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 圣人“无为”“我自然”——老子社会批判思想刍论

    常瑞平;王英杰;

    在社会治理问题上,老子反对"有为"之政,要求"无为"而治,实现自然的社会秩序,为人的自然生存提供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在老子看来,民众身上有着自我化育、自我长成的本性和能力,只要治者能因顺百姓自然的本性而不加以干扰,就会形成自然的社会秩序。老子根据自然主义的价值原则,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行为、统治思维模式、执政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等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批判。

    2011年05期 v.34;No.154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论直觉方法——以艾思奇与张氏兄弟为中心

    林合华;

    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与现代新儒学在哲学方法论上推崇直觉方法不同,马克思主义者更重视辩证法而拒斥直觉方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直觉方法的相关论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艾思奇笼统地以理智来排斥直觉方法,到张岱年以逻辑分析法与辩证法拒斥形上直觉,再到张申府试图在辩证法的范围内调和逻辑分析法与直觉方法,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直觉方法的认识在逐步转向深入。通过对他们的相关思想做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此一时期对于直觉方法理解的逻辑历程,亦可进而在哲学方法观的层面检视其理论得失。

    2011年05期 v.34;No.154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心理学理论创新—中国心理学文化根基论析及当代命运

    孟维杰;

    心理学的创新可以是理论上的创新,可以是方法上的创新,还可以是技术上的创新,这种学术创新其实就是心理学理论重构。对中国心理学文化根基重新评析和释义是心理学理论重建的重要学术资源和创新资源,也是现代心理学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启示和借鉴之源。从20世纪科学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传统的关联与互动中,或许能找到心理学文化理论创新的精神与资源。

    2011年05期 v.34;No.154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涌现生成方法:复杂组织的生成条件分析

    黄欣荣;

    涌现理论是美国学者霍兰提出的复杂性科学重要理论分支,它试图从科学层面解决组织的涌现生成问题。该理论既是一门重要的新科学理论,从科学方法论角度来看,它同时更具有丰富的科学方法意蕴。涌现理论从生成主体、非线性相互作用、自组织、受限生成、环境策略等五个方面科学解释了复杂组织的涌现生成条件,对组织的涌现生成提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解释方案,从而为科学方法论宝库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新方法。

    2011年05期 v.34;No.154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鲍德里亚由现代“符号-物”到后现代(拟真)类象的社会批判理论

    刘宏勋;

    鲍德里亚先是开创了符号-物社会批判理论,揭开了商品作为消费对象物的鲜为人知的特异性能,即现代社会消费物作为符号而为人的社会表意性存在。尔后,由符号-物社会批判转向拟真类象社会的批判探析,其新的理论创见在于以后现代的话语方式描述总括了西方高科技境遇中人们社会生活内容与方式日趋拟真模塑化、超真实效应、价值碎片化而不断拆解及无限重组的情势,并相应提出追随、助长客体致极的宿命策略,含蓄地预示了西方后现代这种超极限的增殖发展可能将导致高科技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终结和某种新东西的出现。显然,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反讽式形上之思仍内含着狡黠的批判精神,而这是不容被忽视的。

    2011年05期 v.34;No.154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反形式·反英雄·反传统——略论西方荒诞派艺术的审美趣向

    孙秀昌;

    西方荒诞派艺术在审美趣向上表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此即"反形式"、"反英雄"、"反传统"。所谓"反形式",意指荒诞派艺术以反叛古典"形式"的姿态,在艺术自身内部进行了一场"形式革命";所谓"反英雄",意指崇高意味上的英雄在荒诞派艺术中已经缺席,取而代之的则是荒诞意味上的英雄;所谓"反传统",则意指荒诞派艺术通过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与自身的传统做了一种诀别。

    2011年05期 v.34;No.154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科学发展观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刍议

    郝保英;张继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发展观,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论指导,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举措。观念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体制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保障,机制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文化氛围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土壤。

    2011年05期 v.34;No.154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我国投资调控政策执行力问题研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益博弈及地方政府间竞争视角

    孙秋鹏;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政策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制定的政策是否符合经济实际;另一方面取决于相关执行主体是否有充分的激励。地方政府是执行投资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主体,地方政府的偏好、激励和行为将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调控政策的效果。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偏好存在差异,在中央推出紧缩的投资政策时,地方政府并不会严格执行。地方政府之间的"晋升锦标赛",也会促使中央紧缩投资的政策执行力进一步下降。

    2011年05期 v.34;No.154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非均衡性分析

    王婷;

    全面审视投入-产出过程中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须对产出增长中的要素投入贡献和技术进步贡献作出识别,以明确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差异。在测算1978年以来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差异测度方法和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区域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效率差异,以揭示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非均衡性。分析表明,初始改革对地区生产效率的激励是非均衡的,地区间差异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均衡性贡献度较大。

    2011年05期 v.34;No.154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河北省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王锡朝;王宇飞;金浩;

    对河北省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进行研究,是了解河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利用生产函数对河北省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研究,测算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并与已有文献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河北省高等教育对省域经济增长贡献不明显的原因,进一步分析了推动河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011年05期 v.34;No.154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河北体育产业基地创建的战略构想

    郝军龙;贾文彤;郝士儒;杨磊;邬海燕;

    对河北省创建体育产业基地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有必要进行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创建产业基地应该有规划和目标。根据河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创建体育产业基地分两个层次进行,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健身娱乐业以创建区域产业基地为重点;努力打造秦皇岛国家级体育赛事中心城市地位。在基地创建过程中应特别加强支持体系建设。

    2011年05期 v.34;No.154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法律研究

  • 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立法完善研究

    冯建生;张庆侠;

    随着中国加入WTO,如何赋予民营经济真正的"国民待遇",大力促进其发展,从而不断增强其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成为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以放宽对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条件,这无疑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但就我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法律环境而言,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缺少直接针对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立法、行政性行业垄断的存在、准入前置程序过多等等。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相关立法。

    2011年05期 v.34;No.154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非法行医罪犯罪主体辨析

    张秋芳;

    刑法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在非法行医罪上存在诸多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犯罪主体的认定上,对"医生执业资格"的理解分歧最大。对"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的认定,一方面应当结合行为人是否获得相应的卫生行政机关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应当结合当事人所受到的医学教育、从事医疗活动的能力和条件来综合判断。应当从"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的字面含义、立法目的、卫生行政法等确定非法行医罪的主体的范围,既不能唯证书论,也不能超越中国医疗的客观现实状况。

    2011年05期 v.34;No.154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诗经研究

  • 《丝衣》、《楚茨》、《既醉》、《凫鹥》中的人文教化意义

    林素英;

    《丝衣》、《楚茨》、《既醉》、《凫鹥》四首祭祀诗中对待祭尸之礼,尤其是对于"公尸"的崇高礼敬与殷勤献祭等情形,表明周代人文提升已相当可贵,而非肤浅之表面化。

    2011年05期 v.34;No.154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盐铁论》引诗用诗与西汉昭宣时期《诗经》学

    龙文玲;

    《盐铁论》引诗用诗约75次,以《雅》、《颂》为主,体现了昭宣时期《诗经》解读对美刺时政的重视,具有鲜明的经世治国目的。《盐铁论》所据诗说以齐、鲁、韩三家为主,可能兼有《毛诗》,可见昭宣时期的《诗经》传授与武帝时期一样,仍以三家诗为主流,但当时士人对《毛诗》也有接受。《盐铁论》中论辩双方不主一家诗说,王先谦以《盐铁论》证《齐诗》义,阮元以《盐铁论》证《鲁诗》义,这类观点宜予矫正。

    2011年05期 v.34;No.154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西游记》中的“食色”叙事形态及其文化意蕴

    蔺九章;

    《西游记》通过"食色"叙事形态营构小说,即唐僧的"被食被色"、妖魔鬼怪的"恶食恶色"、猪八戒的"善食善色"、孙悟空的"反食反色"以及沙僧的"不食不色",几乎整部《西游记》都是依此敷衍而成。透过人类"食色"的自然属性这一富于张力性的叙述来审视人性美丑,洞悉社会世相,极具中华民族审美特色和中国小说的特质,它所传达出的极幻极真、妙趣横生的审美效应,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叙事经验。而且在怡情悦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作用。

    2011年05期 v.34;No.154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自我”的隐性书写——汪曾祺的叙述策略

    杨红莉;

    汪曾祺看似平淡、素朴的叙述背后,隐藏着一个鲜明生动的"自我",显示着作家独特的存在。他通过设置"个体说话人"、改变叙述人称、叙述身份等方式,将他丰富、生动的个体生命熔铸进小说的叙述过程,使作品打上了深刻的作家自我的烙印。

    2011年05期 v.34;No.154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从虚构到呈现:浅论林白小说的自白意义

    李佩仑;甄远宁;

    林白的小说创作是一次次从虚构到呈现的过程,即通过其独特而自由的、充满自省和批判意识的自白式书写,完成了个体与世界整体的沟通,完整表达了其创作的自白意义。林白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本从女性意识、生命残缺者以及历史文化语境三个方面,展示了作家"从虚构到呈现"的创作流变和创作意图,以其特有的自白意义揭示出"个人化写作"所代表的审美取向和社会价值。

    2011年05期 v.34;No.154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纯粹美化的男性形象书写——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对男性想象的一种方式

    高小弘;

    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出现了一类被纯粹美化的男性形象。他们不同程度被赋予了"神圣、神明"的色彩,是成长女性仰望、迷恋的对象。这些被美化的男性形象实际反映了女性主体性的内在匮乏和对于自我生命认同的缺失。

    2011年05期 v.34;No.154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哈代的悲观主义与徐志摩的忧郁情绪——以哈代的诗歌Hap与徐志摩诗歌《偶然》为例

    赵晓航;

    徐志摩是中国最早翻译哈代诗歌的诗人,而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哈代的影响,但是,除去技巧运用、作品风格上的相似,两位诗人在诗歌背后的关注点却是迥异的。两位诗人的诗歌中,都有一种"悲观",哈代意图透过"小我"的悲观,为"大我"乃至宗教、社会找出一条出路;徐志摩则透过"小我"的悲观,营造出一种"小我"的忧郁,并借这种忧郁安慰自己、安慰整个社会的不满足。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由于两位诗人的个人成长经历所致,另一方面,也和社会背景、民族宗教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

    2011年05期 v.34;No.154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宋代乡村“上户”的阶层属性

    邢铁;

    从社会学的分层理论来看,宋代乡村主户五等户中的"上户",就是学术界所说的"富民"。通过考察唐宋之际社会结构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在有家产有特权的官户、有家产无特权的主户、无家产也无特权的客户三个阶层稳定下来以后,"富民"阶层的地位和作用便凸现出来了。

    2011年05期 v.34;No.154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孙中山与华北水务问题研究

    徐建平;

    孙中山先生对华北水务问题有独到认识,他不仅将发展华北水利事业作为实业建设计划的重要内容,而且将其作为民生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华北经常发生的旱、涝灾害,他认为华北的水务整治既十分必要,又非常迫切。为此,他提出许多具体方案: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将治水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加强对河道与港口的立体开发。孙先生关于华北水务的改革计划,对当时和后世均产生了一定影响:推动了植树造林活动;有利于促进华北腹地经济发展;"引江济河"设想奠定了当今"南水北调"的蓝图。

    2011年05期 v.34;No.154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法实业银行停兑风潮及其影响

    张百霞;

    中法实业银行是民国初年首家中外合办银行,初期凭借种种特权经营颇为顺利,但由于投机失败很快停业,其在中国发行的纸币顿时贬值,持有该行纸币的商民纷纷要求兑现,其他银行受此影响也发生了严重挤兑现象,很快引起了金融恐慌。为避免恶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各地银行公会积极筹垫款项,组织收兑该行纸币,由于银行公会组织有序、维持得力,最终避免了一场可能爆发的金融危机。

    2011年05期 v.34;No.154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成因初探

    张富文;赵伟;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开始形成,其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坚实的革命实践基础、特定的国内因素、共产国际因素和毛泽东的个人特质因素等。考察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原因,有利于我们正本清源,从更高层次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1年05期 v.34;No.154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和平文化生成的内在机理

    司德坤;张静;

    和平文化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之一,古代中国和平文化的生成,不仅具有非常雄厚的物质经济、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基础,也有其基于自身地域特征和社会历史特性的内在规定性,并且它已经深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成为塑造中华民族和平性格的重要精神元素。

    2011年05期 v.34;No.154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现实主义、乌托邦主义与重构新闻专业主义的批判话语——基于“行动”的解释学研究路径

    袁光锋;

    国内学术界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具有"现实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阻碍了我们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更深一步的认知。新闻专业主义存在于媒体从业者的日常行动中,从解释学的路径出发,探讨媒体从业者的日常行动及其背后的主观意义,能够将个体行动、主观意义、权力控制等微观和宏观视角链接起来。由于这一视角是植根于媒体从业者鲜活的日常行动中,它能够深刻阐释媒体从业者的实践状况,重构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批判话语的解放意义。

    2011年05期 v.34;No.154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跨媒体”内容创作的策略

    王琪琦;李海燕;

    在比较中外对"跨媒体"理解差异的基础上,论述Hayes对"跨媒体"四个阶段的理解,及其对中国"跨媒体"未来发展方向的启示,提出"跨媒体"内容创作的一些思考。对于国内同行来说,如果能学习国外对于Crossmedia的理解以及操作,对于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密切互动、促进双方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特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1年05期 v.34;No.154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通向和谐的道路——对中国政府信访工作系统的制度分析

    杜大力;

    用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访工作系统进行制度分析,如果从制度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而不是从意识形态或某种先验的教条出发,中国政府独有的信访制度无疑在政治稳定和政治沟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30年稳定快速增长的先决条件之一。

    2011年05期 v.34;No.154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本刊声明

    <正>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

    2011年05期 v.34;No.154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