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 自然灾害影响之下的晚清中国农业

    刘启振;王思明;

    晚清时期,中国农业灾害频仍。综合运用多种文献资料,从消极与积极两个向度探讨了自然灾害对晚清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诸方面的影响。农业灾害的发生导致土地荒芜,作物受损;农业发展进程迟滞(耕畜减少、土地贫瘠化加重、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耕作制度变迁;饿殍遍野,流民四起;农民生活日趋贫困;不良商贩趁火打劫,对农产品囤积居奇,加剧灾情。然而,自然灾害的肆虐又迫使传统农业发生变革,逐步向近代农业靠拢:倒逼主政者反思农业政策;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专治制度的灭亡;采用各种措施,进行农业改进活动。从长远看,这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又是有利的。

    2016年03期 v.39;No.182 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史学新论

  •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

    赖明东;刘益东;

    搜集并整理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历史资料,并利用技术史学的方法,对中国风电发展的历史做阶段划分,论述不同时期中国风电产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使读者对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历史有一个简要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启迪。

    2016年03期 v.39;No.182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7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19世纪爪哇的华人甲必丹制度初探

    何美兰;威文恺;

    19世纪,出于荷兰东印度殖民地的商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需求,荷兰殖民者在东印度群岛的华人族群中强化甲必丹制度,使之发展成为一种官僚体制。华人甲必丹制度开始在西爪哇(巴达维亚)执行。由于地方殖民官僚机构和本土王国制的双重管理体制,华人甲必丹制度在东爪哇、中爪哇和爪哇王国地区的职责有所不同。华人甲必丹制度在扩展爪哇的华人家族企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给华人融入殖民社会提供了机会。

    2016年03期 v.39;No.182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思想文化论坛

  • 中国古代“共和”观念考辨

    李爱军;

    中国古代存在"共和"观念当无疑问,因为"共和"一词古已有之。但是,若问题是中国古代是否存在近代传入中国的"共和"观念,则答案就变得模糊不清了。针对这个问题,近代与当代国人皆有各自的思考。在梳理其相关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共和"词源的考辨以及"周召共和""天下为公"等制度与观念的具体分析,希图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这一问题的研究。

    2016年03期 v.39;No.182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略论中国公共精神史:伦理流变与轨迹

    卞桂平;

    作为知与行的统一,公共精神实质在于两种关键元素之交叉复合:伦理同一性与道德主体性。正是两种维度在不同历史时空中的表征不同,催生不同时代公共精神的复杂面向。在中国伦理历史的流变中,公共精神之产生与发展大致先后经历了1840年以前的蛰伏、1840—1949年的萌发、1949—1978年的偏离以及1978年后的理性回归四大历史界域。基于现代视角集中梳理中国公共精神史的伦理流变,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公共精神重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16年03期 v.39;No.182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世界主义:跨文化交流理论新视角

    廖文伟;

    世界主义是近年回应全球化过程及全球风险社会问题的重要理论体系,包含政治、全球治理、文化、伦理、道德、公民性等多方面讨论。世界主义理论近年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引起对其绝对主义及乌托邦理想的批评,但实际上世界主义却为现今跨文化交流理论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文化世界主义强调个体在文化交流与对话中的能动性,并界定世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内涵。超越狭隘民族国家主义公民权并享有世界公民资格的个体,能更好理解及利用自身的文化传统,建立多元的文化认同,并提高与他者文化的整合能力。个体与异文化群体共享一定的文化规范,有助全球范围内世界主义关系的形成,最终能作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自身贡献。

    2016年03期 v.39;No.182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7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畿辅学研究

  • 忧患御外意识在晚清畿辅文学中的反映——以当年对列强侵华战争的反应为例

    董丛林;

    晚清时期相继发生过多次外国侵华战争,成为列强侵略的最典型形式,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畿辅地区也曾饱受蹂躏,甚至致使朝廷两度流亡。战祸面前,身在本地或外地的畿辅籍人士,或是在该区驻留亲历其事的外省区籍人员,以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状事抒感,从中反映出不断强化和深化的忧患御外意识。而其作品本身,则不失为可借以体察国人这种觉醒历程中相关思想意识的具体素材,同时也是特类体裁的宝贵史料。

    2016年03期 v.39;No.182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破空斥静:颜元的反佛、道思想

    陈斯怀;

    反对佛教、道教的言行在注重事功和实践的颜元一生中频繁出现,这是他的实用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颜元把受到佛、道影响者视为迷途之人,并且将之区分为平常僧道、入佛道已深的僧道、西域番僧、名儒而心佛者、妖邪教门五种形态。针对佛、道的五种形态,颜元一方面以人伦为关切点进行劝喻,一方面又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应对。颜元最为焦虑,深感痛切的主要是儒者而杂入佛、道的问题。他对魏晋以下,尤其是宋代以来诸儒受到佛、道影响的现象提出严厉的批判,同时就诸儒所受乃佛、道何种影响展开辨析和批评。颜元反对佛、道的态度十分激越决绝,体现出斩截的彻底性。

    2016年03期 v.39;No.182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诗经》研究

  • 朱熹《诗集传》的文献学成就

    李世萍;

    在宋代疑经惑古思潮的背景下,朱熹运用多种校勘方法,对《毛诗》字词章句进行了仔细的校勘;以"某,某也。或曰:某也"表示字词章句意两说并存;在对字词名物不可确解时,朱熹则以"某未详……或曰……"等表示阙疑,留给后人思考判断。以上三方面的文献学成就,充分体现出朱熹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

    2016年03期 v.39;No.182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诗集传》“桧诗皆为郑作”说考析——兼及《桧风》的断代问题

    刘挺颂;

    "《桧风》皆为郑作"之说的产生,颇令人困惑不解。此说的流传,是属于以讹传讹,还是苏辙原初真有此说而为朱熹引述,无法遽然断定。此说涉及到《桧风》的断代问题,为研究桧诗四篇的写作年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但当前的研究仍不能确切地为《桧风》断代,此说仅可作为参考,实不可从。

    2016年03期 v.39;No.182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美学研究

  • 崇高美的时间意识阐赜

    张震;

    康德哲学通往崇高和唯美的路径本质上是通过从意义能指的对象中抽出纯粹形式的方式,在不断再现的时间场内生成与现象界整体对立的纯思想——太一的主体;胡塞尔则是将能指与所指融摄于意向性的当下,使之在本质直观的和解中达乎主体的同一;德里达是将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同置于了再现的时间场内,让两者在文本延异的对垒中通达更加源初的意义生成之域;而中国的庄子则是把能指与所指的分别用卮言和寓言遮蔽起来,使两者在顺延的当下中消融主体、重构语言,让不在场的"无"自我显现。通过对四种哲学范式下崇高美的时间性比较后认为,庄子的语言在人通达崇高与唯美之境中更具可实践性。

    2016年03期 v.39;No.182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康德哲学:诠释与解读专题

  • 从第一人称的“我”到世界公民——关于康德“我能知道什么”问题的哲学诠释

    张荣;

    康德批判哲学回答四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前三个问题是"我"——第一人称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普遍的人的问题,或者世界公民问题。从表面上看,这四个问题分属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涵义。似乎第一个问题是《纯粹理性批判》中集中回答的,构成第一批判的主旨。其实,第一批判中的"我能知道什么"在康德这四个问题中具有基础的地位和奠基性作用。围绕第一批判,可以更好地理解第一问题和本体论悬置的关系,理解康德在个体关切与公共福祉之间、在个体自由与公共领域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及意义。

    2016年03期 v.39;No.182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康德哲学中的理性进程及其转向

    张彬;

    理性是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康德将理性视为人的先天倾向,一种追求绝对整体和无条件起点的路径。在理论理性中,这种倾向将人带入二律背反的境地;在实践理性中,康德通过提出意志自由、灵魂不死和上帝存在的公设将形而上学建立在道德领域。谢林与费希特认为这种做法会使批判哲学的根基置于宗教和信仰之上,由此对康德在第一批判中的先验自我意识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从绝对自我出发展开整个哲学体系,进而实现了对康德理性进路的转向。

    2016年03期 v.39;No.182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中国哲学:继承与批判专题

  • 论谭嗣同对三纲的批判

    魏义霞;

    作为思想最为激进的戊戌启蒙思想家,谭嗣同对三纲的抨击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彻底而大胆,在近代尤其是在戊戌启蒙思想家中独树一帜。事实上,他不仅逐一对"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予以批判,而且在对三纲的批判中聚焦"君为臣纲",侧重民主启蒙。正是对三纲的批判使谭嗣同成为最激进的戊戌启蒙思想家,他的启蒙思想不仅达到了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不可企及的高度,而且具有同时代思想家无法比拟的大胆和激进。

    2016年03期 v.39;No.182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新论

  • 苏轼诗歌中的自注与自我表达的强化

    宁雯;

    苏轼诗歌中数量众多的自注,在形式上制造了作者自我"在场"的强烈印象,并以其表情达意的功能,成为作者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苏轼通过自注把握诗歌阐释,表明自己的话语权,这首先以重视自我表达的效果为前提。除了阐明己意的功能,苏诗自注还成为诸多个人情感、政治态度、人生经验的载体,在诗歌之外形成了私人化体验的补白,并在与诗歌正文的互动间,传达出丰富的自我形象,强化了作者的自我表达。苏诗自注流露出作者明确的主体意识,也体现了宋诗学理性内省的风貌。

    2016年03期 v.39;No.182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纠葛——论赵树理的文学世界

    龚自强;

    赵树理是从农民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以"赵树理方向"的确立为标志,赵树理更是成为新中国文学的典型代表。支撑赵树理文学世界的始终是农民的切身利益,这使得赵树理的文学作品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现代以来文学大众化运动真正落实,也使得它们能够符合其时意识形态的诉求。但赵树理其实并不是解放区文学最为典型的观念性的代表,甚至于不是"赵树理方向"的典型代表。在生活经验与意识形态之间,赵树理始终面临一种内心的困惑。赵树理的写作不回避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纠葛和分歧,也不拒绝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某种呼应和顺承,在历史的彼时,赵树理的整个创作因为其保留着对于意识形态的真诚信仰和对于生活经验的固执坚持而最为典型地体现出中国当代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纠葛,从而或正或反地表征着一个以意识形态为动力的文学时代之整体样貌。

    2016年03期 v.39;No.182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明末及清中叶中西文献所见汉语熟语

    王铭宇;周荐;

    明末至清中叶,中国本土学者撰写出版了一系列词语专书,无独有偶,西方来华传教士也撰写出版了包括字典、语法书和汉语教材在内的一系列关涉汉语词汇的著作。以翟灏《通俗编》为中国文献的代表作,以葡籍传教士江沙维《汉字文法》为西方文献的代表作,着重考察中西文献中所见汉语熟语;从类型、材料、结构、语义等角度作一简析,为当今的熟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1

    2016年03期 v.39;No.182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热点纵横

  • 论商业文化的负面效应与矫正

    童列春;李天霞;

    商业文化具有两面性,其负面效应表现为强势文化、分裂文化、腐蚀文化和残酷文化,它对于中国当下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构成严重冲击并扭曲人性。传统中国将商业嵌入于社会之中,商业活动受到社会伦理约束,并在商业内部进行有效自律,注重商业与政治协调。现代社会应该将商业文化归位为发挥正面效应的理性文化、建设性文化、妥协文化和保障文化。

    2016年03期 v.39;No.182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社会环境视角下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二律背反及破解路径

    武菊芳;陈晓红;

    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其形成与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我国慈善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一方面鼓励和提倡人们多行善举,另一方面却又在道德上、体制上限制着这种倡导的效应,体现了其对慈善事业发展的二律背反。破解矛盾,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为:实现慈善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构建政社分工合作的新型社会体制;完善市场运营机制与社会综合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

    2016年03期 v.39;No.182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张玉伟;赵亚伟;

    媒体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受现阶段体制、理念、人才等因素制约,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应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政策,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融合发展。

    2016年03期 v.39;No.182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态度探析

    吕亚楠;

    俄罗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态度不仅关乎经济带建设的成效,也对中俄关系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起初,俄罗斯对经济带建设态度冷淡,心怀质疑。在经过多方面综合考虑后,俄罗斯最终选择了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俄罗斯自身利益有契合点,俄罗斯态度再度出现变化的可能性不大。若想维持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支持态度,中俄双方应避免给经济带建设涂上政治色彩。

    2016年03期 v.39;No.182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