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论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张勇;杨春娟;

    从整体性的角度和根本性上来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根本点,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核心,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内在统一的。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

    2009年04期 v.32;No.14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民主是衡量价值合理性的唯一标准

    李洪振;

    价值标准是主体尺度,主体尺度因其主体的多元性势必导致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合理的价值标准只能是民主,只有民主才是衡量价值合理性的唯一标准。民主是指自由主体在平等基础上按照多数原则以投票方式为统一意志而进行的价值选择活动,民主能够成为价值标准主要在于它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还在于它具有普适性与可操作性等优点。

    2009年04期 v.32;No.141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区域经济研究

  • 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的演进共生——基于冀东三港的实证考察

    张广兴;雷明;梁洁;

    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的演进共生,是开放条件下实现以港口为龙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冀东三港及其腹地产业的发展,由于受港口功能单一、临港制造业产业集聚迟滞、发展观念转变不到位、面向港口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滞后以及渤海湾港口历史竞争格局等因素的制约,河北省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的演进共生还处于初期阶段,因此还需破除各种制约因素,努力推动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向高级阶段演进。

    2009年04期 v.32;No.141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5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河北省制药产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与战略选择

    赵惠芳;张学文;

    河北省制药产业自主创新在产业规模、主导产品、产业技术、品牌等方面存在优势。但在自主创新战略、产品结构、创新附加值、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居于劣势。因此,河北省制药产业自主创新应加大在生物制药领域的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培育全球化创新和国际化的商业模式,等。

    2009年04期 v.32;No.141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河北省出版业资源整合——兼谈河北出版集团上市

    贺银凤;

    国家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速度加快,全国新闻出版业处于资源整合的前夜,河北省应用足国家政策,整合省内出版业资源,打造河北出版传媒上市公司,尽早登录资本市场,以促进河北文化产业发展。

    2009年04期 v.32;No.141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国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安排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解建立;

    世界多数国家发展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失时机地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手段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此缩小城乡差距,完成经济社会结构转变,是带有普遍性的发展规律。从国外来看,一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具体实践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对我国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中应有所借鉴。

    2009年04期 v.32;No.141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公允价值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李黎;赵东星;

    在2006年我国新修订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成为一大亮点,是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中迈出的实质性步伐,也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但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国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现有规定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推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还应从准则制定、会计监管、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涉税、会计理念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的努力。

    2009年04期 v.32;No.141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过程思维与本体论递嬗

    闫顺利;赵雅婧;

    过程思想源远流长,其中从本体论视阈考察过程的代表性哲学观:赫拉克利特素朴地表达了过程本体论意旨;怀特海创立了过程哲学,开创了从本体理解过程的哲学解释原则;马克思哲学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它以实践过程辩证法昭示出哲学的本体论革命。

    2009年04期 v.32;No.141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信任:实现合作收益的社会契约

    雷晓康;王剑;

    社会信任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相信而敢于托付权责的社会理念,是社会知识交流的核心与成果。通过寻求合作方之间的合作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现代公共管理活动,极大地依赖于社会信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因此,在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治理理念下,探讨培育社会信任的制度条件及实施路径尤显重要。

    2009年04期 v.32;No.141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美学研究

  • 马利坦的神学美学思想

    章辉;

    马利坦承续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克罗齐和柏格森等人,提出了诗性直觉、诗性经验、诗性意义等一系列诗学概念,并把这些概念运用于现代诗歌、抽象绘画和现代音乐的批评实践。马利坦的神学美学思想是现代美学的重要遗产。

    2009年04期 v.32;No.141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古代文学研究

  • 从《戒子书》之“不”论郑玄的峻洁人格及其成因

    李世萍;

    学界对《后汉书.郑玄传.戒子书》"不为父母群弟所容"这句话历来存在很大分歧,关键在于有无"不"字,这个字关系到郑玄的人格,不可不辨。郑玄生性质朴,淡薄名利,对学术孜孜以求,因此有"不"字更能凸显郑玄的人格。而其峻洁人格的形成主要源于他在长期对经典的研习中领悟到了圣人之"道",并具有一种"圣人"情结,此外,也受到东汉隐逸风气和取士制度的影响。

    2009年04期 v.32;No.141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贬谪时期张说诗歌创作心态的演变历程

    林大志;

    张说是初盛唐过渡阶段的重要作家之一,与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仕途多舛而好尚文学。就其贬谪时期的诗歌创作而言,不同地域、不同阶段的创作心态存在着变化和差异。重点从武后朝贬谪钦州和玄宗朝贬谪相州、岳州、荆州等地时期,可见作者创作心态与心路历程演变之一斑。

    2009年04期 v.32;No.141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二泉”的诗学理论

    王雪枝;张惠菊;

    "二泉"是赵蕃与韩淲的合称。他们作为南宋中后期江西诗派的代表,具有自觉的续派意识,继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之后,对该派在南宋中后期的发展脉络作出了较为清晰的描述。在创作观念上,主要是承继吕本中、曾几的"活法"理论。"二泉"的诗歌选本转益多师,体现出与同时独尊姚贾的"晚唐体"迥异的诗学旨趣。

    2009年04期 v.32;No.141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现当代文学研究

  • 鲁迅与周作人新诗比较

    章永林;

    周氏兄弟都积极地从事过新诗的创作,都为草创期的"五四"诗坛做出了不易的贡献。二人新诗创作数量虽不多,时间也不长,但却引领了新诗的发展方向。

    2009年04期 v.32;No.141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丁玲关于女性悲剧及其解放之路的思考

    陈智慧;

    丁玲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倾注了她一生的心力,她描摹千姿百态的女性生存本相,探求思考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她认为女性的悲剧是时代社会的悲剧;是传统男权思想意识与性别观念的悲剧;是不合理的体制制度的悲剧;是女性自身尚未建构自我主体的悲剧。她进而思考女性的命运,寻求女性的解放道路。她认为要改变女性的悲剧命运必须改革社会,更新制度;必须投身社会实践,进行文化改造;必须建构女性自我主体,"强自己"。

    2009年04期 v.32;No.141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铁木前传》诗意抒情的表达功能

    常玉荣;

    《铁木前传》的诗意抒情格调与文本中显露的复杂的思想情绪之间存在着悖离,这种悖离昭示出作家精神世界内部对单纯、素朴的和谐之美的追求与他必须时时面对的人际关系、政治生活的复杂性之间的裂隙和不协调。诗意抒情在文本中发挥了诸多超越抒情本身的功能,它是作家礼赞人文理想、慰藉紧张心灵和营造振作之途的重要手段。

    2009年04期 v.32;No.141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爱在“红字”中永生——论《红字》中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爱情

    王毅;

    《红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之花不但没有被清教教规和教义扼杀,而是得之以浇灌,在逆境中茁壮、坚强地生长、绽放,展示了美丽的人间真情。特别是男主人公的爱,在受到上帝对他的意志和对上帝的忠诚历练之后,他的爱变得越加的坚贞,使他公开了他和海斯特的恋情,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尽管丁梅斯代尔没能活着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们的爱却在"红字"中永生、传颂。

    2009年04期 v.32;No.141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叙述人称

    王文华;

    叙述人称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关涉到叙事学的诸多问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人称常常与视角、主体混淆在一起,影响既久,谬误流布。近来,这一范畴的意义随着叙事学的发展逐渐得到廓清,但过度地讨伐又导致了它的式微。既要卸下强加在叙述人称之上的重负,又要肯定叙述人称自身的合理性,尤其要看到它与视角、主体相结合而形成的张力效果。对这一范畴在学理上重新阐释会使之得到客观而公允的评价。

    2009年04期 v.32;No.141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9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谈古汉语词义考证的系统性与实证性

    苏宝荣;

    古汉语文献的阅读中,时常遇到对词义说解表面上言之成理、而实质上又经不起推敲的"似是而非"的情形;反之,也有些说解初读起来让人感觉古奥、怪癖,而仔细琢磨却别有深意,"似非而是"。这种情况,启发人们在古代文献的阅读中既要注意同一文献或同一时代相关文献的用法,即汉语词义自身的系统性;又要注意词义说解与文义、交际背景的吻合,即词义存在的实证性。为了避免顾此失彼的片面性,还要时时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

    2009年04期 v.32;No.141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语码切换及代价的研究及进展

    崔占玲;张积家;鲁忠义;

    语码切换是双语者在两种或多种语言(或方言)之间转换的过程。在介绍语码切换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模型,概述影响语码切换及代价的因素之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研究的设想,以为研究双语者的语用提供重要的途径。

    2009年04期 v.32;No.141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英汉互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及其对策

    杨国燕;张新民;

    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现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英、汉属于不同的语系,不同的语言属于不同的文化,而一种文化里存在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在另一种文化里存在。这种翻译中的两种文化不对等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化缺省现象。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英汉互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原因及弥补文化缺省的策略等三个方面予以探讨,对我们了解翻译中的文化现象的处理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9年04期 v.32;No.141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北宋后期战争、变乱形势的严峻与宣抚使制度的演变

    郑丽萍;

    北宋后期哲宗、徽宗、钦宗三朝是两宋宣抚使制度发展和演变的重要过渡阶段。由于与辽、夏、金诸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的变化、金军的南侵及内部农民起义的爆发,内忧外患,形势严峻,宣抚使设置更为频繁,辖区日渐扩大,享有一定"便宜之权",出任宣抚使者官资降低,并出现了由宦官担任宣抚使的事例。宣抚使作为主持多个路分军事、民政、财政、外交事务的的地方军政长官,其权力呈现扩大化的趋势。

    2009年04期 v.32;No.141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顺直临时省议会弹劾都督张锡銮案始末

    赵艳玲;

    1912年8月,顺直临时省议会议决,对都督张锡銮提出弹劾。弹劾的主要原因是张锡銮侵犯省议会的权限,以行政权代替立法权,独断专行。从弹劾的结果来看,袁世凯政府表面尊重议会的弹劾权,派员调查并将张锡銮调离,但是随后委派的新都督冯国璋仍为袁系之人。议会在与都督的权力争逐中,最终由于行政权力的高压以失败而告终。双方围绕弹劾案的较量,实际上是由集权向分权政制转型初期,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的政治博弈。不良的政治生态环境、行政权力的高压控制是新生的议会民主政治面临的主要困境。从弹劾张锡銮案可以透视出民国初年直隶政治生态的某些特点。

    2009年04期 v.32;No.141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长芦盐务与第二次直奉战争

    申玉山;梁瑞敏;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之间的混战对长芦盐务造成了严重冲击和影响,其中尤以第二次直奉战争为甚。它不仅直接影响了长芦盐的运销和盐税收入,而且由于战争期间军阀为筹措军费干涉盐政,使长芦盐政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2009年04期 v.32;No.141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信访工作化解社会矛盾述论——以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信访案例为例

    潘彩霞;高东;张同乐;

    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大量的信访集中反映了人民公社管理制度、粮食短缺问题,调整精简工作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通过分析大量的信访案例,探讨了信访工作对于化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社会矛盾,改善民生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信访工作是钝化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渠道,是促进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正确和错误两种发展趋向交错并存的十年,尽管信访部门在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难以从总体上改变党和国家在指导方针上的"左"倾错误。

    2009年04期 v.32;No.141 130-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文化研究

  • 多维视阈下大众文化分众化成因及趋势分析

    曹海峰;

    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不同的消费群体具有不同的大众文化需求,大众文化分众化的产生和趋势发展也与公众接受信息量的速度加快有关,当前"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和社会文化分层等因素对大众文化的分众化有重大影响,从而导致了接受大众文化行为的分众化趋势。

    2009年04期 v.32;No.141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河北省文化强省建设的理论意蕴与政策构想

    柳敏和;王春城;

    河北省文化强省建设是实现其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显著标志、必要手段和有力保证。河北省文化强省建设的内涵应密切贴近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并具备鲜明的河北人精神,其外延涉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面。当前的紧要任务是,通过相应的政策安排,为河北省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现实保证。

    2009年04期 v.32;No.141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对中国摇滚乐发展趋势的思考

    成露霞;

    摇滚乐作为极具代表性的西方音乐文化在1980年代初登陆中国,曾对我国的音乐文化市场以及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但是,在短暂的火爆之后,摇滚乐市场开始冷淡,摇滚音乐发展似乎走向低谷,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对中国摇滚乐的发展趋势进行思考:摇滚乐在西方的产生、发展历史已经充分说明,任何音乐活动只有具备本土化的基本属性,保持并发展本土文化的特殊个性,才能为本国观众所理解、接受。要使西方摇滚乐在中国健康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对摇滚乐的形式和内容作中国化的改造,以强烈的中国特色占领中国市场,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竞争。根据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对摇滚乐作中国化改造的重点应该是:以音乐旋律的民歌化改造为整体导向,以歌词的中国文学化改造为思想内涵导向,以乐队的民族器乐化改造为外在形式导向。

    2009年04期 v.32;No.141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戏曲表演意境审美构成浅析

    任志宏;单建鑫;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古典美学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核心范畴,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孜孜追求的最高美学境界之一。而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身,在各方面都体现出了"泛美化"的特征。戏曲在表演过程中体现了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长久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戏曲理论研究更多关注文本范畴,对于场上演出关注却明显不够,本文将着重从戏曲舞台表演角度来探讨戏曲意境的生成问题。

    2009年04期 v.32;No.141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音乐与诗歌的同源性研究

    郑玉香;张宁;

    音乐和诗歌是两种形式不同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的艺术门类,从古到今,二者共生共荣相互影响,对艺术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音乐与诗歌有着共生的关系,他们的源头是同一的。从上古的讴歌吟呼到有文字记录的《诗经》《楚辞》时代,诗与音乐乃至舞蹈的三位一体是早期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也说明了在中国文化传统里,音乐与诗歌同源性的关系。

    2009年04期 v.32;No.141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人间美景晚晴新——《晚晴集》读后

    童庆炳;

    <正>梅韵是我大学读书时候的同班同学。50年的时间过去了,她寄来了《晚晴集》。时间真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东西,过一天常常觉得太长,可过去了50年却觉得只是瞬间。想当年我们都还是年轻的大学生,转眼已进入晚年。梦中常重现年轻时候的往事,似乎正在攀登;醒来才觉得韶华已逝,青春已经寻找不回。人生易老天难老,景物已换地也新。

    2009年04期 v.32;No.141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