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凡的探索勇气 伟大的求是精神——从刘少奇的现代化建设思想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于峰,张建军

    刘少奇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由此付出了代价。他是“实事求是”的伟大殉道者。这一历史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实事求是要有自我牺牲的勇气;没有党内党外的民主做保证,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实事求是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少奇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初探

    代俊兰,宋淑凤

    刘少奇主张,对内适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在过渡时期要通过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生产;社会主义时期适当发展资本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对外学习并利用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先进经验,增强社会主义的实力,因此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科技成果,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学习资本主义配置资源的方式,开放和利用自由市场;借鉴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某些形式和方法,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陶艳华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理论的创立、理论的内涵、理论的作用等方面,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

    杜莹

    邓小平在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经济思想中渗透了社会主义伦理观,包括: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生存权、发展权;邓小平提出的每一种发展生产力的形式即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对外开放等在本质上都带来了道德的进步;共同富裕既是经济目标又体现了伦理目标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后现代科学可以成立吗?

    吴国林

    后现代科学难以成立。首先,量子力学、相对论、混沌学等学科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彰显了现代科学范式;其次,后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是整体论和有机论,当代的整体论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整体论,包含目的论的有机论则违背现代自然科学;第三,后现代科学的基础——泛经验论远不是一个科学假设,而是一个无根的思辨的哲学假设;第四,后现代科学不可能的关键因素在于:现代科学的内在规范没有突变,现代科学自身没有发生危机;第五,后现代科学真要可能,它应当落实到实践运作中。人类当下有意义的选择就是构建科学规范——“科学法”——规导现代科学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科学精神

    杨晓雍

    人的精神始于认识。科学精神则来自科学认识,它是由科学理性、科学追求和科学道德这三个方面构成的。科学理性表现为实证性、普遍性、相容性和可怀疑性四个科学认识的基本原则。而科学认识在创新、开拓和统一的发展过程中的不断突破,则表现了作为科学的内在激励机制的科学追求精神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简论和谐范畴

    李殿斌

    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和谐发展是新事物的本质特征。当事物完成其上升阶段的发展后,步入衰亡时期,表现出不和谐,进而向对抗转化。和谐和对抗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类型。充分认识和谐范畴,把握和谐型发展与对抗型发展的本质内涵及两者转化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老子》和《论语》中的“大”

    马秀恰,刘青琬

    《老子》用“大”指称“道”并建构其宇宙论,《论语》借“大”阐发其伦理思想;《老子》以推到极致而察变化的方法用“大”进行抽象思辨,《论语》视“大夫”为实现社会规范和秩序的中坚力量;《老子》的“为大于细”是其重要方法论,《论语》对“小大”的权衡取舍实用、易行,便于操作。一个“大”字,也可体现出儒道互补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对儒家理想人格的思考

    杜志清,田秀云

    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理想化设计。它是社会和个人共同追求的人生价值目标。任何社会都需要有超越眼前功利境界的理想和人格追求,这是社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为人们设计的最值得向往的人格典范,是人格所应达到的最佳境界。一个社会具有人格追求,才会是充满生机活力、蓬勃繁荣的社会;一个人具有理想人格追求,才会成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好公民。这就是所谓国有国格、人有人格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法律移植

    阮兢青

    法律移植的基本含义是: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的基础上,引进、吸纳、同化国外法律,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用。实践证明只要移植的法律能适应接受国自身的发展需要,法律移植就会成功。法律移植是我国法律改革的手段之一,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又要注意到它的复杂性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知识经济”探讨综述

    杜也力

    最近一段时间,“知识经济”这一崭新的概念,频频出现于各种报刊和新闻媒体,并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参与对“知识经济”的探讨,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对这一未来的新的经济形态的理解。现将探讨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知识经济”的基本含义一...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九十年代农户投资行为的经济分析

    梁世夫

    90年代以来,农户投资行为具有投资比重高、波动幅度小、非农倾向显著等特征,这些特征显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具有校正政府投资行为,改变政府的农业宏观调控方式等作用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哀郢》的双重时空维度——屈原《九章》的抒情学新论之三

    杨义

    《哀郢》写诗人流放江南,惊闻郢都陷落,创造出双重时空维度:既在遥祭郢都,又在近祭自我。别具一格地将国都陷落与自身流放这两个相去甚远的事件,组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整体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夏庭芝《青楼集》的杂说

    孔繁信

    夏庭芝《青楼集》是一部记录元代歌舞艺人轶事之作,写了元代各类艺术的演艺史,也写了各类艺术的兴衰史,写了我国戏曲的发展史和戏班的萌芽史。通过《青楼集》的记载,可以鸟瞰我国戏曲艺术流变的轨迹,进而可知《青楼集》的重要和作者的远见卓识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题材创新与题材融合的和谐统一 ——论《歧路灯》中的公案片断与案情故事

    李延年

    题材创新与题材融合的和谐统一,是《歧路灯》题材上的美学特色,其具体表现形式便是公案片断与世情小说、教育小说的有机结合。对这一美学特色具体内涵的探讨可分两个层面:一是将《歧路灯》中的所有公案片断看成一个整体,从题材融合、主人公形象塑造、结构布局、主题表现等角度进行探讨与考察;二是将《歧路灯》中的每个公案片断均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观察对象进行探讨与考察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永世流浪的“过客”境遇——鲁迅对精神探索者生存方式与悲剧命运的体认

    王家平

    作为精神探索者,鲁迅先生虽然爱其故乡,却一再为故乡所放逐。从自身的境遇出发,鲁迅提炼出了这样重大的文化命题,即:永世流浪和四方漂泊是精神探索者的生存方式和悲剧命运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废名小说的诗与真

    冯健男

    “诗与真”点明了废名小说的自传性质,其从写实到写意、从叙事到缘情发展成为“诗化小说”的创作过程,体现出了东西方文化在这位作家心中的交流与融合及其创作兼具民族化和现代化的特色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论创作心理结构的审美特征和优化状态

    王苏生,孟湘

    研究作家的创作活动应注重作家的心理结构。能对创作客体的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心理结构中具有内模仿和外传达的能力。然而要顺利地进行创作,还需要优化状态。创作的心理结构是作家的知、情、意以及媒介和形式规范的综合统一体,创作优化状态就是它们之间的最佳组合方式,表现为自觉与不自觉的、有意和无意的对立统一。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近百年来汉语句型研究概述(下)

    张潜

    汉语句型研究的蓬勃发展阶段汉语句型研究的第三阶段,是汉语句型研究的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新国策的实施,沉默了十几年的汉语研究又活跃起来。一方面,西方现代语言学各种理论陆续被介绍进来,诸如转换生成语法、切夫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等,这些...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宋元语言词典》商补

    高云海

    龙潜庵的《宋元语言词典》是一部有影响的断代语文辞书。本文广泛参考有关文献,并通过对词义的历史及其自身系统性的考察,对该词典的部分释义提出商补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的历史考察

    张同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和国家为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做了大量工作,这对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面改革开放是具有一定促进意义的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近代河北城市化试论

    裴赞芬

    城市化最主要的过程应该是人口城市化的过程,近代河北城市化表现为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和城镇数目的日益增多。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城市化相对缓慢、落后,如承德;二是因工(或商或路)而兴,如唐山、石家庄;三是原来基础较好,近代空前发展,如天津。城市化与洋务运动有很大关系,特点是发展速度较慢、规模不大、人口较少,原因是一受到了天津的影响和制约,二很大程度上属于乡村城市化类型。总体上看,河北城市化水平还不算高,农业社会的痕迹过重。尽管如此,城市化为河北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天津商会与中国近代商业意识的觉醒

    孙炳芳,张学军

    近代商业意识,是近代商业有别于传统商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商业近代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升华和定位。天津商会作为近代新型的资产阶级商人社团,在推动天津商业经济近代化的同时,因势利导,着力培养,促成了以忧患意识为底蕴,以竞争意识、开放心态、商法观念为辅翼的近代商业意识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略论张之洞的聘用洋员思想

    向中银

    作为后期洋务派首领的张之洞,在举办洋务的实践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聘用洋员思想。他主张聘请学精名著的洋员来华效力,为此要求从拥有明显技术优势的国家聘请人才,充分发挥中国驻外使节在引进人才中的作用,以及提供优厚待遇以吸引各国人才;他十分重视聘用洋员上的操权问题,注意维护国家的兵权、路权、教育权和撤遣洋员的权利,反对和抵制列强的干预;他认为聘用洋员本是权宜之计,培养华人以取代洋员乃经久之道。虽然他的聘用洋员思想并不十分全面,但对当时的人才引进工作的确产生了积极影响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太平天国时期列强对华“中立”政策剖析

    黄玉兰

    太平天国时期,列强对华一度宣称“中立”,其实“中立”是炮舰政策的继续,是对中国政局出现新形势的暂时调整。“中立”政策是虚伪狡诈的,在这块招牌下,列强在中国两大敌对势力——清政府和太平天国之间,左右逢源,不断地扩大在中国的权益。事实上列强对于太平天国并未真正中立过,在后者失势时,更是不加掩饰地参与镇压,严重干涉中国内政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唐、五代时期中原与契丹、奚的互市贸易

    孙彩红

    唐、五代时期中原与契丹、奚的互市贸易发展很快。唐代,互市主要集中在缘边城市如营州、幽州、易州等地及长安进行。五代时期,契丹的势力渐强,地位也得到提高,成为中原王朝的主要贸易伙伴。五代时期互市的主要地点转到边境的云州、内地的汴京等处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大顺群生 不治天下——《庄子》治安思想

    刘挺生,刘芳

    在庄子看来,民为治安的基本内容,国只是治安的外在形式。他主张“大顺群生”,“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在庄子之前,民总是附属于国,庄子的治安思想是首次建立在以人为本位的基础上,把人突出到一个空前的主体地位。不过,庄子笔下的人更多的是自然的人。在对人应采取何种态度上,庄子则走了极端,他彻底否定“治”,提出“不治天下”。人的社会性在庄子面前遭到彻底否弃。庄子把人的地位与人性的价值抬到了至高无尚的位置,显得虚无飘渺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初封建先圣王之后史事续论

    周书灿,李国伟

    周初封建传说中的神农、黄帝、帝尧之后的故事是在西周以来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经过战国、秦汉时代的学者不断加以附会和增饰后讹变衍生而成的。不能将其作为可靠的周初史料去主观地剪裁西周初年的历史实际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妇女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概述

    尚晓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而在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与这两大主题是相矛盾的。因此,在“和平与发展”的旗帜之下,妇女的发展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1995年9月4日至15日在我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的口号就是:“以行动谋求平...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信息时代图书资料事业的发展

    丁玉霞

    图书资料工作的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职能转变、发展目标、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探索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力作——《社会科学发展散论》评析

    盖伯琳

    把社会科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探寻其发展规律,既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研究课题。最近由李鹏图同志撰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社会科学发展散论》(以下简称《散论》)一书,敢于攻坚,就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作了全面、深刻的探索,揭示了社会科...

    1998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