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方志学(连载之四)

    傅振伦;

    <正> 第四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方志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外国的侵略、压迫,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近百年来的历史在文化方面的反映,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地方志书是替封建地主、军阀、官僚、大资产阶级、买办阶级以及帝国主义服务,充满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色彩。清朝末年,有识之士提倡新学,奋发图强。统治阶级也敷衍民意,采用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措施。当时方志内容,也随之而有所变更,但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立场不变。例如1909年(宣统元年)新民知府管凤和修《新民府志》,分目有:沿革、疆域、道里、航路、山川、户口、村镇、职业、居留、衙署、巡警、卫生、教育、司法、

    1982年01期 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地名知识讲话(一)

    许辑五;

    <正> 一、地名概念地名是地理事物的名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个普通概念。但是,它常为人们所忽视。其实,从地名中可以了解到许许多多的事物!而它是值得探索的一门学问。地名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后才有的。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大,地名不但在数量上逐渐增多,而且在内容上也越来越丰富,地名的传播也就更广泛起来。因此,地名就成为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词汇。以后由于文字的产生,地名的内容包含了形(字体)、音(声)、义(含义),而从义的

    1982年01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少奇同志对建立东北根据地的重大贡献——学习《刘少奇选集》的一点体会

    孙福田;

    <正>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以反革命的两手,妄图消灭我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梦想恢复他对全国的法西斯统治。而我党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对蒋介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大力争取和平的同时,切实地作好了战争的准备。一九四六年六月,当蒋介石撕毁一切和平协议,悍然发动大规模全国内战后,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不到四年的短短时间里,就打败了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彻底地摧毁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场空前尖锐复杂的斗争中,东北根据地的建立,对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少奇同志对建立东北根据地,曾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82年01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吗?

    焦凤贵;

    <正> 我国现在一些哲学教科书和文章,给社会这个概念下定义说:“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或者说:“社会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人们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统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如果只有其中一部分而没有其他部分,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了。”我认为这些说法值得商榷。

    1982年01期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对两大部类增长速度之浅见

    陈文杰;

    <正>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扩大再生产时,对于两大部类增长速度的关系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只是论证了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从上面所引的马克思的公式来看,根本不能得出第一部类比第二部类占优势的结论,因为这两个部类在这里是平行发展的。这个公式未予注意的正是技术进步。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证明的,技术进步表现于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V/C)逐渐缩小,而在这个公式中却是把这个比例当做不变的。”但是,必须承认,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在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增长的思想在《资本论》中是多次表现出来的。马克思说:“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价值的不变组成部

    1982年01期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略论辛弃疾的一桩公案——兼及韩侂胄与开禧北伐

    吴雪涛;

    <正> 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临终的前几年里,赞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参预了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自此以后七百余年迄于今,根本否定韩侂胄与开禧北伐,从而以“谀韩”、“迎合”讥及辛弃疾者有之;把韩侂胄与辛弃疾比做泾渭分流,亟力为辛氏避讳、开脱者有之,此外,完全肯定韩侂胄和开禧北伐,认为韩、辛全然志同道合,进而彻底推倒历史旧案者亦有之。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以为,这是辛弃疾生平中的一件大事,应该弄清楚,给以正确的评价。根本否定韩侂胄与开禧北伐,因而对辛有微词,显然是一种偏见。但把韩、辛二人的为人,说得截然不同或者完全一致,则又确与历史事实不符,也难令人信服。本文拟就开禧北伐的是非与韩、辛之异同试作分析,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1982年01期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略论河北古代钢铁冶炼业的成就

    杨木;

    <正> (一) 铁的发现和使用,对于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起过重要的作用,“它(铁)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1] 1973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铜柄铁刃的钺[2],藁城铁刃青铜钺的发现为研究我国铁器的使用时代提供了重要资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铁的国家之一。经过有关单位鉴定分析结果,确认为这铁刃的来源是陨铁,而不是冶炼的熟铁[3]。在商代中期,我省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在铜钺刃部用陨铁锻成的锻打嵌铸技术,对铁比铜坚硬、锋利等性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从它的制作方法来看,也是先将铁加热锻打成刃形,然后再嵌铸到钺身里面。这种加工技术,在当时来说无疑

    1982年01期 4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在河北

    张建业;

    <正> 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公元一五二七——一六○二)一生中曾四次到过当时的顺天府(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临北京东、南各县)和京都北京。这四次北游,原因各不相同,时间长短不一,但在李贽一生的经历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了解他生平、思想、著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李贽的有关著作及其他资料,对他四次北游时期的活动、事迹、著作加以论述,从一个侧面观察一下李贽的思想价值。

    1982年01期 5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武灵王史迹考略

    靳生禾;

    <正>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转变时期。近二百年间,历史的显著特点是:诸侯之间战争频仍,社会生产蓬勃发展,经济生活日趋繁荣,学术思想极为活跃。当时,各国为了富国强兵,雄立于诸侯之林,纷纷广招贤士,锐意变法,政治上、军事上都出现了许多进步的“新政”,涌现了众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些先进的历史人物及其变法,对历史进程都不同程度地起了积极作用。在这些变法中,给历史发展以深远影响的,应该首推秦国商鞅变法和赵国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如果说前者是政治变法成功的典型,后者则是军事变法成功的典型。

    1982年01期 6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释■■

    杨文山;

    <正> 文字是人类语言的表符,是记存和流传语言的工具,因此,文字是根据人类生活与生产需要创造的,是人类语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国文字产生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就地下考古材料研究,文字的萌芽,应该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即所谓“新石器时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中心在古黄河流域,可分为“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两大系统。一般说,“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中游;“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下游及其以南的济、淮之间。1952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发现的距今大约六、七千年前的“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在其以红胎黑纹为主要特征的“彩陶”上,发现了文字符号;1959年在山东省泰安地区发现的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的“大汶

    1982年01期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省《资本论》研究会在我校举行会员大会

    阎;宋;

    <正> 河北省《资本论》研究会首届会员大会,于1982年3月8日至10日在我校举行。会议传达和讨论了全国第一次《资本论》学术讨论会和中国《资本论》研究会成立会的精神,研究制定了省《资本论》研究会1982年度学术活动计划,拟定并落实了部分科研项目。中国《资本论》研究会总干事田光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研究〈资本论〉运用〈资

    1982年01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为什么护国战争讨袁漾电有两种文本

    王善中;

    <正> 一九一五年云南唐继尧等人给袁世凯的漾电(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护国战争的第一通电报。揭露了袁世凯篡窃民国、复辟帝制的罪行,号召全国人民为保护辛亥革命所建的民国而斗争。这通漾电几十年来一直被众多的书刊所引用,但所引的电文内容却互有差异,究其原因,其出处不外有二:一是电文原稿,为当时报刊所载,后被唐继尧的《会泽首义文牍》、由云龙的《护国运动史稿》、黄毅的《袁氏盗国记》等书刊收录或引用;一是梁启超《盾鼻集》所刊的二通漾电全文(以下简称盾漾电),后被周钟岳的《护国军纪事》、马震东的《袁氏当国史》等书收录或引用。其他如陶菊隐的《北洋军

    1982年01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高晓声的创作

    周葱秀;

    <正> 高晓声是大家熟知和喜爱的一位作家,他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重返文坛的短短几年里,他就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试就他的创作经验的某些方面作些探讨。一、文学创作,首先要求对生活有所发现建国以来,在文学创作上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图解政策,这在农村题材创作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有的同志搞文学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某种现成的政策、概念出发,依法炮制,取消了作家对生活的“探求”,造成了作品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在某种程度上离开了现实主义的道路。高晓声则不同,他是一位“探求者”。五十年代,他们

    1982年01期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一是立意要紧——古人写作理论学习札记

    贾振华;

    <正>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向黛玉请教作诗。两个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里,作者曹雪芹实则借林黛玉之口,阐明了他对写诗作文的见解:格律与词句相比,词句比格律重要;词句与立意相比,立意又比词句重要;词句属于“末事”,而立

    1982年01期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诗为生命的李贺

    陈之品;

    <正> 在群星璀灿的盛唐诗坛上,李贺的名字格外耀眼。他一生虽然只活了二十七岁,却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诗的创作,在中国诗史上放射着迷人的光华。李贺有理想,有抱负,苦吟疾书,才华横溢。他七岁能诗,十五岁即以乐府诗闻名于世。有“少年心事当拏云”(《致酒行》)的壮志,有“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的雄心。年轻的诗人常以骏马、宝剑、翠竹自喻,渴望“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五》)“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但是,他的遭遇却十分悲惨。科场遭毁阻塞了仕进的道路,奉礼郎的薪俸不能糊口。在贫病交迫的情况下,他用全力作诗,以诗抒发怨愤,倾诉被压抑人们的痛苦。

    1982年01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谈两种句法分析方法的结合

    白俊耀;

    <正> 一《中国语文》开展析句方法的讨论,很必要,这不仅会推动句法分析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而且必将推进整个语法研究和教学工作。讨论开始以来,不少同志就汉语句法分析问题发表了很多有益的意见。这些意见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出发点是一致的,都希望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汉语句法的分析应该有本民族的特点,分析方法应该进一步科学化。句法分析是为了弄清句子的结构方式,考察句子结构内部的层次和各组成成分的特点,描写句子的结构规则。由于对句法结构分析的目的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因而在选择和确定析句方法上也表现出差别。归纳起来有这么两种:

    1982年01期 99-10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充的心理学思想

    邹大炎;

    <正> 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前期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思想家。王充也跟我国古代其他的哲学家、思想家一样,对心理学问题并没有专门的、系统的论述,他们的心理学观点和思想,只是散见于他们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据王充《自纪篇》的记载,他曾写过《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论衡》有十五卷和三十卷两种,著录皆为八十五篇,但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

    1982年01期 105-10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美”——兼与施昌东同志商榷

    李春青;

    <正> 八○年出版的施昌东同志的《“美”的探索》一书,对美的产生、美的本质、自然美、艺术美及悲、喜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使人颇受启发,但其中有一些观点也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本文拟在美的产生这一美学的根本问题上谈一谈与施昌东同志的不同认识。美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西方美学史上有这样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的大脑的产物。英国哲学家休谟说:“美不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察者的意识中……。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宇宙精神。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就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理念”则是不依赖于人类的绝对精神。这两种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以上两种观点相对立的,是从亚里斯多德到狄德罗,以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车

    1982年01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