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苏联如何评价中国的改革开放

    段炼;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苏联始终密切注意中国局势变动,作出许多评价。评价以1981年为界,之前批评性内容占主流,之后客观性内容逐渐增多。苏联的评价涉及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对内政策走向,对外战略变化等四个方面,总体认为中国脱离"极左",在"实用主义"指导下和帝国主义"结盟",一步步走向"极右"。苏联自认为掌握社会主义的根本规律,不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改革开放不可能成功,失去了借鉴中国经验的历史机遇。在苏联已经解体,中国改革开放走过而立之年时,历史警示依然发人深省。

    2010年04期 v.33;No.147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论题

    胡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不只是党的理论创新,而且蕴涵着深厚的哲学论题: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主体能动性。这三个哲学论题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结构。

    2010年04期 v.33;No.147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机理

    聂军;

    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矛盾的凸显时期。在这个时期,群体性事件出现频发的态势。通过逻辑推理可知,直接利益冲突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人员聚集,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警民矛盾突出,不法分子及黑恶势力的趁虚而入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三个重要因素。当前最为重要的是畅通民众的利益表达渠道,不断强化政治参与的制度性供给,建立起科学地预防群体性事件的体制机制。与此同时,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要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慎用警力。

    2010年04期 v.33;No.147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转型期群体性冲突调节机制探析

    贺银凤;

    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近年来群体性冲突事件日益增多,其成因既有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矛盾积累,又有体制改革过程中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改革,建立公平的利益博弈机制,照顾社会底层群体的利益,扼制贫富分化,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法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利益诉求,才能从源头上扼制群体性冲突事件的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010年04期 v.33;No.147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研究

  • 中小企业外向型配套模式发展初探

    吴姗姗;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向型配套模式是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营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模式,依据这种模式的内涵、理论依据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小企业应遵循的发展路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境内配套阶段、出口配套阶段和海外配套阶段,这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特征、演化条件和动态路径。

    2010年04期 v.33;No.147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粮食生产影响因素量化分析——以河北省武强县为例

    王世昆;李丹;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2个原始指标进行归纳总结,并根据各自的贡献率,选出最重要的6个影响因素,进而在1996—2007年武强县粮食产量及相关影响因素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扩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制约武强县粮食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0年04期 v.33;No.147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拉动河北省农村消费的几点思考

    王梅;任丽霞;安岩;

    河北经济发展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增加,农村居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由于河北省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较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和农村消费环境差等因素,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被抑制。因此应通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完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等,使河北省农村居民能够进一步增加收入、节约公共物品的开支,从而有更多的货币用于消费。

    2010年04期 v.33;No.147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司法独立与人大监督关系解读

    何磊;李卫静;

    从司法独立的一般理论入手,运用马列主义原理阐述了司法独立的理论基础,以期使我们对司法独立原则有一个深入了解;明确在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下亦能确立司法独立原则,并对这一原则的设立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2010年04期 v.33;No.147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清算制度的构想

    焦红静;

    我国公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公司清算制度做了一些较为具体的规定,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的清算制度仍然不能有效地迫使公司在解散事由出现后及时退出市场,应当寻求新的途径,杜绝空壳公司的存在。我国公司清算制度的设计需要确立"利益平衡"的理念,进行体系化设置,并且引入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进一步强化清算义务人及清算人的民事责任。

    2010年04期 v.33;No.147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国外城市房屋拆迁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王清;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因城市拆迁引发的冲突、群体性事件纷纷进入公众的视野,越来越成为影响和谐稳定的敏感问题,对拆迁制度的反思也提上议事日程。以国际的眼光研究中国的问题,对于弥补现行拆迁制度的缺陷,避免因拆迁引发的冲突、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2010年04期 v.33;No.147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会通与分判——牟宗三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朱光磊;

    牟宗三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在二十世纪新儒学中具有典型意义。他首先揭示了中西文化所凸显理性的不同,提出并论证了中国文化注重生命、西方文化注重自然的观点;进而从哲学学理上对中西文化内在精神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在"一心开二门"的两层存有论构架下,系统论证了中国哲学在本体界存有论领域中发展充分、西方哲学在现象界存有论领域中发展充分的学说;并用康德哲学会通中西哲学,通过自由无限心的辩证开显来证成超越的分解,在圆善的价值诉求下进行时代的判教。牟宗三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为推进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2010年04期 v.33;No.147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返本开新”之途的断裂处——熊十力中西文化比较思想研究

    牛军;

    中国的近代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中西文化的分辨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化难题。熊十力的学说正是以"返本开新"为旨归,试图从传统儒家精神中开出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在熊十力看来,中国文化是"性"上立基的,西方文化是"欲"上立基的,并试图通过以"性"摄"欲"的方式来融合中西文化。但这也是其学说的缺陷所在,道德价值和富强价值毕竟是错落开来的两层不同维度的价值取向。

    2010年04期 v.33;No.147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平民化:梁启超“新民说”的人格取向

    李金和;

    社会发展的平等化取向反映到理想人格建构上,表现为从"精英"走向"大众"、从"圣人"走向"平民"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在中国理想人格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过程中,梁启超的"新民说"即从人人有自主之权、尽性主义、芸芸平等之英雄三个层面表达了近代中国人格理想由"圣"入"凡"、由"德性"走向"自由个性",从而提升广大民众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的平民化取向。

    2010年04期 v.33;No.147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文艺理论研究

  • “病症”与意识形态批判

    韩振江;

    病症不仅是拉康精神分析学的一个关键概念,而且还是当代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齐泽克结合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赋予了"病症"新的政治意义。他认为,在意识形态中,病症是一个被符号秩序所排除的例外。这一特殊性坚持自己的普遍性要求就会颠覆和解构意识形态的符号秩序,带来马克思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批判。

    2010年04期 v.33;No.147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困境与选择——对新世纪以来文学研究的检视

    郭红英;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文化、文学艺术生态的发展变化,文学研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困境。随着学术界对文学研究困境的深刻反思,人们展开了面向新世纪的文学研究的多重探索,形成了文艺社会学、后现代文艺学、文艺学"跨文化维度"的重建、积极应对的态度和策略、多元化的发展思路、文化诗学等建构思路。这些思路表明,面向现实与未来的文学研究无论是什么样的理论形态,都应当遵循实践性、多元化、民族性、自洽性、人文性等重要原则。

    2010年04期 v.33;No.147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江总宅”意蕴论析

    张蕾;张娟;

    江总历梁、陈、隋三代,他因"狎客"之名和身仕三朝的经历在后世饱受争议;也因遭逢乱世阅尽沧桑为后人所喟叹。后世诗人咏及江总,常以其宅邸为凭吊对象,"江总宅"成为意蕴丰富的诗歌意象。"江总宅"作为文人庭院的代表,是优雅闲适、诗酒风流的文人生活的象征。另一方面,它又饱含了感慨时空转换、世事沧桑的深沉意蕴。与其他历史遗迹相比,"江总宅"融合了江总的身世行迹,突出了个体身处巨大的世事变迁中的渺小与无奈,极易引发身处易代之际的后世文人的强烈共鸣,是其六朝情结的突出表现。

    2010年04期 v.33;No.147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白洋淀诗歌群落”的跨地域空间叙事

    刘聪颖;

    地域因素对于"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背景作用,从燕赵文化内涵和异域文化碰撞对"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影响,可看到"白洋淀诗歌群落"的跨地域空间叙事。

    2010年04期 v.33;No.147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想象模式管窥

    黄宗英;张艳;

    罗伯特·弗罗斯特认为:"一首诗以喜悦开篇,以智慧作结。"每一首诗歌都有其形象的运动轨迹。"它始于喜悦,喜欢情不自禁;随着诗人写下的第一行[诗],它就有了方向,然后经历了一连串幸运的事,最后澄清了生命,不一定是一次伟大的澄清……只不过暂时避免了混沌"。本文通过分析诗人典型的静态标志诗与动态标志诗,阐述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想象与思维模式,进而窥见其简单而又深邃的诗歌艺术造诣。

    2010年04期 v.33;No.147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评价理论视角下的《阿Q正传》

    李占芳;

    称谓语选择不仅能体现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亲疏远近,交际场合的正式或随便,还能反映讲话者对听话者的情感和态度。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以其幽默夸张而著称,而称谓语的巧妙使用突出了这一特点。从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视角,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描述称谓选择,特指通称,形象指称和人物换称等特点来刻画阿Q这个具有巨大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的。

    2010年04期 v.33;No.147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7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就职演讲语篇建构的评价视角

    胡社考;程洪梅;车振冬;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人际意义上的新发展,评价理论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文章应用这一理论,对美国总统布什2001年、2005年和奥巴马2008年就职演讲语篇中的评价资源进行标示分析,探寻此类语篇中评价资源的分布态势和基调。结果表明,总统就职演讲语篇中,评价资源中的评判资源在语篇中前景化,以渗透性韵律建构语篇的人际意义,推动语篇主题的实现。

    2010年04期 v.33;No.147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9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跨文化言语交际的认知解读

    付天军;陈凤然;

    运用认知语言学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方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者的语言文化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

    2010年04期 v.33;No.147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策略之得失析论

    王帆;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中国传统政治策略中的范例,其效应表现为正反两方面:这一策略是曹操获得世家大族支持的关键,是曹操取得军阀间合纵连横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此策略在后期限制了曹操军事行动的自由度,与世家大族的政治联盟为自己安排了掘墓人。

    2010年04期 v.33;No.147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唐初史家李百药的民族观

    董文武;闫中远;陈金庄;

    唐初著名史家李百药受诏修撰的《北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也是唐初所修"五代史"中的一部。《北齐书》记载了东魏、北齐两朝四十四年的兴亡史。虽然李百药的原稿今天仅存十七篇,但从这些记载中仍能窥见李百药民族观之一斑。李百药的民族观从编纂观、融合观、正统观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从总体上看,他的民族观具有独特性和进步意义,但又未能摆脱封建史家的局限,在正统观上表现出唯心的一面。

    2010年04期 v.33;No.147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明代储君早期经历及其影响

    赵秀丽;马建平;

    明代储君早期经历多艰辛坎坷,险恶的生存环境使他们不得不克制、压抑自我欲望与自由意志,委曲求全,以期保住储位。他们长期生活在高度紧张状态,一旦皇权在握,容易产生补偿心理,放纵情欲,对性格和执政产生深远影响,逐渐沦为"问题皇帝"。

    2010年04期 v.33;No.147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鸦片并非针对中国

    连东;

    学界普遍认为英国人是中国近代鸦片问题的始作俑者,并把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确立鸦片政策视为中国鸦片输入史上的分水岭,认为鸦片问题发轫于此。实际上,最早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欧洲人是葡萄牙商人,而1773年东印度公司确立鸦片政策时也无意开拓中国市场。18世纪80年代单纯吸食鸦片方法的发明是中国鸦片泛滥的催化剂,而英方对此推波助澜并不惜以战争手段阻止中国禁毒政策的实施,是其罪责所在。

    2010年04期 v.33;No.147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浅谈大众文化类期刊的编辑意识

    焦文旗;

    走市场化路子的大众文化类期刊,内容大众化、发行市场化是其基本特点。如何能更好地适应市场,服务读者,编辑的作用至关重要。而要做好编辑工作,编辑就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品牌意识、市场意识、学习意识和网络意识等。

    2010年04期 v.33;No.147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电视媒体植入式广告发展的思考

    周轩;

    目前,电视媒体加快了植入式广告的研究和开发。对于电视媒体而言,电视广告项目是多种广告形式的综合,而植入式广告仅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电视媒体经营的植入式广告形式多样,各有特色,但在监管、评估、定价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境,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经营。

    2010年04期 v.33;No.147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在动画片中的应用研究

    赵焜;薄芙丽;

    在中国传统的动画艺术中曾经出现过很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这些动画片集中体现了我国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物质文明及意识形态涌入中国,在此大环境下,那些富有本土视觉特色的动画片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如何将我国传统优秀的绘画形式语言更好地运用到动画设计中,并使之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0年04期 v.33;No.147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城市文化研究

  • “三年大变样”与河北省城市文化设施建设

    王维国;于笑妍;高景良;王克若;李广学;刘本台;何宪民;

    城市文化设施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载体,具有向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和优质的文化服务、提高城镇市民的文明程度、改善和优化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一座城市只有具备了比较完备的文化基础设施,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为在"三年大变样"中加快河北省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应当加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制定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着力加强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城市文化设施中彰显地域文化蕴涵。

    2010年04期 v.33;No.147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刍议现代城市色彩建设

    刘瑞杰;

    我国的城市色彩研究处于初步阶段,在许多领域尚待破题。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城市色彩研究更具紧迫性,同时提供了重要平台。城市色彩建设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总体定位和主色调,走个性化、特色化之路。推进城市色彩建设,核心是在搞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坚持整体协调、体现变化、柔美和谐的原则,并确保规划的落实。

    2010年04期 v.33;No.147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配套序列中的潜调性变奏奏鸣思维——对阿诺德·勋伯格《钢琴曲》Op.33a(1928)的作曲技法分析

    秦庆昆;

    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是十二音音乐的创立者,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杰出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勋伯格对传统音乐的根本性突破,才导致了二十世纪后来一系列各种新音乐的出现。了解大师的作品是我们认识二十世纪音乐"万花筒"的开端。

    2010年04期 v.33;No.147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