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合友;
《止园诗话》撰写体例有存人存史,补充说明诗人生平、家世、著述、科第、个性;摘句批评;论格律句法;引用序文等材料;校正误;褒奖伦理道德;叙访求诗歌文献之情状;补充说明编纂体例等。在论诗方面,《止园诗话》对于诗人诗作的评点,体现出了史梦兰的论诗旨趣,同时凸显了清代畿辅区域诗歌创作的若干特点和优长。《诗话》重寄托,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评论,论诗尚唐音,崇尚隐逸。《诗话》承当部分选诗功能,与《永平诗存》一起建构地域诗史。又勾画出畿辅东部地区的十余个诗歌家族,以之为支点形成主体框架,描述了区域性历时传承和流动的诗歌史,以总结的姿态参与畿辅区域文学传统的建构。
2014年04期 v.37;No.171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万川;
明代畿辅之地为北直隶,下辖八府二州,是科举大省。明代北直隶进士的分布,在时间上,北直隶进士人数经历了落后、增长、稳定、调整四个时期,其变化与明代解额制度的调整关系密切;在空间上,北直隶各府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均衡,各府所辖州县也极不均衡。作为畿辅地区,政治性因素带来解额的增加,也带来了参试人员的增加和成分的复杂,这对北直隶本土,实际是利弊参半。
2014年04期 v.37;No.171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天彤;
畿辅是建立在周代的"五服"或"九服"制基础上的一种政治制度,因这种制度而产生历史悠久的畿辅文化。畿辅制度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使畿辅文化的地位和重要性有了提升,同时也由于畿辅政治的核心性、交流的广泛性、多文化的融合性,使之能够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并形成其独有的地方特色。而与畿辅文化紧密相连的是畿辅文学,畿辅文学也深受畿辅制度与畿辅文化的影响而独具特色。
2014年04期 v.37;No.171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邢铁;
我国历史学界的"贬宋"认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是特殊时代的情绪的产物,不符合宋代的历史实际。宋代的"积贫"指国家财政亏空,与赋税的"宽柔"有关,不是社会经济的衰退;"积弱"是军队战斗力弱,是因"文"而"弱",不能简单地视为落后。准确认识宋代历史,老一代学者的"古世"、"近世"说仍然有启示意义。
2014年04期 v.37;No.171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8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周书灿;
在长期的学术实践过程中,徐中舒先生在自觉借鉴经典作家理论,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学资料,对西周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自成一系的西周封建论论点体系,从田制和税制两方面考察了从西周末年到唐末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化的过程,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较为深入系统地考察了封建专制主义逐步加强和封建统治逐步削弱的原因。徐氏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研究,推进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古史体系的建构,在长期的学术论争过程中,其学术史价值亦日益得到彰显。
2014年04期 v.37;No.171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志永;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家庭人口陡增,部分群众自发地产生避孕要求;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党和政府也发现了全国人口数量增加过快的态势,决定推行节制生育工作,先后采取了个别节育指导、公开宣传节育知识和开展节制生育宣传运动等措施,初步传播和普及了避孕知识,动摇了传统生育观念。可惜大跃进运动兴起后,党和政府片面强调人的生产力属性,轻率地放弃了节制生育政策,致使我国丧失了人口控制的最佳战略机遇期。
2014年04期 v.37;No.171 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雷宏谦;
入藏邯郸学院的10余万件太行文书,包括个体文献、家族文书、村落档案及难以归宗的教育文献、日用类书等类别,其特征可从地域的广阔性、时间的连续性与文献的系统性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太行学是与敦煌学、徽学等并列的一门专学,也是以文献学为基础的专门学科,还是具有综合性特征的专业学问。具有时间连续性、地域中原性与本质原始性特征的太行文化,既是太行文书的解读背景,也是太行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4年04期 v.37;No.171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许振东;
醉耕堂因首次刊刻王望如评本《水浒传》和毛评本《三国演义》而具有重要的小说传播史意义。肯定醉耕堂是周亮工家族传延多年书坊的提法,认为主持刊刻王望如评本《水浒传》者为周亮工之弟周亮节,主持刊刻毛评本《三国演义》者为周氏后人。周氏家族之所以对王望如评本进行刊印,同周亮工被返闽质审时与王望如相识并结成深厚友谊有关。此外,还提出为王望如评本《水浒传》撰序者,既不是周亮节也不是王望如,而是苏州文人郑敷教的看法。
2014年04期 v.37;No.171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志勇;
韩愈颂体文指的是收录在《全唐文》中的《河中府连理木颂》《子产不毁乡校颂》和《伯夷颂》三篇文章。它们在内容上有的揄扬盛德,明道树义,有的关注现实,言志抒情。它们在形式上,表现为语言上追求典懿清铄;句式上以散体为主;整体上汪洋流畅,以气贯注,注重情感的力量。这种文学性被有意强化的个性创作,展示出了流走的活泼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这种创作的意义不仅扩大了颂的表现领域,还增强了颂在实用价值上积极的表达功能。
2014年04期 v.37;No.171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易君;
王琦的《李太白全集》是李白诗文注本的后出转精之作,从学术史角度看,该注本明显地体现了清代学术特色。《全集》注释详赡繁富,深受清初考据学派和官方博学理念的影响,同时亦反映了杜诗注释中尚博理念的横向渗透。就整个清代学术思想发展来看,王琦的李白诗文注释恰恰显示了从清初学风向乾嘉学派转化的思想路径,是清代学术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2014年04期 v.37;No.171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正栓;贾晓英;
乐府诗海外翻译始于19世纪末的英国,后带动美国和其他国家。自1898年到2006年逐渐完成了由兴趣性译介到专业性翻译与研究的过渡。有的译者在中国生活过多年,有的译者从未到过中国。因此,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不同背景的译者表现了不同兴趣,选择了各自喜欢的作品,采用了不同策略,以归化为主,展示了不同风格。但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热爱中国文学;二是存在很多创造性翻译。他们最大的贡献是在海外传播了乐府诗,使乐府诗融入世界文学之中,也使世界了解并接纳了乐府诗,还促进了英美新诗的发展。
2014年04期 v.37;No.171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6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密卿;韩杰;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文坛备受关注且饱受争议的作家,西方学界对其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以主题研究为主,对其评价褒贬不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观点和解读方式更加丰富了其研究。本文拟从主题、女性主义、心理学以及伦理学研究等角度对其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并籍此对麦克尤恩研究进行反思,以期对中国的研究有所裨益。
2014年04期 v.37;No.171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武占江;王淑琴;
体用范畴是中国传统的环形辩证思维方式与印度大乘佛教中观论思想相结合过程中成熟起来的哲学范畴,在隋唐佛学及宋明理学中曾广泛运用。体用范畴有"质体功用"与"体用一源"两个意义系统。该范畴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和其独特思维方式,"质体功用"与"体用一源"两种意义相结合,提示着中国文化自我创新的合理路径。
2014年04期 v.37;No.171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姜秉熙;
"化"是《列子》一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具有多重义项,但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宇宙生成系统中的"生化",认识论和境界层面上的"物化",以及政治和社会理论层面上的"教化"。宇宙生成系统中的"化"具有本源与万物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角度;认识论层面上的"化"是境界层面上"化"的基础;而政治理论层面上的"化"则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
2014年04期 v.37;No.171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斯洪桥;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其实质是一种文化的反映,特别是受到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骨干之一的道家文化,提倡人应该过人应然的生活,这种应然的生活具有丰富的生态智慧。道家集大成者的《淮南子》在生态智慧方面有着典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宇宙观、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通过研究道家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智慧,可为我们当今的环境问题提供文化资源和价值理念。
2014年04期 v.37;No.171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牛军;
熊十力自述其学术思想可分为三大部分:宇宙论、人生论和治化论。人生论是其学思中至为重要的一环:一方面是因为这是熊十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儒学"为己之学"一维予以的新的阐释;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他对人生论的阐述中隐含着融合中西文化的衷曲。他试图用德性来统御知识,以完成其在儒学框架下中西文化融合的方案。然而在他关于"天人不二"的论说中,却常常出现逻辑的裂隙。
2014年04期 v.37;No.171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宝治;齐凤;
话语权既是公民表达意愿的权利、资格,又是公民以话语的方式自由表达诉求、影响他人、社会乃至政策决策的权力、手段。权利与权力是话语权的二重属性,民主与法治是话语权的核心要求,而利益诉求是话语权的出发点及根源,社会权力崛起则是话语权的必然导向。
2014年04期 v.37;No.171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周书焕;
公民权利意识是政治社会生活中公民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自我意识,是培养现代公民的前提。中国公民权利意识是随着民主政治实践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五四运动"不仅促成了个人的发现,而且还促成了民族主体意识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主体性意识觉醒的新开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确立了公民的权利主体地位;改革开放开启了"从权力政治向权利政治的变迁,使中国走向权利的时代"。
2014年04期 v.37;No.171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童列春;
由于村社权力与村民利益联系松散,加上国家权力挤压和现行法制的架空,导致中国村社权力陷入困境。村社权力缺乏权威,村社干部迷失角色,村社规则约束柔弱。其后果是村社权力功能流失,乡村社会组织资源贫乏,村社治理手段不力,村民权益受损。只有尊重村社权力固有属性,明确其固有职能,赋予其必要信任,夯实其物质基础,才能救赎村社权力。
2014年04期 v.37;No.171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艳房;朱晨静;
中国的崛起迫切需要中国价值的国际传播。这不仅是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必要,同时也是中国价值生成、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出发,理性审视中国价值的国际传播。在价值论上,需要正确把握价值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多样性与同一性等问题;在方法论上,需要突出共性、淡化个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话语,充分向世界展示一个富强、文明、和谐、包容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形象。
2014年04期 v.37;No.171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高国忠;司婉婷;
近年来,民营文化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但是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为了促进民营文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和融资、税收、版权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相关法律制度,优化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
2014年04期 v.37;No.171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袁秀;赵伟;
"进京赶考",是中国共产党走向全面执政的思想警示和自我告诫。从毛泽东提出"进京赶考",到习近平提出"赶考远未结束",中国共产党有着明晰的"赶考"接力路径。如今,党面临的"赶考"还远未结束,"四风"问题就是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事关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题。我们必须以"赶考"精神反对"四风",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反对形式主义,以谦虚谨慎的态度摒弃官僚主义,以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克服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2014年04期 v.37;No.171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许广灵;冀素兰;
宗教作为客观的历史性存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必然性。目前我国青年信教现状参差不齐,信教原因多元化,除却传统的民族、家庭、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宗教世俗化改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不足、市场环境下工具价值原则的导向、社会道德风尚堕化同样成为当前青年信教的推动力量。加强对青年信教群众的教育,引导其依法科学信仰宗教,加强意识形态、科学和宗教教育,建构青年社会服务体系,发挥宗教德育功能,淳化社会道德风尚是教育引导青年信教群众的积极措施。
2014年04期 v.37;No.171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