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爱军;
中国古代存在"共和"观念当无疑问,因为"共和"一词古已有之。但是,若问题是中国古代是否存在近代传入中国的"共和"观念,则答案就变得模糊不清了。针对这个问题,近代与当代国人皆有各自的思考。在梳理其相关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共和"词源的考辨以及"周召共和""天下为公"等制度与观念的具体分析,希图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这一问题的研究。
2016年03期 v.39;No.182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卞桂平;
作为知与行的统一,公共精神实质在于两种关键元素之交叉复合:伦理同一性与道德主体性。正是两种维度在不同历史时空中的表征不同,催生不同时代公共精神的复杂面向。在中国伦理历史的流变中,公共精神之产生与发展大致先后经历了1840年以前的蛰伏、1840—1949年的萌发、1949—1978年的偏离以及1978年后的理性回归四大历史界域。基于现代视角集中梳理中国公共精神史的伦理流变,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公共精神重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16年03期 v.39;No.182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廖文伟;
世界主义是近年回应全球化过程及全球风险社会问题的重要理论体系,包含政治、全球治理、文化、伦理、道德、公民性等多方面讨论。世界主义理论近年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引起对其绝对主义及乌托邦理想的批评,但实际上世界主义却为现今跨文化交流理论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文化世界主义强调个体在文化交流与对话中的能动性,并界定世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内涵。超越狭隘民族国家主义公民权并享有世界公民资格的个体,能更好理解及利用自身的文化传统,建立多元的文化认同,并提高与他者文化的整合能力。个体与异文化群体共享一定的文化规范,有助全球范围内世界主义关系的形成,最终能作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自身贡献。
2016年03期 v.39;No.182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7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宁雯;
苏轼诗歌中数量众多的自注,在形式上制造了作者自我"在场"的强烈印象,并以其表情达意的功能,成为作者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苏轼通过自注把握诗歌阐释,表明自己的话语权,这首先以重视自我表达的效果为前提。除了阐明己意的功能,苏诗自注还成为诸多个人情感、政治态度、人生经验的载体,在诗歌之外形成了私人化体验的补白,并在与诗歌正文的互动间,传达出丰富的自我形象,强化了作者的自我表达。苏诗自注流露出作者明确的主体意识,也体现了宋诗学理性内省的风貌。
2016年03期 v.39;No.182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龚自强;
赵树理是从农民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以"赵树理方向"的确立为标志,赵树理更是成为新中国文学的典型代表。支撑赵树理文学世界的始终是农民的切身利益,这使得赵树理的文学作品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现代以来文学大众化运动真正落实,也使得它们能够符合其时意识形态的诉求。但赵树理其实并不是解放区文学最为典型的观念性的代表,甚至于不是"赵树理方向"的典型代表。在生活经验与意识形态之间,赵树理始终面临一种内心的困惑。赵树理的写作不回避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纠葛和分歧,也不拒绝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某种呼应和顺承,在历史的彼时,赵树理的整个创作因为其保留着对于意识形态的真诚信仰和对于生活经验的固执坚持而最为典型地体现出中国当代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纠葛,从而或正或反地表征着一个以意识形态为动力的文学时代之整体样貌。
2016年03期 v.39;No.182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童列春;李天霞;
商业文化具有两面性,其负面效应表现为强势文化、分裂文化、腐蚀文化和残酷文化,它对于中国当下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构成严重冲击并扭曲人性。传统中国将商业嵌入于社会之中,商业活动受到社会伦理约束,并在商业内部进行有效自律,注重商业与政治协调。现代社会应该将商业文化归位为发挥正面效应的理性文化、建设性文化、妥协文化和保障文化。
2016年03期 v.39;No.182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武菊芳;陈晓红;
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其形成与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我国慈善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一方面鼓励和提倡人们多行善举,另一方面却又在道德上、体制上限制着这种倡导的效应,体现了其对慈善事业发展的二律背反。破解矛盾,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为:实现慈善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构建政社分工合作的新型社会体制;完善市场运营机制与社会综合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
2016年03期 v.39;No.182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玉伟;赵亚伟;
媒体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受现阶段体制、理念、人才等因素制约,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应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政策,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融合发展。
2016年03期 v.39;No.182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吕亚楠;
俄罗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态度不仅关乎经济带建设的成效,也对中俄关系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起初,俄罗斯对经济带建设态度冷淡,心怀质疑。在经过多方面综合考虑后,俄罗斯最终选择了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俄罗斯自身利益有契合点,俄罗斯态度再度出现变化的可能性不大。若想维持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支持态度,中俄双方应避免给经济带建设涂上政治色彩。
2016年03期 v.39;No.182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