般都产生出了一种非儿化形式所没有的特殊表达作用或语用意义。在冀南方言中,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第二个音节都必须儿化;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表示程度的轻微还是程度的加重不取决于其在句子中作何种成分,而取决于整个句子是否主观化。调查研究词语重叠形式的儿化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2016年06期 v.39;No.185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杨敏;孟蓬生;
自《说文解字》对"懿"及"壹"作出解释以来,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懿"字所从为"壹",并且"壹"为"壶"之省。但据目前所见古文字材料,"懿"字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金文,而"壹"则最早见于战国,并为秦国专用,故古文字"懿"字形所从并非"壹",而且壹字形也不是"壶"之省形。"懿"字字形由从"欠"而发展为从"恣"声,是一个变形音化的过程。推测"懿"字最初字形"亞欠"为"噎"本字,后假借表"懿德"之"懿"。
2016年06期 v.39;No.185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新;任晓晓;
面对同样的主题"雾",中国作家茅盾创作了抒情散文,使用象征手法来消心中块垒,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则写下了意象小诗,借用意象来具体描摹雾的形态。而对于这两位名家精作的广泛传播,翻译可以说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张培基对茅盾抒情散文的英译和李正栓对桑德堡意象诗的中译各擅胜场,都实现了对原作精髓的呈现与传达。
2016年06期 v.39;No.185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魏建斌;苏志炯;温俊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目的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这三个方面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2016年06期 v.39;No.185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闫坤;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人们获取政治信息、参与政治实践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参与政治实践较少受到经济收入、种族、肤色和社会地位的影响。新媒体重塑沟通和行为方式,增进了对现实社会立法、公共事务决策以及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影响,提升了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效果。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公民政治参与也面临一系列困难,如,产生群体极化现象,非理性政治参与增加,政治信息监管力弱化;瓦解主流意识形态,消解公民政治认同;数字鸿沟形成,形式化现象严重,不平等参与的现实存在。因此应在制度规范层面加快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规范建设,在思想观念层面加强新媒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技术物质层面继续推动信息化建设。
2016年06期 v.39;No.185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丽;
河北是文化资源大省,但不是文化强省。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品牌建设尤为重要。要想做大做强做优文化产业,必须以文化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坚持走品牌发展之路,将文化品牌的培育、拓展、保护、开发和营销,融入到广大文化企业的发展之中。目前,河北省在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从提高品牌意识、立足省情保护、开发文化品牌和探索文化品牌营销等方面制定出相关策略。
2016年06期 v.39;No.185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