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

    窦孟朔;苏献启;范拥军;陈聚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汲取了古今中外民生观的优秀思想,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主体、目标、原则、途径、保障、标准等基本内容和观点。这对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9年01期 v.32;No.138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宏观视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全球性视野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

    白立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体现了鲜明的全球性视野与时代特征。中共三代领导人以此出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过了从特征层面、本质层面到核心层面的深化过程。从宏观视域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以及推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1期 v.32;No.138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9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

    常士訚;

    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方面。现代性是现代国家的文化规定,现代国家是现代性外在表现形式。在当今世界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性因各国国情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差异,因而在现代国家的建构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现代性具有中国的文化特点,中国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在总体上有相适应的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张力,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两者之间的协调必将促进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获得更大的发展。

    2009年01期 v.32;No.138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政治正义思想探析

    陶艳华;

    马克思政治正义思想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私有制基础的非正当性、国家权力主体(少数人)对权力客体(大多数人)统治的不合理性以及表征社会成员政治生存状况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政治价值的虚伪性进行了批判。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围绕上述问题对新世界即无产阶级国家进行了构建。其中,马克思对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社会的揭示与展望,是马克思政治正义思想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政治正义的超越性追求,它同时具有现实性。这是马克思政治正义思想的突出特点。

    2009年01期 v.32;No.138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与引领策略

    王永芹;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反主流价值观,构成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整体存在。主流价值观位于主导地位。但非主流价值观、反主流价值观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对主流价值观形成挑战,作为主流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做出回应,引导非主流价值观,抵制反主流价值观。为此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民族精神,加强舆论载体建设,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等。

    2009年01期 v.32;No.138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古代德治思想与毛泽东的德治方略

    吴秀明;杨轶;张勇;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对后世影响极大。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德治传统,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治党治国的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德治方略。

    2009年01期 v.32;No.138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中最严重族教冲突的根源与出路解析

    曹兴;

    本文试图剥开最严重民族宗教冲突个案的迷雾①,在民族宗教冲突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今世界国际政治中最严重民族宗教冲突的根源,预测其走向并寻找其出路,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解决民族宗教冲突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文中还力图在识别"主体民教的冲突"与"整体对抗的民族宗教冲突"的前提下,对国际政治最严重民族宗教冲突类型进行深入分析,把民族宗教冲突划分为主体民族的冲突、分割性(或跨界性)冲突、移民性冲突、文化传播性冲突四种类型,警示人们主体性整体对抗类型具有参与冲突的人数比例最大、解决冲突所持续的时间最长、解决的难度最大和对社会的危害性最大等特点,提出解决问题的进路在于把整体性对抗降级为局部性对抗、进而再化解为零度冲突的思路。

    2009年01期 v.32;No.138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经济研究

  • 中国产业区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分析

    张从丽;

    基础设施水平是中国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以八大省区为例,重点分析了中国产业区基础设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对策。

    2009年01期 v.32;No.138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配置——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视角

    任广浩;解建立;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城乡公共服务中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建立配置科学、监督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是当今理顺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此,本文以城乡公共服务为视角,通过疏理城乡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目前中央与地方之间事权财权划分的现状,探讨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体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与对策。

    2009年01期 v.32;No.138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科技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梁林红;李丹宁;

    我国科技体系的最大问题是缺失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之间的技术开发环节,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全球化使得以技术开发为目标的国内科研机构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丧失了国内市场;次要原因是国家对这个环节重视不够、投入很少,在科技评价方面存在错误导向,其中过分注重论文指标的负面影响最广;另外,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硬件、轻软件,重国外技术、轻国内技术的错误思想对自主技术开发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009年01期 v.32;No.138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民间文学艺术来源群体的精神权利

    何昱;王娟;

    作为一项全新的知识产权,与其他传统知识产权类似,民间文学艺术来源群体所享有的民间文学艺术权也分为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两部分。其中,精神权利是权利主体基于其民间文学艺术而依法享有的各种与人身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主要包括表明来源权、禁止歪曲滥用权、公布权、修改权和传授权等。

    2009年01期 v.32;No.138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易道与政治——略论京房易学中的宇宙图式与天人感应

    史怀刚;

    京房深受董仲舒天人感应观的影响,在董仲舒所开辟的思想进路上,他以易学为工具,吸收了当时的科学技术知识,极力构建其宇宙图式。就其目的而言,京房仍是以易道沟通天人,言人事,明人伦,定王道。易学只是其言说政治的工具。京房易学的特点正是在天人感应的思想基础上,以易道为中介,沟通天人,言说政治。

    2009年01期 v.32;No.138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公孙龙名辩思想与古赵文化传统的渊源关系探析

    刘丽梅;

    独特的赵国历史文化孕育了公孙龙独具一格的名辩学说。概括地讲,赵氏的尚贤之风是孕育公孙龙名辩学说的肥沃土壤,赵氏思辩的处世哲学是公孙龙名辩学说的实践基础,赵国历史上的崇法传统是公孙龙名辩学说的思想源泉,"兼爱、非攻"的文化影响是公孙龙名辩学说形成的精神动力。

    2009年01期 v.32;No.138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艺理论研究

  • 生存·艺术·密码——雅斯贝斯“生存艺术形而上学”思想探微

    孙秀昌;

    雅斯贝斯所致力的乃是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形而上学,当他以这种哲学的视野来关注艺术时,便提出了一种独具人文智慧的生存艺术形而上学思想。在他那里,"密码"既是联结"生存"与"超越存在"的中介,也是其生存艺术形而上学的运思枢机。由"密码"来论说艺术,雅氏将艺术视为一种"介质领域",并对模仿、理念、天才等美学范畴以及艺术的多样性作了详尽的诠解。

    2009年01期 v.32;No.138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迎面而来的历史气息——诗人传记中的视觉史料问题

    王永;陈亮;

    由于排版及印刷技术的发展,为迎合读者趣味,图文书已然成为出版时尚。近年出版的诗人传记多配有大量的图片,主要包括相片、书影、手迹等。这些图片作为视觉史料,在诗人传记中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有一定的诗学意义。建立图文结合的学术规范也成为需要注意的问题。

    2009年01期 v.32;No.138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毛诗正义》的编次观

    韩宏韬;

    与传统《诗》学不同,初唐《毛诗正义》重视利用《诗经》文本的编排次序阐发大义,将编诗与作诗区别开来,注意到作者(诗人)、编者(太师)和序者等关涉文本的诸多因素,认为《诗经》的体系与思想,决不可能是作者一人所为,而是经过从诗人到编者,再到序者等不同时期的历史积淀。在这种客观认识的基础上,赋予编次以经学大义,不仅拯救了《诗》学权威,而且使《诗经》的文学性在经学的背景上凸现出来。自此,编次便成为《诗经》学史上的热点问题。

    2009年01期 v.32;No.138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20世纪魏晋论体文研究论略

    王京州;

    章太炎推许魏晋论体文为"论式",通过追溯晚周诸子之源,将其地位置于魏晋其他文章之上;又从文章风格和体气等多方位分析,将其置于汉唐论体文之上。刘师培比观汉魏六朝作家的论体创作与师承关系,立足于作家和作品个案研究,放眼论体文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中的流变;刘永济则将魏晋与南北朝论体文合为一体,分析题材内容,探讨勃兴因缘,使论体文研究的堂庑更加阔大。程千帆上承刘永济,将魏晋论体文研究带入下半世纪,促进了世纪末及新世纪初研究的复兴,百年存于一线。

    2009年01期 v.32;No.138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宋代士人教师身份与意识的凸显与诗歌理论的转型

    王德明;

    由于教育和文化的兴盛发达,宋代士人与以前士人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他们的教师身份和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凸显。宋代文人的这种身份或意识,对宋代诗歌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宋代诗歌理论转变成为一种创作诗歌理论。这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

    2009年01期 v.32;No.138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陆游的道教信仰与爱国思想

    卢晓辉;

    陆游一生信奉道教,对陆游而言,道教信仰并非出于对现实的逃避,与其爱国思想并不矛盾。陆游诗歌创作与道教有着密切联系,追慕神仙长生与渴望恢复故土并存于其诗歌当中,这在诸多以"华山"为意象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009年01期 v.32;No.138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汉语方言“泥”“来”二母相混类型研究

    田恒金;

    古代泥、来二母相混是现代汉语方言中常见而又复杂的语音演变,两个声母在有些方言完全相混,在有些方言则只是在部分字中相混。两个声母的分混跟韵母的洪细和阴阳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9年01期 v.32;No.138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4K]
    [下载次数:6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关联理论与功能语体

    王洪庆;高志怀;

    关联理论强调人在交际中的主体认知能力,而功能语体强调语言使用的规范性。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语体是示意-推理交际中的示意手段,同时也是推理过程中认知的对象。语体信息是话语意义的组成部分,对话语的关联产生影响。语体手段的超常规的使用可能使得话语具有含义,交际者需要通过推理来获得其意义。

    2009年01期 v.32;No.138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晚清史研究

  • 胡林翼的个性特征与军政作为

    董丛林;

    胡林翼是湘军的重要统领,特别是得任湖北巡抚数年,在湘系势力的崛起过程中起过无可替代的作用。从个性特征看,他属于"果断顽强型"的人物,在对相关事情的运思和处置上,具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顽强性"表现,其"气质"上则应该属于多血汁或胆汁质或这两者的混合型。从主导方面看,这些对他在特定环境下处置军务政事和调适人际关系是有利的。借鉴心理学和"首脑政治学"方面的有关理论,探析胡林翼的个性特征与他军政作为的关联,是本文的一个尝试。

    2009年01期 v.32;No.138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胡林翼的民本思想

    刘国习;

    胡林翼的民本思想有其特定时代、家学和师友关系背景。它包括体察民情、严禁扰民的爱民思想;正身为范、提倡文教与节孝、旌恤伤亡的教民思想;募民勇办民团以抗匪的用民思想;以农为本并结合减漕、救荒、严禁高利贷和整理诉讼等措施的富民思想。它在理论上未有突破,但实践上开启了近代民权。

    2009年01期 v.32;No.138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华裔汉族庶民墓园格局探讨

    方祯璋;吴传威;赵家民;董心平;

    "慎终追远"是汉民族千百年来特别重视的礼教传承,除了表现在文化、教育之外,更在祭祀礼仪上演化出繁复的祭拜模式,并透过仪式让后人不能或忘祖先渊源。此一特殊的文化传承,除可从宗教仪式、史书典籍、民俗信仰得知之外,还可由而追溯华裔汉族自宋朝之后,因朝代更迭导致族群迁移的过程中,为了强化后世子孙对先祖的认知所发展出的独特的祖坟建构方式。由于时代观念、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政治因素的冲击,传统墓园逐渐被新式公墓取代,原有建构技术及精致的石雕技艺和文化内涵亦由而次第消失。为能保留这些传承千年的珍贵文化遗产,本研究进行相关资料的搜寻,并将其记录、整理、量化,期望能对文化保存有所帮助。

    2009年01期 v.32;No.138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未看清形势”吗?

    张大军;

    张学良晚年把自己在九一八事变时实行不抵抗的原因,归结为错误判断形势,没认清日本的侵略意图。通过对皇姑屯事件与《田中奏折》、九一八事变前东北的形势、对日军动向的察觉、有关当事人的回忆、事变后张学良的说法及南京政府的认识等的阐述与分析,可以看到,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并非"未看清形势",他之所以不抵抗,主要是由于存有畏惧日本与保存实力的思想。

    2009年01期 v.32;No.138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浅析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学术明星”现象

    闫翠静;杨存昌;

    全球化经济浪潮中迎来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信仰的失落、精神的失范以及审美取向的转变使得大众文化失去了批判的功能而逐渐走向消费和媚俗,而学者和媒介的联袂创造着文化的狂欢和学术的普及,"学术明星"现象凸显着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世俗娱乐的特点。

    2009年01期 v.32;No.138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8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道家贵生思想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王丹;

    道家注重养生,提出了"贵生"、"养生"、"卫生"等理念,以生命为重,轻于名利,淡泊寡欲,强调养生贵在养神,要从道顺德,自然无为。道家认为,死是不可避免的,圣人所要的是"终其寿,全其天",使身心舒适,情欲有节,然后可以得寿。贵生思想对中国美术的描绘内容、意境追求、审美标准以及画家的创作态度、创作方法,尤其是文人画家的创作态度和方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道家的贵生、尊生和养生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生命的重视和肯定,对中国美术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09年01期 v.32;No.138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在数字艺术中体验水墨画之魅力——水墨动画唐诗百首创作随想

    薄芙丽;王海智;赵琨;

    基于计算机绘图理论,以精选百首唐诗为蓝本,以"媒介"作为切入点,以三维数字无纸动画技术为依托,以中国特有的传统水墨绘画艺术形象为特征,借助数字绘图板和模拟毛笔质感的墨迹,表现奇幻的画面效果;将绘画、动画、诗歌艺术与现代新媒体相结合,研究中国水墨画在动画艺术中的视觉呈现,以此承传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和推动艺术的革新和发展。

    2009年01期 v.32;No.138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构建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的原则和目标体系

    李占秀;王丽娜;

    本文从音乐的文化学角度出发,提出大学校园音乐文化应以"人本、人文、人和"为构建原则,以发挥音乐的传承功能、交流功能、情感功能、和谐功能为目标体系,实现校园主体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方面与既定文化产生认同感,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陶冶和塑造。

    2009年01期 v.32;No.138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简讯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