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健男教授

    <正> 冯健男教授,1922年4月生,湖北黄梅人。幼年和少年时期在武汉读书。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在部队作宣传工作和报纸编辑工作。195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调总政文化部,在《解放军文艺》社作编辑和评论工作。1956年转业到河北,先后在张家口地区

    1993年01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北师大中文系概况

    <正> 河北师大中文系自1960年正式建系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和发展,目前已成为河北省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图书设备充足、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的文科大系之一。该系除承担高师本科生、专科生及在职中学教师的进修、函授等教学任务外,还招收硕士研究生及外国留学生,并举办过助教进修班。其文艺学专业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该系开设的课程除高师中文系必须开设的全部专业基础课外,还开设十数种旨在深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学生能力的选修课。同时,为适应社会需要,在成人教育中增设有文书学、档案学、图书学、现代文秘学等专业。该系现有教职工74名,其中教授、副教授共26名。教师中在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担

    1993年01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的“人学”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之比较

    杨景祥;

    <正> 我国哲学界有这么一种看法:马克思早期所阐述的人学观点还带有明显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痕迹;有人干脆说,马克思早期的人学观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直率地说我们反对这种看法。反对的理由有二;第一,这种观点根本没有看到马克思早期的人学观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马克思的人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东西。第二,这种看法断然否定了人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似乎“人”只是地主、资产阶级哲学家感兴趣的东西,它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勿庸讳言,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中汲取了一些合理的东西,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马克思在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化自然等问题上的观点与费尔巴哈截然不同,可以肯定地说马克思在1844—1845年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的人学观。限于篇幅,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加以辩明。

    1993年0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玄思若水 妙喻如珠——试论《围城》用喻

    左汉林;

    <正> 《围城》中的比喻,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超越前人的,取得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许多研究者著文论及《围城》用喻的特点。本文试图从喻体的角度对《围城》用喻加以分析,现论述如后。一我们认为,《围城》用喻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取喻于身边通俗琐屑事物,以产生一种幽默或讽刺的艺术效果。

    1993年01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围城》:“小时候干的营生”

    魏超;

    <正> 闲中读黄裳先生的《榆下说书》,见其中披露了钱钟书于1980年初春写给黄裳的一封信。信中有“弟老而无成,壮已多悔,于贾宝玉所谓‘小时候干的营生’,讳莫如深”云云,是就其“少作”而谈的。又查《〈围城〉日译本序》见钱老先生更其明确地把《围城》一书,“只看成贾宝玉所谓‘小时候干的营生’”遂大觉有趣。还想起钱钟书先生在各种场合,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对《围城》的“不很满意”,这就让我开始不停地琢磨一个问题:钱钟书之不满意《围城》,究竟是因为什么?

    1993年01期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几种自然美观点的评析

    邢建昌;

    <正> 自然美是美学领域的难点之一。对自然美的哲学思考,是美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无论逻辑实证主义如何“拒斥形而上学”,对美的本体的追寻,却仍是一股强大的潮流。这样看来,自然美的探讨仍有意义。自然美与美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无数美学家在解答“美是什么”这个繁难的理念之谜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美思想。作为文化成果,这些思想是我们科学论证自然美的出发点。基于这种考虑,本文拟对中西美学史上几种有代表性的自然美观点作一评析,以便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993年01期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苏词编年考辨两则

    吴雪涛;

    <正> 关于苏词的编年问题,近年来,笔者已陆续发表过一些文章,颇得词学界谬奖。今再就学者们尚有歧见的另外几首苏词的编年,试作考辨,参与切磋。失当之处,敬请不吝赐教。一《东坡乐府》中,有编排相接、用韵相同的五首[浣溪沙],各词首句依次为:覆塊青青麦未苏、醉梦昏昏晓未苏、雪里餐毡例姓苏、半夜银山上积苏、万顷风涛不记苏。在第一首之前,南宋傅干《注坡同》(以下简称傅注本)所载小序云:

    1993年01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双音合成词“~不~”式及其词汇音节缩略形式

    胡华;

    <正> 一根据结构,疑问句可以分为四种,即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其中,正反问是指用有肯定否定并列的谓语形式的单句构成的一种疑问句;可以选择其中一项答复,也可以用另外的话答复。这里要讨论的是这种疑问句中否定副词为“不”的肯定否定并列的谓语形式(~不~),并且只限于由双音节合成词构成的这一类及其词汇音节缩略形式。由于通常只有动词和形容词一般能受否定副词“不”修饰,所以“~不~”式及其词汇音节缩略

    1993年01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十四大报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毕顺堂;

    <正> 江泽民同志代表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十四大报告,通篇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去年年初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神,集中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系统而深刻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年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奋斗目标,不仅是指引我们党和我国人民胜利前进的纲领性文件,而且就其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哲学理论的开拓和创新的意义讲,既称得上是一部带有指导性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纲要,也称得上是一部带有指导性的有着丰富内涵和时代内容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本文仅就十四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发展方面作些论述,就教于理论界的同行们。

    1993年01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

    张惠敏;张建鹏;

    <正> 目前,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存在八个民主党派。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这种制度,既区别于一党制,又区别于两党制和多党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本文拟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谈点看法。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过程

    1993年01期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选择——从国共两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谈起

    刘明范;

    <正> 政党是由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政党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其性质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亦不同。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两大政党。笔者想从分析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入手,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选择。

    1993年01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问题

    陶艳华;

    <正> 历史发展到今天,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已成为我们事业的严峻威胁。而演变的突破口集中到意识形态领域,即通过思想、意识观念的渗透来达到变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的目的。这正是西方敌对势力所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在这场战争中要想赢得胜利,确保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关键就是要始终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让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意识形态这块阵地。这就需要我们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问题有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

    1993年01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真理客观性的层次系统含义

    江崇国;

    <正> 真理客观性问题,是认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般都认为,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但这个“内容”究竟是什么?它又为何是客观的?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本人认为,真理的客观性象真理本身一样,不是一种封闭的、不变的状态,而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反馈耦合系统与过程。只有提到这个高度进行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它的深刻蕴义和丰富内容。这里主要从真理的内容来源、知识成果、功能作用及其相互关联方面,谈谈真理客观性的层次性、系统性含义。

    1993年01期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费希特的理智直观初探

    张荣;

    <正> (一) 众所周知,在德国哲学传统中,自波墨提出“神之直观”起,就开始了直观与推理两种认识路线并存且相互补充的局面。康德对两种知性的区分,便标志着上述局面的确立。费希特进一步发展了康德关于“直观的知性”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理智直观”学说,从此,“理智直观”便成为德国古典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并经过谢林的改造,使之更具有神秘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因此,我们可以说,康德是德国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双重鼻祖。费希特的“理智直观”和谢林的“艺术直观”便是对康德认识论的两种不同改造的尝试。前者继承了康德认识论中的理性主义,后者则歪曲发展了康德认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黑格

    1993年01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国外关于挫折心理理论研究述评

    冯江平;

    <正> 挫折心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国外许多学者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理论。这些理论归结起来,似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挫折的本能学说 20世纪初,英国著名策动心理学创始人麦独孤(W·Mcdougall)提出,个体受挫折而产生的种种行为,均起源于本能。他在其1919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引论》中给本能下的定义是:“一个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物倾向,决定那有此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种类的客观,在感知时体验着某种特殊情绪的激动,以及对它作出某种特殊样式的动作或至少体验着这种动作的冲动。”

    1993年01期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西方无神论史纲》评介

    张荣;

    <正> 近年来,学术界在西方无神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但主要限于对专人的研究。这种研究有其优点,能够比较细致地考察、探讨某一思想家无神论思想的基本特征,然而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却是这一研究的美中不足。河北师范大学政教系侯愚副教授所著《西方无神论史纲》(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在对西方无神论之形成和发展作系统的历史的描述时,则弥补了这一缺憾。在《西方无神论史纲》一书的导言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西方无神论史“是启蒙思想史,是日渐健

    1993年01期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邓小平教育战略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背景条件

    周志平;南月省;孙计棉;

    <正>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步入了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其明显的标志有两个;一是我国于1976年宣告了持续十年之久、将亿万人民抛人空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彻底结束;一是我们党于1978年底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把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的战略车轮. 由于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英明的战略决策,我国的教育、科技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想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探索邓小平教育战略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现实指导意义。

    1993年01期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家庭教育必须立法

    肖文娥;

    <正> 家庭是树人的摇篮,是孩子们第一所受教育的学校,家长是孩子们的无可选择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终身之师。教育好孩子,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一切关心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一家庭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成长着——这是人生的主要快

    1993年01期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比较法在唐宋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及成效

    高平生;

    <正> 教学工作兼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学艺术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与学两个方面和谐地统一起来。比较教学法是一种难度较高的教学方式,适合于在大学的教学中运用。我们知道,比较是人们用来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和辩证精神。通过比较,可以深刻认识事物的基本特征和本质,更好地把握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在分析与综合之中,获得新的认识,得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所谓“有比较才能鉴别”。对于这种辩证的比较方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有一段精辟

    1993年01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中国近代教会学校的认识与评价

    辛彦怀;

    <正> 教会学校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帝国主义在我国开办教会学校是其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对教会学校的研究,既是学习与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需要,也是提高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实质的认识,反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需要。因此,正确认识与评价教会学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教会学校的由来和背景

    1993年01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精讲多练是排球专业实践课的精髓

    潘庆成;

    <正> 排球专业实践课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使学生获得基本技术、基础知识与组织教法等相应的业务本领。教学首先是围绕技术实践为中心展开的。排球是技巧性较高的项目,这给教学带来了特殊的难度。对初学者来说,掌握技术动作既已较难,练习间断时技术消退得也快。那么,在实践课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尽快地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呢?我采用的是“精讲多练”的方法。我认为,“精讲多练”是达到教学高标准的有效方法,是排球专业实践课的精髓。

    1993年01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董恩成;

    <正>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自我意识并不是一种神秘的东西,它不过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认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等多种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随着身心各方面的成长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一般处于发展心理学界定的青年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处在发展、稳定、完善的关键时期。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1993年01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代通判制度述论

    罗炳良;范云;

    <正> 通判制度自宋代肇始,历经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固定的职官制度。宋代通判设官建制初始,完全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势力“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原则,对宋朝政治乃至宋代社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就宋代通判制度的起因、演变、性质和作用几个方面作些探讨,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一、通判制度之缘起

    1993年01期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8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简论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孙玉玲;

    <正> 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社会生产分为两种,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在这里恩格斯十分清楚地说明了两种生产都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首先要有生活资料,否则,人类就无法维持生存。同时,一个人的生命又是有限的,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有种的繁衍。由此可见,人类和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进行两方面的生产,任何社会,任何历史阶段,这两种生产都是不可缺少的。

    1993年01期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农村人口控制的文化思路

    杨金星;

    <正>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想从儒家思想对中国农村人口发展的影响出发,探讨农村人口控制的途径。儒家学派以“仁”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人口思想也是围绕着“仁”而展开的。孔子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认为孝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是“仁”的根本:孔子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圣治》);曾子也说:“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之北海

    1993年01期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若干问题

    朱福林;

    <正> 县既是基本的行政单元,又是经济社会活动相对独立的单元,县域内城镇在长期的发展中已形成了与区域背景相适应的体系,即由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和乡村集镇所组成的城镇体系。县域城镇体系研究旨在从全县或更高的层次上规划城镇建设、确立职能结构、摆平空间布局和等级序列的关系,因而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的研究工作。其目的是通过调查分析,以揭示城镇建设中带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为合理布局生产力、科学编制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提供依据。

    1993年01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邮政通信网路的组织与改革

    路紫;

    <正> 邮政通信网是邮政部门赖以为社会传递邮件的物质技术基础。采用运输工具运送信息和物品,从而完成邮件空间位移的通信生产活动,必须依靠统一的、组织精密的网路系统来实现。因此,如何科学组织这一网路系统,是不断改进通信质量、提高通信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邮电事业更大发展所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一、网路的要素层次结构与组织形式评价

    1993年01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