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艺可以而且应该高于生活——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曹桂方;

    <正> 文艺和生活的关系问题,是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原则分歧的一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这个问题做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其中,关于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以及“文艺作品中反应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突出贡献,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这一思想,对于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1982年02期 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犁风格浅识

    冯健男;

    <正> 孙犁的艺术风格,向来为许多人所喜爱,因而也就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话题和课题。二十多年前,茅盾注意及此,评论及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方纪、王林为此写过专文;远千里在谈刊物的风格时,梁斌在谈文学的民族形式时,也都谈到孙犁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十年内乱结束以后,谈孙犁的艺术风格的人们似乎更多了,有论文,有专著,有座谈会上的发言,有当代文学史上的章节,等等。这样,话似乎叫人们说尽了。就连我自己,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现在再来谈,感到难以深入下去,难以谈出新意来。好在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及其创造到什么时候也会成为人们的新鲜的话题和课题的,孙犁的创造也是如此;何况孙犁近年不断有新作问世。惭愧的是,我在这里谈的,还只能是一些粗浅的见识。

    1982年02期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借鉴、创新的光辉范例——鲁迅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之比较

    沈渝丽;

    <正> 一八三五年,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果戈理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问世(收入《小品集》)。八十三年后,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鲁迅的同名小说《狂入日记》发表。两篇小说都以它尖锐的锋芒引起了当时社会的震动,也以它们的“同名”引起评论界极大的兴趣。究竟这两篇小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鲁迅在创作小说时受到果戈理哪些启发和影响?他们的小说在思想艺术上又有哪些异同?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1982年02期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卓越必得脱陈俗——中国古代写作创新观举要

    韩峰海;

    <正> 文章、作品的新颖,是它们具有创造性的标志,是它们应有的特质与光彩。所以,求新就成为写作的必然要求。这在写作的全过程、各方面都必精心经营。评论文章,不论是权衡一篇作品,还是综观一个时代的文貌,不究其创新之功,就是未逮要领,必不能进行正确的估价。中国古代文论很注最创新,其所论虽然难脱时代的局限,特别是受儒学影响较大,但由于它结合了具体丰富的创作经验,因而颇不乏精卓奇警的论述。有的至今还不失参考、借鉴作用。因此,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的写作创新观,是有意义的。

    1982年02期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幻灭了,美国梦!——论美国现代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

    陈慧;

    <正> 英国梦的幻灭,是美国文学的传统主题。菲茨杰拉德(1896—1940)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深刻地表现这一主题的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名作之一。美国梦,或曰美国理想,美国神话,其产生至今已有二百年历史。不但先后到达北美的许多移民及其后代,做过各种各样的美国梦,而且世界各地的不少人,对美国也常常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梦幻的结局必定是无情的破灭。于是从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美国文学中就出现了美国梦的幻灭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直到今天,它仍然是美国当代各文学流派最热门的主题之一。

    1982年02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1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方志学(连载之五)

    傅振伦;

    <正> 第六章新志的编辑第一节编辑新志的要求和新志内容封建社会经常修志,目的是统治人民,巩固其反动政权。新中国也应当创修新方志,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为了发扬人民爱乡土,爱国家的精神,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必须及时编辑地方志书,用以教育人民,教育后代。方志实为政治教科书之一。历史不是帝王将相、民族英雄的历史,而是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是劳动群众的

    1982年02期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地名知识讲话(二)

    许辑五;

    <正> 七、地名的考证方法地名的考证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广阔,但主要是地名的由来和词义的解释。词义的解释关系到各个方面。大家知道,古代词义的书写和读音同现代的就有差异。古词义联系到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和社会结构、人口的移动以及文化和风俗等问题。因此地名的考证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基础和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才能对一些疑难的问题,求得正确的解决。比如有的资料说,一九二五年石家庄建立了石门市的行政机构,如果我们相信它的记载,肯定就不会再探索了。其实在一九二五年前,当时全国大部地区,尤其是河北省并没有市行政制度的设置,就是北京当时也只设了“京兆尹公署”,统辖清代顺天府

    1982年02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对包干到户的性质要作具体分析

    姜良海;

    <正> 一 1981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包干到户(又叫大包干)的发展,迅猛异常,出人意料。包干到户是在包产到户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当包产到户还在被人们误解为单干的时候,讲求实际的我国农民创造了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包产到户对包产的部分还要统一分配。而包干到户连统一分配也没有了。在一些人看来,这比单干还单干。但是,包干到户的产生和大发展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过程。这主要是由于它是基本上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的要求的。

    1982年02期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目前钢材、机电产品大量积压的原因及解决办法——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学习心得

    康世立;

    <正> 目前,我国钢材、机电产品的积压仍是十分惊人的。全国钢材库存近两千万吨,机电设备积压六百多亿元。从构成上看,不仅“老大粗”的产品积压。小、精、细的产品也积压,对于造成积压的原因,人们往往归结为“企业为了追求产值、利润,粗制滥造,质次价高”。但是,为什么粗造滥造的产品积压,精工细作的名牌产品也积压呢?这就不能不从国民经济的宏观世界找原因了。最近,我从有关部门了解了河北省工业产品进、销、存的情况,并查阅了大量资料。使我对库存、积压的钢铁、机电产品有了比较清楚、比较具体的认识。从库存的具体

    1982年02期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军王达津周汝昌来校讲学

    <正> 四月廿四日和廿五日,老作家肖军、南开大学中文系主任王达津教授和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分别应邀来我校作了学术报告。周汝昌讲了什么是红学。王达津讲了唐朝诗人王维。肖军就现代和当代文学的一些问题和教师们进行了座谈,他的女儿肖云讲了访美

    1982年02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谈人口普查

    李仰溪;

    <正> 人口普盘,也叫国情调查。这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表格和统一的填写方法,对全国人口普遍进行一次调查登记。它包括调查、登记、收集、汇总、分析、评价、发表的全部过程。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就有人口调查统计。现代的人口普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而日益完善。加拿大、瑞典、芬兰、挪威、丹麦等国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已经开始进行人口普查。不过那时人口普查的项目、标准时间的选择和资料的整理计算还是很不完善的。一七九○年美国进行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被国际上公认为是现代人口普查史的

    1982年02期 65-6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谈矛盾同一性及其有关问题

    高光文;

    <正> 一、什么是同一性? 由黑格尔提出和加以表述的辩证法的同一性,指的是具体的同一性、真实的同一性。这种具体的、真实的同一性,无非是告诉人们,每一具体事物,既是这同一事物又不完全是这同一事物,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同一是一个有差异的东西”,“概念以及理念,诚然和它们自身是同一的,但是,它们之所以同一,只由于它们同时包含有差别在自身内”。从黑格尔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同一性这个概念同具体事物一样,既有其肯定的一面,又有其否定的一面。其肯定的一面即事物“诚然和它们自身是同一的”,这说的是事物与自身的等同性——某物就是某物,统一体就是统一体。其否

    1982年02期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原始道教的产生和性质

    晨阳;

    <正>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古教,是汉末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的组织者。至于道教的产生,它的本质,它与古宗教的关系以及它的创始人等问题,至今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就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诸贤。一、原始道教与古代宗教的关系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种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它受社会物质生产和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1、北京周口店古迹的研究证明,我们的祖先远在50万年——70万年前就居住在这块土地上。在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经过艰巨而光荣的劳动斗争,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从原始时代人物混同意识中,由于不了解万物之所以生,所以死,逐渐发展到万物有灵论。同时又有图腾崇拜论;随着生产力的逐渐提高,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

    1982年02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岑参游河朔考辨

    孙映逵;

    <正> (一) 游河朔的时间岑参《送郭又杂言》诗云:“去年四月初,我正在河朔”。河朔指黄河以北,当与“河北道”之河北同义。《新书》卷五《兵志》云:“始时为朝廷患者,号‘河朔三镇’”,即指盘踞于河北道的三个藩镇。岑参曾在河朔地区漫游,这是他前期生活中的一次重要游历。岑参游河朔时所作的《敬酬杜毕淇上见赠兼呈熊曜》诗中有“忆昨癸未岁”之句,可以据此定斯游之年。癸未岁是天宝二年,则河朔之游在天宝三年。这与他游河朔时所作诗也是相符的,他在《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诗中说:“一从弃鱼钩,十载干明

    1982年02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略谈《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

    刘欣中;

    <正>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刻画灵魂高尚、积极奋发的人物形象的同时,还塑造了一批富有美学价值的讽刺形象,对封建社会晚期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抨击。这些以讽刺为主要目的的作品,与作者的其它作品一样,具有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境界瑰丽的特色。作者自称《聊斋志异》为“孤愤之书”,他的诸多讽刺形象的塑造及其对黑暗现实之尖锐揭露和抨击,正是这种“孤愤”之情的表露。

    1982年02期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鲜明强烈的艺术对比——谈《儒林外史》对比手法的运用

    齐双塘;

    <正> 《儒林外史》是一部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它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民性,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就是它艺术上的显著特点之一。在《儒林外史》中,伟大作家吴敬梓运用对比之多,所作对比之强烈,都超过了前人。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吴敬梓虽然把他的书名之为“外史”,“不自居于正史之列”,但在许多方面,他却直接继承了我国史学家的优良传统,除“不虚美”、“不掩善”、“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的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以外,在表现方法上,也力求做到“寓论断于叙事”、“口无所藏否,而心有所褒贬”、“无一贬辞,而情伪毕露”。但是,吴

    1982年02期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燕赵人民智慧的结晶——读《河北民间故事选》

    唐文斌;

    <正> 河北大地,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的劳动人民,不仪用自己的血汗,开发了这个地区,而且在与大自然和敌对阶级的搏斗中,创造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它们反映了旧时代的社会面貌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鞭挞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剥削阶级的罪恶;表达了广大群众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和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这些充满着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故事,一直在广泛流传。如脍炙人口的赵州桥、孟姜女的传说等,甚至在国外也颇有影响呢! 然而,在旧社会漫长的岁月里,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瑰宝,正统的文人学者却很少问津。直至建国以后,发掘人民群众中蕴藏的艺术财富的工作,才真正提到广大文学工作者的议事日程上来;我省民间故事的搜集和整理,也才获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十

    1982年02期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社会美”问题的通讯

    庞安福;

    <正> 你来信问道,什么是美?“四美”有没有共同点?这说明你在五讲、四美活动中做了深入的思考,也说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需要我们懂点美学理论。正因为如此,在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出的通知中才明确指出:“教育部门要把文明礼貌列为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课要向青少年讲授道德修养和美学知识”(见1981年3月3日《人民日报》)。我对美学研究得不深,仅就个人的理解简复如下。美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只有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才能透过复杂的美学现象来概括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承认客观世界是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第二性的。人们的审美意识是形象思维,它既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又是对事物的外观的欣赏。认识和欣赏是这种思维活动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尽管这种认识具有着欣赏者的强烈的感情活动,有它自己的

    1982年02期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