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炳军;
楚阳氏为熊氏之别,出于成王熊恽之孙、穆王熊商臣之子公子阳,春秋时期世系为:成王熊恽→穆王熊商臣→公子阳→公孙尹→阳匄→阳令终、阳完、阳佗;包氏为申氏之别,出于熊咢之孙、若敖熊仪之子蚡冒熊率,春秋时期世系为:熊咢→若敖熊仪→蚡冒熊率……申勃苏;叶氏为沈氏之别,出于公子贞之孙、公孙戌之子沈诸梁,春秋时期世系为:庄王熊侣→公子贞→公孙戌→沈诸梁。可见,阳氏、包氏、叶氏三族,皆为楚公族。按《左传》义例,阳氏之族可称之为"穆族",包氏之族可称之为"蚡冒族",叶氏之族可称之为"庄族"。其中,有传世文学作品者为阳匄、申勃苏、沈诸梁,此三子皆可称之为楚公族作家群体。
2012年05期 v.35;No.160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宝;
在三国儒运衰微、西晋复振、东晋玄儒消长的过程中,宣扬王权一统、四海归一仍是此间重要的文人心态和文学命题;魏晋咏物赋具有鲜明的儒家"比德"观的痕迹,而其篇幅容量和表现技法又有着异于汉赋的细入、周密、采缛等特点。此外,魏晋的变乱局势激发了文人关注个体生命价值、追求个性自由、独立批判、注重挖掘和表现内在情志等主题,更是创新性地拓展了汉赋言志讽喻的传统。儒家政治文艺观念在流变中不断向魏晋辞赋渗透,并对魏晋辞赋精神气格的建构产生深远影响。同时,魏晋辞赋对于儒学影响的剥离运动也始终存在。魏晋玄儒并济的赋风、东晋玄言赋的兴起与纯自然化笔法的推广,均是其表现。
2012年05期 v.35;No.160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水根;
兴娘、兴哥的婚姻"本我"与生俱来处于缺失之中,这种缺失源于笼罩其上的"他者"话语霸权。然而吊诡的是,兴娘、兴哥的婚姻"本我"回归"在场",却又不得不借助于另类"他者"的介入才能够得以实现,只不过,这种回归后的"本我"已经是被"意淫"和被"超我"的了。
2012年05期 v.35;No.160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亚林;
废名多变的艺术创作中有着可以把握的心理轨迹:他早期小说在乡土回忆的眷恋和"哀愁"中暗示了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不满,《桥》从艺术精神和观念上接近传统,将诗的意境、禅的理趣和诗歌的构思方式消弥了人生短暂、韶华易逝的苦闷,从而获得美的永恒,最后废名重回乡土,儒家文化的济世品格和道德完善的君子理想终于与民族国家的现代性想象发生了深层的联系。在对故乡黄梅乡土人生持续不变地感受、观察和思考中,他演绎了个人探求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道路的心理轨迹。
2012年05期 v.35;No.160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世权;
贾平凹中后期的长篇小说,采用一种贴近日常生活的写实主义对中国当代社会现实进行细致琐屑的描绘和呈现,在情节模式的建构上放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突出情节、营造戏剧性高潮的方法,而采用一种贴近现实生活日常情态的零散化、无聚焦的自然衍生的水平模式,我称之为自然化生。这种情节模式尽量弱化小说的戏剧性,使小说失去了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在忠于现实的同时,也透露出今日中国小说尤其是乡土叙事的困境。
2012年05期 v.35;No.160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勇;
就改革叙述而言,其表现出的对现状和传统的改造,可以从空间形态的变化上看出。改革叙述在生产出空间的同时,也生产出改革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内在地决定了"公共空间"的主导位置,其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对"私人空间"的挤压乃至入侵甚至改写重组。而"青年"正是在从"会场"到"沙龙"这样的公共空间的转化中诞生并建构起自身的合法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青年"的独立,而毋宁说"青年"的诞生是与现代化的想象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化的想象方式内在地决定了"青年"主体的整体形象特征。
2012年05期 v.35;No.160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春梅;
任璧莲的小说《爱妻》,从两性关系、家庭构成到公民认同三个层面探讨多元文化社会中移民的身份建构,应答了美国华裔文学史上"是血统还是允诺"的身份观之争。任璧莲的观点是,在多元文化的当代社会,允诺是构成个人身份、家庭以及国家身份的核心。允诺在于个人的选择与建构,没有环境、生物性、种族的限制,也并非固定不变、纯粹本质化的。允诺的身份策略能够广泛吸收成员参与民族群体,是对于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公民的一种平等体认,迈向一种后现代的文化身份观。由于任璧莲独特的生活经历,其身份观也有很大的理想成分。
2012年05期 v.35;No.160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薇;
基于传统文学理论范式困境,巴特与洛特曼从文本多因互动格局入手,重新审视文学性,以对话产生意义为核心要旨,挖掘出文本的开放性和生产性,对等级森严、缺乏活力的文学本质观展开批判与重建。巴特通过颠覆传统文本中作者的地位,解除作者与文本之间的父子关系,以交互主体性解放结构。洛特曼则以结构语言学为依据,强调文学的交流功能,融文学的历史诉求于形式结构,纳具体可见的话语实践于语言系统。通过检视巴特与洛特曼的文本观,不仅能更加清晰地辨析文本从静态结构转变为跨学科的书写实践过程,更有助于在"后理论时代"观照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重塑文学理论形态。
2012年05期 v.35;No.160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秦进才;赵云耕;
张之洞平生极佩服苏东坡,在思想上与苏东坡共鸣,在社会活动中多年来尊崇苏东坡,在为人处事上各方面效仿苏东坡,弘扬东坡精神,推行东坡举措,诸如此类都可称为张之洞的东坡情结,因此使张之洞的人生打上了苏东坡的烙印。
2012年05期 v.35;No.160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把增强;
中国历史上灾荒频仍,晚清时期自然灾害更是频繁发生,其中尤以光绪年间为重。张之洞为官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频繁发生的灾荒以及在灾荒影响下的民生困苦情形使得张之洞内心深处受到极大震撼,由此直接造就了张之洞的备荒赈灾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渊源有:经世致用思想、天命主义禳灾论和古圣先贤救治灾荒的成功经验等。该思想的内涵则主要表现为:珍重生命的以民为本思想、注重实效的实用主义思想、防患于未然的未雨绸缪思想和不分畛域的顾全大局思想等。
2012年05期 v.35;No.160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燕;
与所有权客体相比,睡虎地秦简对于所有权主体的记载更具鲜明性。其中最明显的所有权标识当属"公"与"官",二者所表达的含义均有官方、官有之意,但在具体律文的使用之中,二者所指代的主体倾向仍有一定差别。"公"实际上标识了广泛的国家或官府所有权,其中亦不乏对于先秦"公"观念的继承,这成为秦代财产法最突出的特点。"官"则更倾向于对官有财产的管理与保护。至汉初,这些官有标识逐渐被新的名目所取代。
2012年05期 v.35;No.160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薛志清;
刘邦布衣集团经历秦末变迁与动荡后,以帝王将相身份掌控天下,占有并重新分配社会资源,拥有令人望尘莫及的权力和声望。出身卑微的布衣们通过艰苦奋斗成为高贵的帝王将相,攀龙附凤的皇亲国戚与功臣子侯和异姓王子侯同样获得莫大荣耀。从社会流动角度探讨刘邦布衣集团成员由布衣而将相的途径,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2012年05期 v.35;No.160 1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玉平;
就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说,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绝不能忽视农村这个广阔地域和农民这个庞大群体。因为乡村是文化的母体,原生态的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活水源头。要使农村文化建设确有成效并能与时代同步,必须着眼于培育农村文化发展的内生机制,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盘活各类民间文化组织,保护和传承好农村的传统乡土文化根脉,并努力使乡土文化走向产业化,提高文化生产力,造福一方百姓,形成地方特色,方可使农村文化建设获得不竭动力。
2012年05期 v.35;No.160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李吉文;董利群;
伴随着我国从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乡村文化转型也进入到了关键期。文化转型寄寓在历史转型中,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及常住人口结构的改变,无疑会影响到这一转型进程。
2012年05期 v.35;No.160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东广;
农民工党员是农民工群体的骨干力量,决定了加强农民工中党的工作必须要研究农民工党员的主体作用。然而,这项工作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农民工党员主体意识不强、管理工作不顺、政治参与不够和制度供给不足的困境。为了摆脱困境,必须构建农民工党员主体意识激活机制、主体素质提升机制、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
2012年05期 v.35;No.160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邢志强;
田家英给毛泽东做秘书长达18年之久,他是一个"爱书爱字不爱名"的"京兆书生",也是毛泽东的"图书馆馆长"和中央政治研究室图书馆的负责人,他的人生和图书馆资料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情有独钟。
2012年05期 v.35;No.160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树森;何小燕;
严肃音乐在科学发现中起的作用和价值一向被人所忽视。而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严肃音乐对科学发现的价值及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又是不言而喻的。严肃音乐和科学既有很强的互补互动性,又具有共同价值追求;二者均需要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都是对永无终点的和谐世界的执着追求。如贝多芬所言,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严肃音乐由此所表现出的至高审美性最终成为激发科学家灵感、做出伟大发现的摇篮。
2012年05期 v.35;No.160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付天军;付晓丽;
外语学习具有人文性特征,这种人文性特征是由语言作为社会心理现象的本质决定的。与母语学习的人文性不同,外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异域文化的学习。借鉴心理学乔哈里窗理论,对外语学习对自文化的反哺作用进行探讨。外语学习的人文性不仅仅体现在为学习者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更重要的是这扇窗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自文化的认识和觉察。以外语学习为媒介,学习者可以清晰地审视本民族文化,继而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2012年05期 v.35;No.160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昕宇;
虽然现代工业文明高效地带给人类极为丰富和便利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逐渐枯竭和环境严重污染的问题。现代工业文明所孕育的现代主义文化越来越显现出其不足之处,后现代主义文化开始对它进行反拨与纠偏。其中,后现代生态设计将会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设计师从原材料的选择到产品的结构设计都应体现生态保护的思想,并且要明确新产品生命周期并树立新的产品价值观。后现代生态设计是利用生态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一种再生循环设计,顺应生态规律是它的核心思想,在设计中强调运用生态学方法。后现代生态设计体现出来的设计师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设计者的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完全符合了这个时代的设计伦理。
2012年05期 v.35;No.160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增群;胡宝民;
通过对产业间技术溢出的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和总结,发现在该项研究上还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对产业间技术溢出的本质需要进一步探讨;其次,由于技术溢出具有不可直接度量性,所以在对技术溢出的度量过程中很难进行准确计算;再次,对产业部门间的技术溢出效应测度的方法已基本趋于稳定,主要方法有技术流矩阵方法、技术距离方法和改进的生产函数方法等。
2012年05期 v.35;No.160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