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学习社会主义理论与学习七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

    宋书岱;

    <正> 我校现有党员高级知识分子210名,占我校高级知识分子总数的60%。这些同志大多数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祖国强盛而奋斗的献身精神。这些同志大都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是我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但是在我们这支队伍中,一部分同志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相对说来比较薄弱,加之忙于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时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缺乏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一些同志在思想上出现了种种困惑和疑虑。党内高级知识分子是党团结、联系、教育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是青年教师的导

    1991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党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经验与教训

    张同乐;

    <正>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历史中,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途径,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本文试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作一探讨,不妥之处恳望指正。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究竟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没有现成的答案,而苏联等国的模式又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要把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中国引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1991年03期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9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建党前夕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王纪河;

    <正> 1920年至1921年爆发的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其实质是关系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今天,回顾总结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坚定马列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有现实意义的。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众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备受鼓舞,不少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是彻底的革命,才能救中国。李大钊在描述当时的情况时写道:“我们劳苦的民众,在二重乃至数重压迫之下,忽然听到十月革命喊出的‘颠覆世界的资本主义’,‘颠覆世界的帝国主义’的呼声,这种声音在我们的耳鼓里,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①于是,中国的许多先进分子立即把目光转向了俄国。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很快抛弃了资产

    1991年03期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也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期传播与运用

    张继良;

    <正>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被进步知识分子和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绝非偶然,而是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尽管它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受到某些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但中国革命的胜利及其由此而带来的社会进步,无疑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价值和科学价值。然而,近些年来,尤其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时期,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无视中国近代社会的客观历史条件,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早了;认为早期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片面地摘取了其中的某些论点,从而为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留下了隐患;甚至断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阻断了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不然,中国也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不仅根本否定了早期共产主义者的伟大历史功绩,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而且也否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由此而建

    1991年03期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

    赵志勇;

    <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是根据19世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提出来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没有成为现实,历史条件就发生了变化。到帝国主义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使得一国革命取得胜利成为可能。列宁发现并运用这一规律,在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有一批不发达的国家,通过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些国家也必将起来革命并取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情况如此,与此相适应,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形式,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所得出的基本原理相比较,也必然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根据列宁的论述,我认为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991年03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党风建设——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

    孙力平;

    <正>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风建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党风像一面镜子,反映党的风貌,往往成为群众观察党的“窗口”。党风好坏决定了人心向背,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一、加强党风建设是由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终目的。这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党所固有的本性和它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特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共产党的党性。由党性而表现出来的党和党员的—套优良作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党风。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告诉我们,党性决定党风,党风表现党性,有什么样的党性就有什么样的党风。人们看一个党,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党风,又往往通

    1991年03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新特点与我国反和平演变战略

    张骥;

    <正> 一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替代物而在世界上出现的,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也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然而,自从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从来没有放弃过推翻共产党的领导,消灭社会主义制度,铲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目标。从1917年到5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曾几次试图用武力和战争来消灭社会主义,但没有能达到预期目的。之后他们便把重点放到和平演变上,企望通过使用战争以外的手段,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推翻共产党的领导,恢复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罪恶目的。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东西方关系出现的新动向,西方国家在继续实行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同时,调整了某些具体策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991年03期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延安文艺的源流

    孙国林;

    <正> 延安文艺不是突然、孤立出现的,如同任何一种社会现象一样,它的形成有着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又有赖于一定的政治的、文化的条件。从政治方面看,延安文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随行产物。原来的陕北和延安,地域偏僻,经济和文化都很落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行程两万五千多里,历时一年多来到陕北。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1937年1月党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便成了全国革命的政治中心,被誉为“革命圣地”。抗日战争开始之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延安成了革命的灯塔。革命斗争的现实,要求文艺的配合,党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服务于抗战,以笔当枪,打击日寇,动员人民,保卫国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适应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1991年03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心态的角度塑造艺术形象——重读《骆驼祥子》

    郑富成;

    <正> 一“塑造人物是艺术家的一项重大任务”(阿·托尔斯泰语),但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方法和角度是各式各样、不拘一格的,或从政治经济角度,或从历史与现实交错角度,或从人情世态、伦理道德角度,或从文化心理角度……。老舍谈创作经验时说,他对他笔下的人物,“不是仅仅知道他们的生活状况”,而更主要的是“理会了他们的心态”(《老舍选集·自序》)。因此,从文化心态的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是老舍把人写活的奥秘所在。面世于30年代中期的《骆驼祥子》,就是从文化和心理的角度写出罪恶社会怎样把一个人逼成“鬼”的过程,并且非常成功地塑造了有血肉之躯和复杂情感结构的人物形象,为新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几个不曾见过的角色。这些新角色的出现,

    1991年03期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物象与象征——鲁迅的《长明灯》和迦尔洵的《红花》之比较

    张竹筠;

    <正> 俄国杰出作家迦尔洵(1855—1888)的短篇小说《红花》和鲁迅的《长明灯》,主人公均为偏执狂型的精神病患者,他们全都拚力去消灭狂念中给人类带来灾害的邪物。其物象与象征有着很大的相同性、相似性。因此,将二者作一比较是有益的。我认为这是比较文学研究的范例。《长明灯》创作于1925年2月28日,1925年8月发表在《北京民国日报》副刊上。从现有的文学史料来看,迦尔洵的《红花》无疑地影响了鲁迅:1909年,鲁迅翻译迦尔洵的《四日》,并在译后杂识中简要介绍了作者生平。1921年11月在《一篇很短的传奇》附记中,鲁迅提到了《红花》。这个短篇收进1929年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奇剑及其他》,鲁迅称迦尔洵“是在俄皇亚历山大三世政府的压迫之

    1991年03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浅谈《永州八记》的艺术贡献

    张孔修;

    <正> 《永州八记》是指柳宗元被贬永州所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等八篇游记。历代学者对这些文章作过永州八记研究,评价甚高。本文仅从艺术贡献方面作如下探讨。一、创山水游记的独立文体山水游记是散文的—种。它根据文学创作的原则,记述作者游历中的见闻,包括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及其感受等内容。在《永州八记》问世之前,我国确有不少作者写过景色优美、文辞典雅的山水风光的文章,可是,或不独立成篇,或纯客观地静态描摹,称得上山水游记的仍然不多,只有晋代高僧慧远所写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山诗序》才可称为山水游记的最早佳作。它生动地描述了作者与众道徒游石门时“历险穿崖”、饱

    1991年03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屈原列传》选释

    廖化津;

    <正> 司马迁《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研究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重要史料。关于《屈原列传》的注释,自刘宋、唐代三家注以来,那是颇多的。其中有些地方,一般注释者,或未曾注意,或语焉不详,或注释失当,影响对屈传的正确理解。针对这些情况,根据笔者的粗浅体会,有选择地作点解释,以供研究者参考。(1)争宠《列传》说:“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庄子·齐物论》郭象注:“对辩曰争。”因此容易误解为“鹬蚌相争”的“相争”。从传文看,主语为“上官大夫”,“与之”为“同列”的状语,“之”非主语。“争宠”、“心害其能”都是“上官大夫”的谓语“心害其能”不能两属,则“争宠”

    1991年03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当代美学的基本走向

    邢建昌;

    <正> 严格讲,这里所谓当代美学,只是一个设定概念,其内容主要指当代西方美学。何以如此,原因有二:就目前而言,尚未形成一种世界性的美学形态,国际美学的中心仍在西方。其二,东方美学特别是中国美学,并不缺少与西方美学并驾齐驱的范畴和体系,但是,至今我们对这个古老的美学形态的挖掘、研究十分不够,我们还拿不出真正的吞吐世界文化精华的当代美学贡献于世界。因此,当我们尝试描述当代美学的基本走向时,不得不把着重点放在当代西方美学上面。当代西方美学流派纷呈,思潮迭起,各领风骚,标新立异。用(?)·提基拉的话说,就是“群雄并起,百家争鸣”,因此把握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众多流派的基本走向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我同意这样的观点,西

    1991年03期 6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费希特的“想象力”理论

    张荣;

    <正> 在哲学史上,“想象”作为认识论范畴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被广泛地运用,经过中世纪漫长岁月的压抑,到文艺复兴乃至近代人类想象的激情和活力又得到空前的进发。但是,严格说来,在康德以前对想象力的运用诗情优于理性。因此可以说在哲学史上明确使用这一概念的首推德国哲学家康德。一、康德论“想象力”在康德看来,想象力悬一种介于直观与概念之间的—种先天综合统一的能力。它既有直观的性质,又具有概念特征:按其理智综合来说,有赖于知性;按其感知杂多性而言,依赖于感性。感性与知性两极以想象力为媒介,而想象力的知性认识功能集中表现在它的产物——先验图型上。

    1991年03期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科学预见与我国的实践

    杨文瑞;

    <正> 一、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科学预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全面系统、精细深刻地解剖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特征和历史必然性,而且还对未来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公有制经济作了科学预见。他明确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被消灭以后,摆脱了被剥削和被奴役地位的、在人身上和经济关系上都自由的劳动者将组成“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其主要经济特征有:第一,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同上)因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为社会所公有;第二,在“自由人联合体”中,社会各个经济部门的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劳动者“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里,鲁宾逊的

    1991年03期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略论社会主义商品的理论价格

    唐国增;

    <正> 理论价格是市场价格所围绕的中心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故又称市场价值。社会主义理论价格是社会主义诸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它们的实现形式之一。在简单商品经济和工场手工业之前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中,理论价格就是价值。此时的理论价格是商品生产者平等关系的反映和实现形式。工场手工业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革命,资本的技术构成与有机构成在不同生产部门出现了巨大差异,从而特殊利润率也出现了巨大差异。此时的理论价格,不仅要反映商品生产者的平等关系,还要反映商品生产者作为资本生产者的平等关系。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理论价格由价值规律决定,现在,则由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规律共同决定。

    1991年03期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市场疲软浅析

    赵惠芳;

    <正>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经过一年多的贯彻落实,已经取得比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在持续12个月下降之后,从去年3月开始逐月回升,1—6月份平均增长2.2%,6月份的增长速度达到5.9%;物价保持基本稳定;货币投放已基本得到控制,1990年上半年货币净回笼和银行贷款余额比1989年同期都有较多增加;①城乡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1989年全国共增加1334亿元,为1988年的1.83倍。②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行紧缩政策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1989年下半年以来,市场部分商品销售疲软,工业产成品积压严重,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紧缺,工业徘徊于低谷,经济效益滑坡,亏损企业增加,债务拖欠以及财政收支状况比较严峻等等。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市场疲软。因为生产增长速度下降主要是由于流动资金紧缺,而流动资金

    1991年03期 84-8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公共关系学浅论

    陈玉兰;

    <正> 在我国,公共关系学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首先出现在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广州、上海和其他几个经济特区。这些地方都较早地成立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和实施的组织机构,如“公共关系发展公司”、“公共关系协会”、“公共关系研究会”等,不少企业还专门设立了“公关部”,有的省市政府部门还设立了“公关处”。此外,经国务院批准,我国还允许美国“海尔——诺顿”国际公关咨询公司在北京设立办事机构,允许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在深圳设立“国际公关协会中国分部”。初步沟通了我国同国际“公共关系”组织及共研究人员的联系和交流。就目前发展来看,我国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已从“引进”阶段发展到正逐步建立和形

    1991年03期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之关系

    张雅娴;

    <正> 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体现着历史发展的趋向。正确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理论与实践都是十分重要的。面临改革开放的格局,这已是不可回避的课题。笔者试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民族性是民族音乐之魂音乐是民族的。任何音乐都生成于一定的民族,是一定民族土壤培育的艺术花朵,具有浓烈的民族性。没有也不可能有脱离民族的超民族音乐。俄国作曲家李姆斯基—科萨科夫指出:“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作品,都是具有民族性的。”所谓民族性,就是民族共同体本质特性在音乐中的反映;是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呈现出来的民族个性、精神气质和艺术特征。这是—种难

    1991年03期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钢琴乐谱中f(强)p(弱)标记探讨

    叶烽;

    <正> 打开任何一本钢琴乐谱,上面除了音符之外,最多的标记莫过于表示力度的符号 f和 p。f 是 forte 的简写,在乐谱中表示“响”(强音);p 是 piano 的简写,在乐谱中表示“轻”(弱音)。此外还有表示渐强的标记<和术语 crescendo,表示渐弱的标记>和术语 diminuendo。这些表示不同音响力度的标记和音符一起,共同构成了音乐的生命。一、f、p 在钢琴乐谱中的地位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钢琴一诞生,便和表示乐曲音响力度的“轻”、“响”结缘。意大利语称钢琴为 pianoforte,由“轻”、“晌”两个词组成;俄语称钢琴为,由“响”、“轻”两个词组成;而英语干脆省去了“forte”(响),只用 piano(轻)来称谓钢琴。可见曲谱音响的强弱对于表现钢琴曲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了。

    1991年03期 97-9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创作随感

    齐梦慧;

    <正> 一、在探索中发现自己我画了很多年油画,也搞了几年壁画。在创作实践中如何走出自己的路,这是件难事。最近几年我在画风景画中摸到了点门路,走了一段属于自己的路,谈点随想。要想在创作实践中不重复人家而开创自己的路,首先需要善于发现自己,需要克服盲目性、自悲心态,树立自尊心。85新潮把近现代绘画搞了一遍,这是随着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频繁、科学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急速变化使人审美心理结构产生变化的结果。艺术家的大胆创作反映了献身艺术劳动的勇气和精神,不同观念指导下的创作实践有助于我们思考,使我们扩大审美领域。画家在创作中多方面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但怎样创作出具有个性的、民族的、时代感的油画作品,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对这个

    1991年03期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再谈继续教育

    袁永胜;

    <正> 继续教育活动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发得极为广泛,早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了。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指具有大学毕业以上学历的在职人员继续学习。现在,这个概念扩大到包括具有高中毕业程度的成人根据需要继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称之为继续职业教育,而把大学毕业程度的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称之为继续工程教育。苏联称之为补充教育,和基础教育合称为连续教育。近几年来,我国也注重了这项工作,把大、中专学历教育后的教育统称为继续教育。一、世界范围内继续教育的兴起与动力美国继续教育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了较快发展。60年代以来,其发展势头更为迅猛。1988年美国二百万工程师中,每年约有四

    1991年03期 103-10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音像资料及其发展趋向

    高茂泉;孟凡才;

    <正> 电视技术、声像传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科技情报资料的收集、存储、加工、检索和编辑报道等,摆脱了长期以来记录、传播情报迟滞、呆板的印刷形态和繁冗的劳动方式,而以声音影像的生动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真正实现了科技人员对情报资料的“广、快、精、准”的要求,从而创造了情报工作的新局面。一、音像资料的含义音像资料,有人称为“视听资料”、“非书资料”或“非印刷资料”等。笔者认为,“声”与“听”虽有“主动”与“被动”之别,但本质是一致的,都表明是用电声技术制作和传播的情报信息。而“像”与“视”则大有区别,“像”皆可视,而视的不一定都是“像”,传统的印刷形态的文字,图表等都是可视的。这样“视”无法划分传统文字形态与现代影像形态的区别。所以用“音像”比“视听”更准确。总之,我们这

    1991年03期 107-10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浅谈英汉否定词的比较

    郝世奇;

    <正> 0.0 英汉两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文字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尽管如此,从人类思维方式的共性和自然语言的普遍性特征上看,英汉两语在基本词汇、句法结梅以及语义表达诸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对这些相似和差异之处进行对比和分析,无疑会有助于教学与研究水平的提高。英汉两语都有一些表示否定概念,具有特殊功能的否定词。它们是构成一般否定(谓语否定 nexal negation)和特指否定(非谓语否定 special negation)的标志。本文拟就此作初步的分析和比较。1.0 英汉否定词的分类

    1991年03期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