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考

    杨思远;孟艳春;

    荣与耻是社会对个人贡献的道德褒贬。个人以自己的辛勤劳动贡献社会,社会依贡献对个人的道德褒扬形成个人荣誉;个人对社会的损害遭到社会的道德贬抑,形成个人耻辱。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人民利益为个人荣誉评价标准,以劳动贡献为个人荣誉评价根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个人争取光荣一生的内在条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7年03期 No.128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剖析

    郝建利;张书林;张新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全新命题。深入理解这样一个命题,必须对“党内和谐”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弄清党内和谐的概念内含、党内不和谐的成因、构建党内和谐的路径选择等问题,以期首先从理论上建构党内和谐。只有立足于理论上建构党内和谐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思考“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逻辑、“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维度等问题。

    2007年03期 No.128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城市和谐社区制度建设的前提性思考

    李来和;

    城市和谐社区及其制度建设已成为一个现实和理论的新问题,而问题的系统性破解,需要多学科、多范式研究的协同。基于哲学性的思考,就社会发展的理论视角,提出并回答四个前提性问题:①和谐意蕴何在;②社区何以成立;③和谐社区应当如何;④和谐社区制度应当怎样。由此,提出这种“应当”的应有之义,并给予辩护。

    2007年03期 No.128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马国柱;胡恩堂;陈占平;

    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深刻认识收入分配体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分配不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探讨和谐社会收入分配体系的思路和特点,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收入分配体系。

    2007年03期 No.128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FDI理论——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外资工作指导思想

    张广兴;董国利;徐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为指导来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科学地开展外资工作。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列宁和邓小平的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对于科学利用外资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意义重大。

    2007年03期 No.128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财富:理解人之存在与发展的经济维度

    薛德合;张玉新;

    人的发展在经济生活层面表现为对财富的创造、积累和使用,财富的内容、形式和涵盖的广度、深度反映着人的发展状况。作为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财富的增长有利于人的内涵的丰富、个性的自由和需要的满足。理解财富对于人的意义,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007年03期 No.128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宪政视野下的执法为民理念解析——兼论刑事侦查权的合理规制

    张安平;

    “执法为民”一词的恰当理解应是“执法为人”;执法为民理念的基本要求是保障人权;执法为民理念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权力制约。

    2007年03期 No.128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

    董佰壹;耿彦君;

    从近几年高校领域的法律实践来看,许多对学生开除或退学的处理决定显然已经直接剥夺了公民受教育权的案件都被法院以不属于受案范围为由而驳回。我国法律在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上,缺乏明确的规定。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为保障高校学生受教育权,需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救济制度,并通过法律明确司法审查对于高校管理的合理介入,以充分保障我国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

    2007年03期 No.128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中庸》天人观的理论特质及其当代意义

    彭耀光;

    作为极富宗教与哲学意味的儒家经典,《中庸》对儒家的天人观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释。在“天命之谓性”观念的指引下,《中庸》以“诚”贯通天人,揭示了儒家“天人合一”的理论内涵。就其实质而言,《中庸》所标举的天人关系是一种价值的或道德的关系,是以价值关系为纽带形成的超越而内在、内在而超越的关系。《中庸》天人观所透显出的这种特殊品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越发地显示出其巨大的理论优势和浓厚的现实意义。

    2007年03期 No.128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8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民本传统与以人为本

    王英杰;

    中国传统社会有“保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但传统等级制度下的民本思想实质上是“使民之道”。当代中国的以人为本,是以人民为本,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以人为本,必须打碎等级桎梏,解放民本精神,破除官本位意识,实现人的独立平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03期 No.128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当代中国人文主义思潮的混乱与两难

    王淑琴;武占江;

    在西方,“人文主义”一词是19世纪才出现的,但其精神则有着很深的渊源。“人文主义”首先是一种原则和方向,那就是人的自由与解放,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人的自由与解放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而中国目前的人文主义思潮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基本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一为以新儒家学术思想传播为依托的对于传统儒学“人文主义”的阐扬与发挥;其二为以西方现代思想为支点的反科学宰割、反物质压迫的“人文主义”。当代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潮其针对性需进一步联系中国实际,不能盲目仿效西方把科学技术当作“人文主义”的首要对立面。两千年以来的专制遗留“官本位”思想,人对人的压迫应该是人文主义批判的首要对象。

    2007年03期 No.128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美学研究

  • 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卢卡契文艺美学在中国的曲折历程

    章辉;

    卢卡契在中国的接受史是中国20世纪后半期政治文化变迁与学术转型的缩影。在政治意识形态时期,卢卡契被批判为修正主义;在80年代的思想启蒙时期,卢卡契参与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学转型;在90年代的祛意识形态化时期,作为思想家的卢卡契显示其多方面的学术意义,推动了中国的学术多元化。通过梳理卢卡契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并结合中国的政治文化语境以及文艺美学思想范式和主题转换的历史,以卢卡契的文本为对照,具体分析中国对卢卡契的接受,在此基础上,对卢卡契在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加以总结和反思,从而为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提供一份思想参照。

    2007年03期 No.128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诗经》研究

  • 从《汉书》称《诗》论定《毛诗序》基本完成于《史记》之前——兼答张启成先生的商榷

    王洲明;

    通过对《汉志》所载“《毛诗》二十九卷”和“《毛诗故训传》三十卷”的重新解读,并结合清人的意见,认为所谓“故训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故训”恰恰是今所谓“毛传”的内容;而“传”恰恰是今所谓“毛序”的内容,并梳理了西汉《毛诗》的传本情况。在《史记》广泛流传之前,《毛诗序》已经存在并流传。结合经学史,论证《左传》、《古文尚书》在汉初已经成书并流传;《古文尚书》并非只有孔安国一个系统。卫宏不可能作《毛诗序》。卫宏在东汉中前期古文经学兴盛时期,对流传已久的《毛诗序》有可能做了“润益”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第一次将“毛诗故训传”中“传”的内容,定名为《毛诗序》。后世所谓卫宏“作《毛诗序》”的说法,盖由此而来。

    2007年03期 No.128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诗经》疑问词研究

    柴秀敏;

    《诗经》疑问词丰富多样,负载传递大量的疑问信息,主要有“谁、何、胡、曷、以、岂、宁、安、乎、哉”等。依据其句法意义与句法功能大致分为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三大类,各表现出不同的语用语义特点。由这些疑问词构成的疑问句在语序上则存在宾语前置等非正常语序。《诗经》中的疑问词又经常与“如、其、云、伊”等词语固定搭配,表现出不同的句法意义与句法功能。

    2007年03期 No.128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曹魏缪袭鼓吹曲辞创作时间考辨

    王淑梅;

    关于缪袭鼓吹曲辞的创作时间,萧涤非先生认为作于魏文帝初年,陆侃如先生认为作于魏明帝初年,学界至今未有定论。通过对曹魏礼乐建设情况、缪袭仕历活动、魏晋歌辞作者情况等多角度考辨,认定缪袭鼓吹曲辞的创作时间应为魏明帝时期。

    2007年03期 No.128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从革命的“尤物”到革命的女神——以茅盾小说中时代女性形象塑造为例

    郑坚;

    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形象是一群“时代”与“女身”的合体。它体现了新的身体观感和身体的认知模式,并被结合进关于现代性和时代精神的宏大叙述,从而初步实现了对于新女性“历史意义”的想象和对于历史进程和时代精神的参与。

    2007年03期 No.128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内部矛盾解读

    王洪志;张海燕;

    鲜明的技术主义倾向与怀旧情结造成了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内部巨大的张力。经验理论使其艺术生产理论建立在深刻的工业文明批判的背景上,也显示出本雅明早期形而上—神学理论的深刻影响。技术乐观主义的复制理论的出发点是政治,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立场上的艺术生产理论的实质是具有激进的介入性的政治诗学。

    2007年03期 No.128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8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古代史研究

  • 论二里头文化在商文明形成中的作用

    张渭莲;宋白桦;

    商文明之所以能够形成,除了独特的自然环境之外,人文环境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在商文明发生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受到邻近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当时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二里头文化对商文明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城市规划方式、建筑布局、青铜器的铸造以及埋葬制度等方面均有清晰呈现。在与二里头文化的频繁接触中,商人内部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相对落后的简单社会迈入了复杂的文明社会。

    2007年03期 No.128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初唐文馆与政府图书校勘职能

    何东;韩红梅;

    初唐文馆的名称及文馆学士职能几经变化,这种变迁,与盛唐时期图书校勘发展有莫大的关联。

    2007年03期 No.128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唐代妇女离婚改嫁实践的差异性分析

    陈丽;康林益;

    由于人们贞节观念的改变及其法律上的规定,促使终唐一代无论是上层妇女还是下层妇女,都存在离婚、再嫁的现象。但这两个群体在离婚和改嫁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联系。

    2007年03期 No.128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0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元代妇女贞节问题再探

    位雪艳;

    《元史.列女传》所载列女中受贞节观念影响自愿为夫守节的妇女为数寥寥,元代妇女离婚改嫁现象普遍,终元之世,妇女的贞节观念是比较淡薄的。由于政府政策、法律及理学传播的影响,元代妇女的贞节观在元中期后略有加强,体现出渐变特色。

    2007年03期 No.128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0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唐伯虎的人生历程及其立名思想

    王文英;

    世人多认为生活于明朝中期的唐伯虎行为风流不羁,整天只知玩赏游乐,不治正事。其实不然,从唐伯虎的一生真实经历及其传世作品来看,他深受儒家“三不朽”思想影响,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思想意识,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与消逝。

    2007年03期 No.128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中共党史研究

  • 一次以建立和建设新中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地位

    陆仁权;王梦茹;孙士江;李鉴修;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新高潮中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了“重建国家”的政治原则,作出了“重建国家”的几项重要决策,提出了新中国起步时的国情观和发展观,确立了新中国的发展目标,并就党的执政能力和永葆党的先进性问题提出了新要求。

    2007年03期 No.128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也论杨虎城与中共关系——兼与张伟先生商榷

    郝银侠;

    杨虎城与中共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矛盾,双方的首次分歧和矛盾是皖北暴动,它是双方关系进入第二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1933年杨虎城与中共之间协议的终止中共应负一定的责任;中共与杨虎城达成反蒋抗日的秘密协定是在1936年4月,而不是1935年底;双方联合事宜进入具体磋商落实阶段最早是在1936年9月而非8月。

    2007年03期 No.128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大众传媒价值取向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王俊华;葛茂林;郭素珍;边晓娜;

    当前,大众传媒的价值取向对青少年发挥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厘清这些影响的积极价值与消极作用,针对大众传媒消极价值取向的形成根源,正确运用政治、文化和法律等制度措施,强化对大众传媒的制度规范和法制管理,提升大众传媒的先进文化价值品位,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主体人格,塑造优良社会公民群体,是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选择和科学举措之一。

    2007年03期 No.128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对我国广告规范机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张金花;

    广告规范机制是适应广告规范化要求提出的一种规范和监管广告活动的工作模式或方式。我国的广告规范机制应由法律规范、行政管理、道德规范和社会监督四部分构成。以法律规范为主导,以行政规范为主干,以道德自律为基础,以社会监督为保障,相辅相成,互动互补。广告规范机制的良性运行,需要建立科学的广告监管体系和评估体系。

    2007年03期 No.128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胡愈之媒介批评思想初探

    胡正强;张翠芹;王西强;

    胡愈之同志从社会文化建设和民族生命力培育的高度重视媒介批评,他经常使用中外比较的方法来展示和概括中国新闻事业的落后状态,以刺激和推动新闻事业的改革,并通过暴露媒介及其所有制的隐秘关系来揭示媒介客观公正背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某些别有用心的歪曲性新闻报道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并从媒介体例的角度透视媒介整体布局中的空白,为新办媒介寻找适合的生长点和最佳的存在方式。

    2007年03期 No.128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网络技术与网络艺术的融合

    刘润华;张路光;刘育涛;

    网络艺术是—种建立在互联网络上的新的艺术形式,是以互联网络为载体、以计算机网络软件为基础的具有强烈科学技术特色的艺术形式,是科学、技术与艺术互动的开放式艺术形式。网络艺术越来越成为一门合作的艺术,艺术家需要与计算机网络领域的专业人员交流合作,成为新艺术的共同创造者。以艺术学、计算机网络科学的理论为基础,通过网络多媒体软件“中国古代服装史”的创作实践,可以探寻网络艺术的视觉美、听觉美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规律。

    2007年03期 No.128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河北省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王大勇;高勇;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等一系列问题。要优化配置河北省高等教育资源,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运行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河北省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河北高等教育在科类、层次、布局上的优化配置。

    2007年03期 No.128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谈构建和谐社会视阈下的贫困山区教育发展

    李仁杰;吴聪聪;李晓坤;

    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远远落伍。贫困山区教育基础差、教学条件差、师资配备差的现状使其教育水平难于攀升,也限制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党和政府作了巨大努力,但仍需加大教育投入;改革和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府主管部门应把握好机会平等和社会救助原则,加大对贫困山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强有力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2007年03期 No.128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