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强大的生命力迎接挑战——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

    孙振笃;徐潜;

    <正>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经发表50周年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沧桑巨变。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的文艺事业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崭新时期。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各种文艺理论的大量输入,我国固有的文艺理论体系被冲破,思想的解放和思维方式的拓展也伴随着对传统文艺理论的反思及新理论的创造,在这种过程中,《讲话》也经受了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有观念更新的,也有来自现实创造实践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中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典,《讲话》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如果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如果可以批评倒,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没有、也不会被批评倒,其强大的生命活力仍流淌在无数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实践中,文艺发展的规律仍在不断向人们展示着这部光辉文献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992年0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文论丰碑——写在毛泽东《讲话》发表50周年

    田文信;

    <正>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文艺理论、列宁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一切旧文艺理论的革命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是资本主义时代的革命文艺思想,列宁的文艺理论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革命文艺思想,毛泽东的文艺理论是当代的革命文艺思想。它们都具有自己的特征。毛泽东文艺思想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文艺实践结合起来,既具有中国特色,也具有世界意义。无论从中国文论史上看,还是从世界文论史上看,就其哲学基础,就其理论核心,就其规律揭示,都是一座巍峨屹立的丰碑。

    1992年02期 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恩来文艺思想简论

    郭文静;

    <正> 周恩来(1898——1976)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文艺工作者的导师和朋友。他善于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国后,周恩来针对文艺战线上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同“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斗争中,对社会主义文艺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论述;对社会主义时期党如何领导文艺事业,并保证文艺事业长期繁荣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方针、政策。所有这些,都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92年02期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释“家”

    苏宝荣;

    <正> 一、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汉字“家”的形义来源,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说文解字·宀部》:“居也。从宀,豭省声。”《说文》“省声”之字,多可疑音,故对许慎此条说解,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讹》中早就表示了异议:“家与牢同意。豕居,故从宀豕,后人借用为室家之家。”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踵其志并张大其说:“此字为一大疑案。豭省声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豭省耶?何以不云叚声而纡回至此耶?”(《段注》七篇下)段氏并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窃谓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

    1992年02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郭本《古代汉语》语法部分举例疑误析

    高辉;

    <正> 郭锡良等先生编写的《古代汉语》(1989年6月版)是一部深受欢迎的教材。其语法部分,比较系统、全面、稳妥,极便教学。但所举例句,似有不够典型、不够妥贴之处,现依次胪列于后,求教于编者,就正于方家。一,词类活用部分,编者为了说明“使动用法,就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这一道理,举了《史记·孙膑》中的两句话加以比较:“齐使田忌将而

    1992年02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对《七发》“观涛”一节几个注释的商榷

    元木;

    <正> 西汉枚乘《七发》“观涛”一节有这样一段: 发怒庢沓,清升逾(足世),侯波奋振,合战于藉藉之口。鸟不及飞,鱼不及回, 兽不及走。纷纷翼翼,波涌云乱。荡取南山,背击北岸。覆亏丘陵,平夷西畔。险险戏戏,崩坏陂池,决胜乃罢。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教研室选注《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清升逾(足世)”说:“‘清’,指涛势渐缓,水现澄清;‘升’,升起,‘逾(足世)’,跳跃着越过,‘(足世)’音曳。李善《注》: ‘言初发怒碍止而涌沸,少选之顷(犹今言‘过一会儿’),清者上升,递相逾(足世)也。’”

    1992年02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纾研究》

    张俊才;

    <正> 《林纾评传》是我校中文系教师张俊才长期研究林纾的重要成果。全书10章,20余万言,既较翔实地再现了林纾由寒门子弟成长为维新派、最后又演变为复古分子的生命过程,又对其思想特征及其必然结局、文学活动及其功过是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作者坚持历史主义和实事求是原则,既勇于重新评价林纾,又力戒偏激情绪,并注

    1992年02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曹植妇女题材诗作鉴赏异说

    张蕾;

    <正> “建安之杰”曹植的作品流传至今的,诗有80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40余篇,其中妇女题材的作品约占四分之一。聆听曹植抒情的歌唱,我们不应忽视他对女娲、涂山氏、姜嫄、简狄这些伟大女性的礼赞,对美丽多情的洛神的苦苦追求,对待字空闺的美女、无辜遭弃的怨女的同病相怜。曹植笔下的女性足以形成一个蔚为大观的系列,但长期以来并不为人重视,或者说人们瞩目的只是女人背后的诗人。古往今来的说诗者,对曹植诗作中凡涉及妇女题材的,均视为寄寓诗人身世的比兴象征之作,从而忽视了题材本身厚重深刻的内涵。如果我们稍稍撇开以“比兴”为中心的古老的说诗传统,重新审视一下曹植妇女题材诗作的“表层”意象,或许会发现曹植其诗的别一洞天;再披文入情,发掘其深层意蕴,或许更能窥见曹植其人的一个侧影。

    1992年02期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京派”、“海派”话剧寻踪——与王新民同志商榷

    倪宗武;

    <正> “京派”与“海派”的提法早已有之。京,指北京;海,指上海,原来是就京剧艺术流派而言,后也引伸到其他艺术形式和社会生活。一般认为,京派主要特点是重视基础功夫的训练,严格讲究艺术规格,对继承传统、保存遗产贡献较大,但另一方面是艺术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事物比较迟缓。海派的主要特点是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鲜事物,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但又存在着华而

    1992年02期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

    李铭;宋学民;

    <正> 中国共产党成立70多年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完成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以后,又不失时机地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并且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回顾,对其经验教训作一探析。一、在探索中发生曲折

    1992年02期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论》

    张俊才;徐鹏绪;

    <正> 这部专著由张俊才与青岛大学徐鹏绪合著。全书分总论、诗文、小说、戏剧、资料五编,共计45万言,将由天津教育出版社于年内出版。该书对五四以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及不同时期主要的代表性观点,按理论、流派、社团、重要作家及作品等专题进行了认真的评述,并附有研究论著简介及重要论文索引,兼具学术性、知识性和

    1992年02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指南

    田振杰;

    <正> 前几年,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精英”们,大肆诋毁和攻击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其主要论调有三:一是“过时论”,说“马克思主义只是十九世纪的一种文学现象”,一百年后的今天已经“陈旧”、“过时”了,“应该送到历史的博物馆去。”二是“学派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充其量只不过是近代各种理论思潮中的“一派”,在各种学派中只能是一家,不存在谁领导和指导谁的问题。三是“割裂论”,即把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人为地分割成“革命的”和“建设的”,声称革命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只是创始人苦死冥想出来的,是空想的。提出要解决当代中国的许多重大问题,必须创立所谓的“现代马克思主义”。

    1992年02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探索

    张继良;

    <正> 意识形态是社会形态的有机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革命导师不仅承认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决定、制约作用,而且十分重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把意识形态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思想保证。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依据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尤其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广泛致力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1992年02期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按“人的规律”办事——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一个值得发掘的理论矿藏

    刘志勇;

    <正> 马克思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那么,“人类本性”是怎样“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呢?对这个问题,马克思没有作出系统而详明的揭示,这就为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留下了一个值得发掘的理论矿藏。本文提出这个问题,正是试图站在“需要论”基石之上,对人类本性变化发展的内在奥密进行一番开掘,进而帮助人们树立起按“人的规律”办事的指导思想,正确地认识社会进程,科学地驾驭社会矛盾,自觉地为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奋斗。本文以马克思有关人性问题的论述为主要依据,并结合其他优秀思想成果,从如下四个方面对有关“人的规律”作一探讨。

    1992年02期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辩证的宇宙学怎样走向“反唯物论”的宇宙学——兼对古斯等人的批评意见

    杨晓雍;

    <正> 一、无论宇宙学家们的哲学态度如何,他们毕竟是把宇宙及其物质放在一个发生、发展、演化的背景中加以考虑的,他们的理论成果相当彻底地支持了辩证的宇宙观。但与此成为鲜明对照的是,有相当一些著名的宇宙学和物理学家在建立宇宙演化辩证图景的同时,却把宇宙学变成了“反唯物论”的科学:在宇宙学研究中,凡是在涉及到唯物论的前提时,他们总是倾向于取消这个前提。他们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说法,在哲学上集中到一点,就是主张应当把“物质不可创生、也不可消灭”这一始自古希腊的唯物论传统观念从现代科学中清除出去,而且首先是从现代宇宙学中清除出去。这种主张具体表现在各种形式的“物质创生”论或“宇宙创生”论中。

    1992年02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的价值的思辨

    李焕诚;

    <正> 关于人的价值问题,近年来有些讨论文章,本人也有些看法。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说人的价值?怎样才能实现人的价值?探讨这个问题对于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哲学范畴的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所具有的肯定意义。人是有价值的。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的价值,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于自己生命活动意义的反思,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创造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的才能。这种才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一种社会关系。

    1992年02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田秀云;

    <正>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还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德国哲学的先驱康德早就有过论述。他指出:在种种冲突、牺牲、辛勤斗争和曲折复杂的漫长路途后,历史将指向一个充分发挥人的全部才智的美好社会。唯心主义大师黑格尔也曾指出: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在临终遗言中说道:我终生全部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一切社会成员创造最广泛的可能来发展他们的才能。这些思想家都提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们的理想只能成为空想。

    1992年02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弗洛依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评析

    赵旭东;

    <正>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依德曾以发现人的无意识而名声大震。他的理论发展的早期曾致力于被压抑的潜意识及梦的研究,随着其研究内容的拓广,以及他矢志不渝的观察、研究,他开始把精神分析的方法应用到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去。可以说,弗洛依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的提出是他精神分析理论成熟的一个标志。弗洛依德依据其早期对癔病的研究,而把意识分成三个水平,即无意识(被压抑的欲望),前意识(可回忆起来的无意识)及意识三个水平。到了本世纪20年代早期,他又对此分法进行了非实质性的修改,即把人格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这就是所谓的“人

    1992年02期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20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对错误思想的抵制和批判是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杨保明;

    <正> 1989年的政治风波,以中华民族免蹈灾难性的历史覆辙而告终。但也使人们深深反思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后的10年,学校不是没有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面灌输,政治理论课也占有一定的比重。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当然,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提高正面灌输和教育的质量,就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但尤其要看到,在正面教育被削弱的同时,忽视对错误思想进行必要的禁堵和抵制,给敌对势力留下可乘的空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不仅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也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事实再次证明,在德育中,“立”与“破”这两个方面,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一方面,要依靠灌输正确思想来抑制错误思想;另一方面,则要通过纠正错误思想来确立正确思想。二者的功能是不能互相取代的。“立”与“破”的这种相互不可取代性,决定了抵制错误思想在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2年02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外课外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及启示

    范树成;王文强;

    <正> 课外活动是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世界备国都十分重视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开展及理论研究都很活跃。认真研究国外课外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改进和加强我国中小学的课外活动将是大有裨益的。如何看待课外活动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这是国外学者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目前,许多国家的学者都主张把课外活动纳入课程规划,作为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克拉克和斯塔尔指出:“课程是学校打算让学生获得的全部经验。课程并不局限

    1992年02期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积极开拓进取,努力发展科研事业——近年来我校科研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毛思惠;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校努力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科研体制改革的决定,遵循“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积极开拓进取,在科研事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当前,我校的科研工作正按社会的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满怀信心地开拓前进。近年回 顾

    1992年02期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北师范大学“七五”期间科研工作综述

    何芳;江辉;

    <正> “七五”期间,河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六五”期间相比,科研成果、论文、获奖项目在数量上有大幅度上升,在水平上也有了显著提高。自然科学方面,在一些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上如拓朴学、组合论、微分动力系统、逼近论、理论物理、磁泡、物理化学、植物钙、钙调素激酶、杂交小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达到了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在社会科学方面,有些领域的研究也处于国内先进地位。“七五”期间我校科研成果获奖情况令人鼓舞,较“六五”期间有了较大增加;涌现出了一批知名的专家教授和学术带头人;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均较“六五”有较大增长。科研环境进一步改善。这是我校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学校党政领导的支持下,积极贯彻中共中央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遵循“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增强科技意识,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所取得的可喜成绩,为“八五”期间我校科学研究工作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02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继承医德优良传统 加强新时期医风建设

    王焕格;刘恒军;

    <正> 一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在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首先是党和国家机关的干部,要公正廉洁,忠诚积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对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还要加强那些直接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部门的职业道德建设,反对和纠正带有行业特点的不正之风。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都为他人服务。我们社会对人的关心,社会的安宁和人们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同各个岗位上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密切相关的。”这段论述,在强调我国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特别指出了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相关的行业的道德建设问题,并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都为他人服务”的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对于医疗卫生职业的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1992年02期 108-11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发挥文科学报的理论阵地作用

    张得友;

    <正>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会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工作会议的全体同志时指出:“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科学研究,从理论上进一步概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内涵,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过程中提出的种种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分析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下的国际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服务。”这一讲话,不仅规定和明确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方向,提出了任务,而且也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指明了工作方向和任务。

    1992年02期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概论》评析

    <正> 近几年来,我国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乡镇企业为什么来势这样迅猛?它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究竟占据着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它在发展中到底需要注意解决好哪些主要问题?它的生命力和前途将会如何……我校汤以新副教授主编的《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概论》一书(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上述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回答。该书共25章,35万字,具体阐述和回答了下列诸问题:

    1992年02期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