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回顾——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

    郑富成;

    <正>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同时哺育中国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不断成长发展.毛泽东同志为新文学明确了性质,肯定了成绩,开辟了新局面,作出了为他人所不能代替的杰出贡献.因此,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的时候,重温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精辟论述,回顾和探讨毛泽东思想怎样直接影响和指导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乃是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

    1984年01期 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陈独秀生年考证

    侯稚华;

    <正> 《党史研究》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刊载了何守义同志的《陈独秀生卒年问题》一文,看后,我按原文的出处查阅了一些资料.陈独秀生于何年?对这个问题,目前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说生于一八八○年.例如《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一九八二年九月第一版)第五五七页,《辞海》(一九七九年版)第九八七页,《周恩来选集》(一九八○年十二月第一

    1984年01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听毛泽东同志讲话——《周立波评传》之一章

    冯健男;

    <正> 一、党和人民对文艺提出要求中国共产党和在它的领导下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非常重视文化艺术工作的,因为它知道,"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革命的文化艺术在国民党统治区要发展,在革命根据地即苏区也要发展;但在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

    1984年01期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0 ]
  • 卓越的讽刺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是鲁迅创造的新文体

    王黎;

    <正> 鲁迅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三本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而《故事新编》中的后五篇是他后期的仅有的小说创作.但在过去评论研究中,人们对《故事新编》的重视远不及《呐喊》和《彷徨》,好像此书真如某些人所说不是鲁迅的"重要作品",这显然是不当的.近几年对《故事新编》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对此书争论最多的是对它的形式的看法,又因形式而又触及到它的内容的理解的分歧,其根源就在于作品的"油滑之处".因此,对于"油滑之处"如何理解,不仅关系着《故事新编》的思想意义,也关系着它的艺术风格.

    1984年01期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5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54 ]
  • 论李清照词的婉约特色

    傅经顺;傅秋爽;

    <正> 李清照的词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受到古今读者的称赏.探讨一下它的婉约特色,对我们继承文学遗产,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不是没有益处的.李清照的创作主张,集中在她的《词论》中,概括起来就是作词主情致、尚故实、重典雅、巧铺叙、协音律.她的创作基本遵循了这些原则.但是,对于这些主张,我们又绝不可作简单、片面、机械的理解,翻开其词集,就会发现,她的词作,每一个艺术特点都是多侧面的,而各个侧面又往往是既相矛盾,又相依存,相辅相成,从而构成她特有的艺术风彩.这里面充满着艺术的辩证法.

    1984年01期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5 ]
  • 黄庭坚诗歌艺术风格浅谈

    孙文葵;

    <正> 宋代诗人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他不但在当时的北宋文坛享有盛誉,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他注重诗歌艺术的研究,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经历了一条崎岖坎坷的道路.虽说步后尘者芸芸,却或"羌中道而改路",如务观、诚斋者;或误入歧途终堕为效颦者,如江西诗派之末流.对黄庭坚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以及他在形成宋诗风貌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上,历来评价不一.不仅后代争议很大,就是当代

    1984年01期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8 ]
  • 评郭沫若史剧观

    李培澄;

    <正>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历史上有无数光彩照人的人物,可歌可泣的壮举,治国富民的经验,为今天的史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何以艺术形象去再现历史的真实?怎样使无产阶级的史剧文学繁荣起来?郭沫若以大无畏的精神在史剧创作和理论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成为中国现代史剧文学的巨匠.本文拟结合郭沫若的创作实践,对其史剧观作初步探讨.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大体上围绕着史剧、历史、现实三者关系这个问题展开论述的,这也可以说是史剧理论与创作的中心问题,我们探讨他的史剧观也就从这里开始.

    1984年01期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0 ]
  • 谈谈文艺作品中否定性因素的艺术美感

    韩峰海;

    <正> 文艺作品之所以富有美的魅力,美的价值,能美化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情操,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合乎美的规律的创造,它自身具有美的特质与属性.这种特质、属性,是融合、体现于其内容和形式之中的.因此,要提高文艺作品的水平,就必须从作品的各个部位、各种形象、各种因素中尽可能熔铸与强化作品的美.这,当然既不是指把事物丑的质硬纂改成美的质,也不是要文艺作品排斥生活中

    1984年01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水浒》的间谍描写

    汪远平;

    <正> (一)科学技术和通信联络手段的迅猛发展,使现代间谍战变得异常纷繁复杂.如同现代战术往往渊源于古代战术那样,现代的用间之法,也往往是由古代间谍计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的用间谋略极其丰富.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曾精辟论述了在战争中使用间谍了解敌情的重要性,并阐明了间谍的种类、使用原则和方法.《水浒》里对"细作"即间谍的描写,便是古代这种用间谋略思想成功的艺术体

    1984年01期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考槃》臆断

    翟相君;

    <正> 《诗经·卫风·考槃》只有三章十二句: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考槃在阿,硕人之?.独寐寤歌,永矢弗过.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这是一篇很费解的诗,主要有五说.其一,《诗序》说:"《考槃》,刺庄公也.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孔颖达申述其意曰:"作《考槃》诗者,刺庄公也,

    1984年01期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 汉隶札记

    张标;

    <正> 一、弓大■(获)“弓大■”之药名,见于一九七三年甘肃武威县旱滩坡出土的东汉医犊上,木方88正背两面大字标题"治妇人膏药方"下,一面有"弓大?十分",一面有"弓大?十枚".整理者称:"'弓大?'"不见《神农本草经》,待考".窃以为"弓大?"殆即《神农本草经》之"独活".独活异名甚夥,《神农本草经》称"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吴普说"一名胡王使者",《列仙

    1984年01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姜琦和张月明来校讲学

    <正> 为了促进对国际共运史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继《国际共运》副主编王兴斌之后,我校政教系又邀请了上海华东师大政教系姜琦和张月明两位副教授前来我校讲学.

    1984年01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社办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和经营形式问题

    姜良海;

    <正> 在政社合一的体制下,社办企业是公社一级经济,属于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经营,似乎不存在什么所有制的性质和经营形式问题.谁都承认社办企业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但只要稍加剖析就可发现:这种集体所有制是不完全的集体所有制,其中有相当大的全民所有制成分.这是因为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基层政权,又是集

    1984年01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5 ]
  • 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

    李俊杰;

    <正>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讨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如何正确区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1984年01期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矛盾结构层次浅析——读《资本论》札记

    高凤岐;

    <正> 事物即矛盾,分析事物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但如何科学地分析事物的矛盾,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呢?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为我们树立了矛盾分析的典范.本文就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如何分析商品矛盾做一初步探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都不可能由一对矛盾构成,而是由两对或更多矛盾组成的矛盾群体.这就要求我们对事物矛盾的分析不能简单从事,必须有层次、有秩序地分

    1984年01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试论社会存在

    焦凤贵;

    <正> 什么是社会存在?它包括那些内容?学术界意见不一.认真地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认为社会存在归根到底指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那些发展

    1984年01期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共产国际中期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顾明裕;

    <正> 共产国际解散至今已有四十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沉淀,这个组织的功绩与错误日益清楚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毛泽东关于共产国际"两头好,中间差"的论断基本上是正确的.我国出版的许多共运史教材和书籍,虽然大都讲到了"国际"的巨大功绩和宝贵的革命经验,但是对"中间差"这一点却往往避而不谈,或者轻描淡写.须知,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本文将就"中间差"问题发表一些浅见,以作研究共产国际历史的引玉之砖.

    1984年01期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1 ]
  • 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九十周年诞辰学术讨论会

    清心;

    <正>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九十周年诞辰,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委托我校主办的学术讨论会,于去年12月12日至14日往石家庄和西柏坡召开.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为此,就要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

    1984年01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太平军北伐及其失败

    黄玉兰;徐桂梅;

    <正> 1853年3月,太平军在攻下江宁,建立起农民革命政权之后,立即进行西征,同时,由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率领二、三万人从浦口出发,挥戈北上,开始了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北伐战争.天王洪秀全诏谕北伐军:"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毋贪攻城糜时日."杨秀清诰谕

    1984年01期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6 ]
  • 梁启超教育思想初探

    程培杰;王新如;

    <正> 戊戌变法中和康有为齐名的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中国近代阶级斗争与社会思想领域中,是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资产阶级教育家.他一生的活动横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两个时期,经历了一个充满变动与变化的时代.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传统封建文化转向西方

    1984年01期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3 ]
  • 廖世承的中学教育理论及其实践

    王梦凡;

    <正> 廖世承(1892-1970)字茂如,江苏人.青年时期即有志于教育事业.1915年在清华高等科毕业后,去美国学教育学与心理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讲授"中等教育""教育心理学"等课程.1920年兼任南京高师与东南大学的附中主任(即校长),(南高后来并入东大,中学即称东大附中),开始对

    1984年01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