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琴南古文的阴柔美

    张俊才;

    <正> 苏雪林曾说:“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似乎曾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苏氏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林纾,字琴南,号畏庐,生活在我们民族倍受列强凌虐的苦难年代。他幼年家贫,弱冠之时又丧葬踵接,这一切使得琴南心头时时涌起一股悲愤怨抑、忧伤哀惋的血泪之情。然而琴南又是一位讲究“克己”、“中庸”的儒者,因此他不会也不愿将这种血泪之情变为撕肝裂肺的呐喊,而是呜呜咽咽地鸣唱在自己的文章之中。——这,正是琴南古文具有阴柔之美的时代原因和个人原因。

    1988年03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雄浑清雅——萨都刺诗歌创作阳刚美、阴柔美初探

    李延年;

    <正> 萨都刺是元代用汉文进行诗歌创作的少数民族诗人中的佼佼者。对于萨都刺诗歌创作的美学风貌,自元代虞集以降,多数论家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论著往往过多地注目其阴柔美的一面,说萨都刺的诗歌“流丽清婉”;“诗风清丽俊逸”等。笔者认为,以上诸说未免有些以偏概全。纵观萨都刺的全部诗歌创作,不难发现其美学风貌既有阴柔美,也不乏阳刚美,而且二者表现得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现不揣浅陋,试做探讨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1988年03期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修辞没有阶级性——与甘玉龙同志商榷

    余正贻;

    <正> 一当前,修辞理论研究呈现百家争鸣局面,气氛热烈。最近读了甘玉龙同志的文章《修辞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兼论修辞是否具有阶级性》(见本刊1986年第1期)。文章指出:修辞不象语法是语言学的分支,它不属于语言学;修辞的内容是言语和言语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以修辞有阶级性。看来,言语是否具有阶级性问题,近30年后,又面临挑战了。它已不是单纯的如1959年开展的言语、语言讨论,而是涉及到了修辞领域,具有更深更广的意义。

    1988年03期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艺术思维”是一种多维型思维

    刘大新;

    <正> 一艺术生产是通过复杂的精神劳动(脑力劳动)而实现的,而这种精神劳动在这里主要是艺术思维的过程及其物化。艺术形象就是艺术思维的直接产物,它以各种物化形态——语言艺术的、绘画的、雕塑的、音乐的、人体动作的、戏剧的、电影的等等而作用于接受群体——读者、观众、听众以及批评家,使接受群体也利用自己的艺术思维再一次加工制作,实现更真切的艺术形象。因此,正确地认识艺术思维,乃是了解艺术生产——创造艺术形象的契机,也是提高文艺创作质量的关键。然而,以往对于艺术思维的了解大都是片面的、简单的。其中有一种见解,即把艺术思维视为形象思维。这种见解一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统治地位,许多文学概论或文艺概论教科书都这么写着,许多研究者也这么认为。《辞海(修订稿)》直接了当地

    1988年03期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才艺、杂学与苏轼诗词创作

    王张鹏;

    <正> 苏轼,是一颗光耀千年的文坛巨星,是我国古典文学以至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创作的体裁和内容,“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诗词、方言,莫不毕究”;“虽天地之造化,古今之兴替,风俗之消长,与夫山川、草木、禽兽、鳞介、昆虫之属,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王十朋〈《苏轼诗集》序〉》苏轼一生作诗二千七百余首,与李白、杜甫、韩愈一起,并称“李杜韩苏”;词三百五十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一代词风;论文六十卷,号称万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于其散文创作,只能用“苏如海”三个字来概括。其实,苏轼的整个文学创作,就是一片大海—海一样的广博,海一样的深沉,海一样的变化莫测。本文拟从苏轼个人的才艺、杂学与文学的联系这一角度,横向挖掘,探讨一下“苏如海”的成因,并请教于大家。

    1988年03期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适籍里求是

    傅希克;

    <正> 一个偶然的机会,见《沧州地名志》载:“高适,字达夫,唐渤海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夜珠高村人”。这一新的说法,使我产生极大兴趣,就此查阅了有关资料和地方志。彭兰在《高适系年考证》中,认为高适是唐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1962年)认为,高适是沧州渤海(今河北省沧县)人;傅璇琼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认为孙钦善在《高适年谱》中说得对,高适蓨人乃是称其郡望……实际上高适与蓨毫无关系”;《乐陵县志》载:“高适渤海人”;《南皮县志》载:“高适渤海饶安人”;《天津府志》载:“高适沧州渤海人”,但传后又说:“北魏迄唐,渤海地广,高氏人繁,不能一一分属,莫若仍旧。如欲取舍标新,必须有据,新通志析元裕沐于此郡,尚留常侍于河间,殆用旧书作渤海蓨人,才思

    1988年03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历史考察

    顾明裕;

    <正> 科学分析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阶段,是共产党人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认真考察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认识过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深入理解党的十三大阐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无疑是有意义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发展阶段论在马克思恩格断的大量著作中,“共产主义”和“社会本义”两个概念往往是通用的。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时,他们主张对其发展进程作必要的阶段划分。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过程中,及时批判了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以维利希—沙佩尔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思潮,积极同危害革命的冒险主义作斗争。1849—1850年

    1988年03期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方法论

    杜志清;

    <正> 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地论证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中国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它不仅为我们党制定政治路线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启发人们的新思路,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一列宁指出:“马克思辩证法要求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列宁选集》第2卷第857页)邓小平同志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关于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

    1988年03期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苏联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看从国情出发的重要性

    穆延;

    <正>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无论是进行革命还是从事建设,都必须从本国的具体情况这个实际出发。只有清醒地认识本国的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不断前进,这是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的真理。本文试图通过对苏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分析,使人们对从国情出发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俄国原来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经济和文化都较落后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无产阶级取得

    1988年03期 44-4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资本论》第一卷方法论探讨(二)

    希伯鸣;

    <正> 第三篇的结构和方法马克思在第二篇的末尾告诉我们,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商品之后,进入生产场所,“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还可以看到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199页)。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从第三篇到第七篇就是要揭示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以及资本自身怎样不断扩大,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手段,阐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及结果。一、结构本篇由五章(第五章—第九章)构成。分成两个大层次:第一层次(第五章—第七章)阐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作为剩余价值的一般

    1988年03期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浅议《资本论》中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异同

    蔡继明;

    <正> 《资本论》中的价值与市场价值,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弄清二者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与价值决定的关系的论述。一、市场价值及其量的规定市场价值是通过部门内的竞争,由同种商品的不同的个别价值平均化的一个社会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十章中,首先对市场价值作了一般的规定,指出:“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前面所说的“平均价值”显然是指一个部门内不同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的加权平均,它等于部门商品个别价值总量除以部门商品总量,而后面所说的“个

    1988年03期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生产力系统要素考略

    李建国;

    <正>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对象都可以作为系统考察。从系统论的角度,对生产力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对于我们弄清生产力到底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这个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难题,也是有所帮助的。 (一)系统的一般特征在我们对生产力系统考察之前,有必要对系统的一般特征作一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系统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归纳起来系统一般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组成部分或要素构成的。这些部分或要素各自相对独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是组成系统结构的基本单位和整体功能的基元。它们共同形成、决定系统的整体功能。相对于系统整体来说,它们可以看作是从属于该系统的分系统或子系统。

    1988年03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析“熙宁新法”的行废

    李达三;

    <正> 北宋中期,是什么原国迫使统治者决定了变法,推行“熙宁新法”产生了哪些社会效益,王安石的改革设想缘何不能实现,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这三个问题略陈刍荛之见。一我国历史上,宋代地主政权是持续时间较长、又是过早出现衰象的一代王朝。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根据“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注的方针,一方面用军事手段削平割据势力,实现统一,另一方面大力整顿内政,奖励耕织,扫除发展生产的障碍。经过数年努力,终于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侯伯恣横,非法掊敛”的混乱,确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统治,造成“天下如一家,政事如一体”的安定局面。之后太宗、真宗两朝继续推行“许民辟上,州县无得检括”等行之有效的

    1988年03期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张继良;

    <正>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辛亥革命前后的初期传播阶段,五四运动前后的广泛流行阶段和大革命时期的衰落阶段。本文拟就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主张、思想特征及社会影响,做一简略分析。一无政府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流行于欧美各国的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19世纪末传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曾先后介绍或宣传过无政府主义的某些观点。但是,他们都只是截取了无政府主义的只言片语,并未将其看作救世良方,也未形成无政府主义派别。到1907年才在中国留日、留法学生,反清流亡者和同盟会会员中产生了两个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政治团体。是年6月,张继、刘师培、何震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组织“社会主义讲习会”,并出版了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天义报》。与此同时,李石

    1988年03期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7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亨利八世与英国的宗教改革

    丁占双;李俊英;

    <正> 十六世纪的西欧,处于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时期。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也在各国宗教改革浪潮的冲击下出现了危机。在此种情况下,英王亨利八世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他无意于教义的探索和争论,而旨在加强专制王权统治和确立民族国家的主权。因此,他得到国内成长中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支持。这场改革促进了英国民族国家的成长,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对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也使亨利八世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历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1988年03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姓氏制度的渊源及其演变过程

    朱积孝;

    <正> 我国正规的姓氏制度究竟溯源于何时:一般认为源于夏代是可信的。这是由于我国历史发展到夏代才开始出现国家。在夏代以前仍属部落联盟时代。在部落还未形成联盟时期的初级阶段,大抵为图腾社会。其后期人智渐开而知己身之所自出,父之于家庭亦渐有其地位。遂由图腾祖信仰转为崇拜始祖,又因族外婚之发达,每一图腾团皆杂有数种以上之图腾信仰,搅乱一团信仰一图腾之成规,以致失去图腾本来之价值。由此,遂以祭祀拜祖代替图腾信仰、以图腾物号作为其族号以别于他族。此乃为姓之由来。于是图腾团组织变为族组织,图腾社会告终而姓族社会起而代之,是为姓氏首次演变,亦可言为姓之产生。自此姓即成为血统世系所系之中心。而此时期即为母系社会时代。由母系到父系社会大约完成于夏代时期。亦即“姓”与“氏”的正式产生时期,《国语》记

    1988年03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未来河北高教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李春;

    <正> 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是一个涉及领域很广的课题。它可以从全局性与局部性两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使之相辅相成,又会使其有各自的价值与意义。局部性区域的研究,可注重紧密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力求体现地方性区域性特点,使它具有宏观规划、决策参用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拟侧重从本省实际情况考察入手,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发展重点与对策,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作一初步探讨。

    1988年03期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德育目标的特性

    高茂泉;

    <正> 大学培养目标,就是大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期间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应达到的规格和要求。德育目标,则是专指在政治思想品质方面必须达到的规格和要求。本文拟就德育目标的特性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德育目标的方向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学生德育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方向。这是由社会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既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也标志着与任何剥削阶级政治教育的根本区别。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谈共产主义是“超越历史阶段”。这是一种糊涂认识。因为共产主义不仅仅是指社会制度,它“首先是一种运动”,“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在现时,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

    1988年03期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艺术地再现现实——录像片《腾飞的石家庄》的实践与探索

    泉源;

    <正> 《腾飞的石家庄》(以下简称《腾飞》)是一部地理志性的专题教育片,经国家教委电教局卫星教材办公室审查合格,于1986年7月在卫星中国教育节目中播放,并在河北省科技声像协会组织的河北省科技声像观摩评比中获一等奖。为了进一步探索编制此类教育片的规律,现仅就《滕飞》的拍摄制作实践作一浅析。一、专题纪录教育片的特性。《腾飞》属于专题纪录教育片。它的任务是,在限定的时间内,把石家庄这个新兴工业城市,通过电视艺术的加工,使它映现在屏幕上,让观众看了有所感、有所得、有所悟。怎样拍好这类片?从《腾飞)的实践看,必须掌握以下三个特性: 1、时限性。这类片子的时限,规定常常是严格的。《腾飞》的播放时间就严格限制在20分钟内,无疑这对编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约束,它决定着本片的容量。编导必须

    1988年03期 89-9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形式化归纳逻辑初探

    石铎;

    <正> 一、非形式化归纳逻辑产生的时代背景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是酝酿产生非形式化归纳逻辑的基础和前提。这场革命是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无法比拟的,这是因为它不但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给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同时,它还启迪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就科学技术发展而论,它不是某些个别理论或某些个别技术领域的突破,而几乎是在各个科学领域和各个技术领域里都发生了深刻的连锁性的变革,出现了许多科学群和技术群。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科学技术不但在更大程度上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更为突出的是部分地代替了人的脑力劳动,代替了人的部分逻辑思维职能。当代这场新技术革命,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科学家

    1988年03期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认识形式分类初探

    杨赋斌;

    <正> 长期以来,传统的认识论只是从认识活动的纵向发展方面对认识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一般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近年来理论界也有人把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三个阶段。这些划分对于人类认识活动的研究固然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传统认识论没有或很少注意从认识活动的横向结构方面去考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式,因而未能对整个人类认识活动作全方位的立体考察,致使传统认识论对认识活动长期滞留在一般性的宏观描述层次上,不能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类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和全貌。本文拟从认识活动的横向结构方面,对人类认识活动的不同形式进行初步的分类,以期与传统认识论对认识过程的纵向划分理论相结合,全面揭示人类认识活动的全貌及其内在机制。

    1988年03期 96-9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孔子思想的矛盾及其认识论根源

    李俊义;

    <正> 早在1916年的《新青年》上,易白沙在反孔第一枪——《孔子平议(上)》一文中就指出,孔子学说具有两面性。如果对这种两面性深入考察就会发现,孔子思想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道观的矛盾。孔子在《论语》中谈天与命的地方共有四十三处,其含义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第一,表示誓言、叹息,如:“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论语·雍也》,以下凡引《论语》,只用小括号标出篇名)等,没有多大意义。第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泰伯)。这里的“天”所指的近乎自然之天。第三,“天命”指具有善恶意志的精神。“道之将兴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天

    1988年03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在量上优于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吗?——兼与段国炼同志商榷

    高九江;

    <正> 近几年来,在生活方式的质量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倾向,这就是在一些同志看来,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在质上优于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而在量上则是资本本义生活方式优于社会主义生活方式。段国炼同志在《略论生活方式》(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下称《段文》)一文中就讲:“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在质上优于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在量上,即生活水平上,暂时还不如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它存在着下列问题:

    1988年03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兴隆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序次浅析

    郑树桓;王海洋;张剑军;周扬;樊振海;

    <正> 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要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条件,而且要求“因‘时’制宜”,根据客观需求及经济技术条件的可能,“适时”地调整农业部门结构,以期取得良好的效益。本文拟以兴隆县为例,对燕山东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规律做一粗浅探讨。一、兴隆区位特征和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兴隆县位于燕山山地东部,古长城北侧,京、津、唐、承四市之间。燕山山地最高峰雄峙于县境西北隅。京承铁路、京承、兴津公路等交织成网,交通便利。该县农业自然资源有以下特点:①山场面积广,耕地比重小。全县土地面积468.45万亩,其中山场390.75万亩,耕地28.2万亩,河流、村庄、道路49.5万亩,分别占总面

    1988年03期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突出特色的若干问题

    王清廉;

    <正> 旅游者的动机和目的虽然千差万别,但都具有求新、求异、求知和求乐的共同心理特征。任何风景名胜区必须具有独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才能构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因此,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中,如何发掘和突出其特色便成为开发规划和建设成败的关键。一、风景名胜区特色的鉴别以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其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以人文景观为主的名胜古迹风景区,则因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人文景观。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首先要鉴别其特色,而鉴别时一般会遇到下列三种情况:

    1988年03期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韩非人口思想浅析

    张驰;

    <正> 韩非(约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著述涉猎甚广,尤其对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作了出色贡献。韩非是我国古代史上首先为“人民众”而忧虑的思想家。因此,对韩非人口思想进行一些研究,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一、韩非人口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期间,生产力虽有提高并已使用铁制工具,但作为统治中心的城邑,人口仍不甚多,有所谓“十室之邑”、“百室之邑”,若“千室之邑”已为大邑,一般国都也未必过“三千家”。春秋初年,狄入卫后,“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当时卫是大而不强的诸侯国,人口尚甚寡少,其他各国,如“‘宋、郑之间有隙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岩、戈、锡’,地方很大。”两国相商互不夺

    1988年03期 112+6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