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树明;李殿斌;
<正>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同马克思主义的凶恶敌人杜林进行激烈斗争中写成的一部伟大著作。本书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真理问题是革命导师恩格斯根据当时反对杜林的斗争的需要而重点阐述的重要哲学问题之一。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形势日趋高涨。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欧根·杜林纠集一伙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分子,插手德国社会民主党,竭力在工人阶级队伍中推销其假社会主义理论。杜林声
1986年01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奎贞;
<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作出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是什么的结论,但是却肯定了黑格尔在研究和确立他的逻辑学体系的开端时提出的三条原则。这三条原则是:第一,逻辑学的开端应该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体系赖以建立起来的根据、基础,而逻辑学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括在这个萌芽中。”(黑格尔《逻辑学》上卷,第20页)概念的逻辑推演和展开,就是把内蕴于开端中的内容充分展示发展出来。
1986年01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毕顺堂;
<正> 对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出发点的问题,我国理论界是有争议的。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出发点的同志认为,在唯物辩证法基础范畴——矛盾、联系、发展三者中,矛盾是更为基础的范畴,没有矛盾,就谈不上有联系和发展,矛盾是构成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出发点或开端;持联系观点的同志则认为,要讲矛盾,首先必须以联系作为根据,矛盾对立双方如果没有联系,矛盾也就不能存在。因此,联系是比矛盾更低一层次的范畴,辩证
1986年01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文瑞;
<正>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包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理论,揭示的是整个社会的流通过程的规律。虽然他讲的是资本的流通,但是脱去其资本的形式,对于一切社会他的生产(包括社会主义社会)都是适用的。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光抓生产不行,必须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正确认识流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现实性及其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
1986年01期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凤岐;
<正> 搞活企业,不仅需要有外部条件,即有一个适宜的经济环境,而且需要有企业内部的条件。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能否搞活,关键就在于通过改革为自身创造条件。本文就企业如何为自身搞活创造条件谈点个人的认识。搞活企业,增强企业的经营能力,必须在思想上真正明确我国的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们全民所有制的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我们说把企业搞活,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使企业在社会
1986年01期 31-3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继中;
<正> 一、王茂荫及其所处的时代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146页讲到“信用货币的自然根源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时,在附注中提到一个中国人,这个人就是当时清朝著名理财家王茂萌。王茂荫(1798—1865年),字椿年,号子怀,安徽歙县人。历仕道光、咸丰、同治三朝达三十余年,曾任监察御史、户部右侍郎等职。王茂荫任职的道光、咸丰年间,正是清王朝政治、经济由盛而衰的时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的财政就开始走下坡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鸦片输入的大量增
1986年01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标;
<正> “书同文”是我国文化史上一场声势浩大、卓有成效的正字运动。可是,一千多年来,它的真象似乎并没有被人们所了解,以至于治文字者一直把“书同文”看成是统一字形。近年来,开始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如《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新评》一文就认为“书同文”“是指(秦始皇的)命令的格式、内容统一,而不是指字体形状统一。”这个结论的前半部分笔者不敢苟同,但结论的后半部分即“书同文”“不是指字体形状统一”的观点我是赞成的。现将笔者对“书同文”的鄙陋之见陈述于下,以就正于博雅方家。
1986年01期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白俊耀;
<正> “句义论”这个题日,不是小题大作。我认为,把句意单独提出来研究,建立句义学,很有必要。这是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本文只讨论句义问题,不涉及语义学的其他方面。如同讨论任何新的问题需要建立新的概念一样,我们讨论句义问题也提出一些新的术语。这些新的术语是:语流义、背景义、本身义、引向、定向、义值等。这或许会给参加讨论的人增加理解上的负担,不过我觉得,借助这些术语可能会把问题说得清楚一点。
1986年01期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步梅新;刘铁岩;
<正> “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叶圣陶论创作》第13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叶圣老这段话,对研究副词的修辞艺术很有启发。文学中副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但它的意义和情味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古代的诗文虽然很讲究“锤字”、“炼意”,但也并不包括副词。可见,忽视副词的修辞研究的倾向,是由来已久的。本文就巴金先生长篇小说《家》谈谈副词在具体的语境中所发挥的修辞作用。
1986年01期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纪桂平;
<正>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现在不少人认为是一个小说流派。这种看法值得商榷。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里说:“在作品中间装进一套新思想的议论是那时的流行风气”,“那时大家正热中于‘人生观’——觉得一篇作品非有个簇新的中心思想不可……当时此种‘注重思想’的倾向,压力是很大的……那时我也是‘问题小说’的热心人。”可见,茅盾是把“问题小说”看作当时盛行于新文坛的一种进步的创作风气;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1986年01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甘玉龙;
<正> 修辞是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修辞是否具有阶级性?在我国修辞理论研究中历来就存在着严重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修辞和逻辑、语法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是没有阶级性的。修辞方式的运用,虽然并不是和人们的思想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归根结蒂”,这还是个语言技巧问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修辞具有社会性,包括阶级性。修辞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同多种学科都有联系,因此,修辞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研究修辞应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1986年01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国林;
《延安文艺丛书·文艺史料卷》是我校孙国林、曹桂芳二同志参加编写的,即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了保存这些得来不易的珍贵史料,也为了使看不到《延安文艺丛书》的广大读者有机会了解延安文艺运动情况,我们将请孙曹二同志在现有资料基础上,重新编写《延安时期文艺团体和文艺刊物简介》一文,分为综合编、文学编、戏剧编、音乐编、美术编、电影编、艺术教育编和文艺刊物编共八篇,从今年第二期起,分四期在本刊刊出。这篇《前言》不仅对《延安文艺丛书·文艺史料卷》作了全面的介绍和说明,在一个方面,也为本刊即将连载的《延安时期的文艺团体和文艺刊物简介》一文作了介绍和说明。
1986年01期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黎;
<正> 老舍的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几乎同时问世。一九三七年,《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还没有连载完,《我这一辈子》就在七月出版的《文学》上诞生了。两部作品都是以城市受苦人为主人公,从不同的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城市贫民生活的图景,它们标志着老舍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把旧社会的巡警做为主人公来描写,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综观建国以来的评论,对《骆驼祥子》赞不绝篇,而对《我这一辈子》却很少置评。尽管《我这一辈子》早已搬上了银幕,也没有引起大的反响,这是很不公正的。
1986年01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8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甄小泉;
<正> 《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笔记》共二十四卷,一千一百余则),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晚年的遣兴之作。纪昀是清代乾嘉年间的一位宿儒,他老于世故,处事圆滑,而又聪颖博学,所以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和器重。他临死那年加太子少保衔,管国子监事,得到协办大学士(副宰相)的地位。他从儒家正统观念出发,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达到“不乖于风教,有益于劝惩”的目的,才写了这部笔记。纵观《笔记》全书,其中封建糟粕实属不少,诸如封建伦理说教、迷信思想、因果报应等。但是由于纪
1986年01期 75-7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傅振伦;
<正> 编史修志和其它工作一样,要有一定的规格、模式。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人民日报社、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都有所规定,编为《编辑手册》、《编写条例》等。其后各地编纂新志和专史,也有规定。《原稿十忌》虽是对校对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编审工作者的要求。今据这些规定,增订为《方志行文规范》,以为修志行文拟词的参考。编纂方志要注意的,主要是观点正确、立场鲜明、逻辑谨严、论证缜密、概念清
1986年01期 78-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文质;
<正> 章太炎先生(1869—1936)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代经学大师。章先生早年受业于德清俞(木越)门下,在杭州诂经精舍“精研故训,博考事实”,写出许多有独到见解之作。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国难当头,章先生毅然投入推翻帝制,缔造民国的革命行列,立下不朽功绩。晚年主持章氏国学会,讲学于苏州,直至1936年逝世。章先生一生著作极为宏富,为我们留下了约四百万字的文化遗产。其中有许多是在当时起过号角作用的战斗文章,也有不少精湛的考古之作。在考据学上,他继承了乾嘉学
1986年01期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捷民;
<正> 甲午中日战争时,“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因两次畏敌带舰先逃,被李鸿章处死于旅顺。后来,有不少人为他鸣冤。近年以来,我研究了有关史料,觉得此案确有问题。我曾于1953年《新史学通讯》8月号上发表《中日甲午战争“济远”舰先逃与方伯谦问题》一文,初步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济远”舰在牙山、丰岛及黄海两次战役中英勇打击了敌人,方伯谦在战争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处死方伯谦,是北洋实力派李鸿章、丁汝昌、刘步蟾等制造的冤案。
1986年01期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兵旭;
<正> “不”,从古到今一直作否定副词。我国第一部按部首排列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不”为:“鸟飞上翔不下来也。”根据这一本义,以后的字、词典,直到《现代汉语词典》都收有表示否定意义这一义项。然而,“不,能当语助词,无词汇意义”这一义项却被一些字、词典的编纂者遗忘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疏忽。例如,《康熙字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新华字典》都没有收这一义项。《说文解字段注》也未注
1986年01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何朴;
<正> 荀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名大师,他吸取了道、墨、名、法诸家的精华,熔铸于一炉,使儒家的学说得以改造和发展。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最为老师”、颇有声望。他在长期的教学、教育工作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有些经验至今仍可为我们借鉴。本文就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初步地探讨。
1986年01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贾秀嵩;
<正> 人口迁移自古就有。迁移,是人口再分布的杠杆。当代人口的迁移,大致可分为两种趋势:一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向狭小区域聚集,一是随着新地域的开发利用向广阔地域扩散;后者,人们一般称为开发型人口迁移。开发型人口迁移,古今皆有,但过去一般是向条件好的地方移动;当今则不然,往往是为了开发利用资源,由条件较优越的地方向条件较差的地方转移。这样,就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因此研究开发型人口迁移的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1986年01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汝博;
<正> 我国的建筑艺术发展到明、清时期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其内容之广,风格之多,技艺之奇,令人眩目惊心;它展示了我国文化的渊深宏放、辉煌灿烂。下面叙述的清泰陵即是其中之一。泰陵是雍正皇帝的陵墓。(?)葬着他的敬宪皇后纳喇氏和敦肃皇贵妃年氏。在河北省易县西三十里、北京西南二百四十里的“清西陵”陵区内,是清西陵的首陵。“雍正名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生,康熙四十八年(1709
1986年01期 108-112+10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