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方志学(连载之三)

    傅振伦;

    <正> 第三节旧志的体系二——内容旧志内容或体裁的编制,方法不一.清初河南、陕西修志,多采用巡抚贾汉复的规格.乾隆间陕西、湖北修志则多采毕沅拟定的体式,同时也有因沿《江南通志》体例者.同治间江西修志多用刘坤一之例,光绪间山西志多取曾国荃例.总而论之,方志体

    1981年04期 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之问与《灵隐寺》诗

    王达津;

    <正> 宋之问,《旧唐书本传》说他是虢州弘农人.《新唐书本传》说他字延清,汾州人.前说是指他的郡望,后说是指他的家乡.《旧唐书》说他弱冠知名,尤长五言诗.《唐书》说:甫冠(即年二十),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按此事约当在调露元年(679).则宋之问当生于高宗显庆五年(660).

    1981年04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学习鲁迅自觉运用文艺为革命服务的创作态度

    王黎;

    <正> 鲁迅给我们留下的小说,虽然不多,但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却异峰崛起,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闪烁着迷人的光芒.要认识鲁迅小说的成就,首先要看到他是做为一个革命家思想家从事创作的,是把小说当做改造社会的一种武器来运用的.一鲁迅进行小说创作的目的,一开始就非常明确.他本是抱着救国救民的决心到日本

    1981年04期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求神似而不徒求形似——谈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

    李玉昆;

    <正> 鲁迅小说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在中国艺术形象之林中放射着夺目的光彩.它们揭示着旧社会的面貌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提供着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有着深远的典型意义.综观鲁迅小说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描写人物的基本原则是力求神似,从来不孤立地静止地描写人物的外貌.他笔下的人物多是传神的写意画,正如鲁迅自己说的:有时

    1981年04期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试谈鲁迅早期的新诗

    陈超;

    <正> 鲁迅身上有浓厚的诗人气质,他的作品即使是散文、杂文甚至小说,无不写得感情饱满、含蓄深沉,闪烁着撼人心魄的诗的光芒.鲁迅诗歌应特别推重的无疑是那些冷峭犀利、凝重雄奇的旧体诗,但也不应忽视他偶尔为之的新诗,虽然数量寥寥,却每多上品.鲁迅很早就表现出对诗歌的关注.1908年,发表了诗歌专论《摩罗诗力说》,鼓吹

    1981年04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与价值、价格、利润问题

    康世立;

    <正> 人类要生存,就要消费一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资料,要获得这些资料,必须进行生产.生产要靠人来进行,生产资料掌握在谁手里,谁就会在生产中处于领导地位.生产目的就是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和阶级,进行生产要达到什么目的,也就是说为什么而生产.生产资料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逐利润,榨取剩余价值.当

    1981年04期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缩短一切非劳动时间提高资金的生产效率

    王警吾;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好形势.通过调整,必将使我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协调一致,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果得到提高.但是,在注意研究和解决宏观经济中的问题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对微观经济的研

    1981年04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

    何吉贤;

    <正>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争夺中央权力的激烈斗争和为时甚久的一场混战.从贾后发动宫廷政变发展到诸王混战,前后达十六年之久,大乱使西晋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激化起来,西晋政权在大乱中走向覆亡.八王之乱是西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拟就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提出一点粗浅的意见.

    1981年04期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王”解

    张文质;

    <正>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于秦二世元年起义于蕲县之大泽乡,起义军行至陈(今河南淮阳县),乃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或曰"楚"和"大楚",所以陈胜称为"楚王",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当时的反秦力量也尊称陈胜为"陈王",如《汉书·张耳传》:"今陈王为天下首倡".又《史记·项羽本纪》说:"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

    1981年04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沙俄与中东路

    葛凤花;

    <正> 一向梦想称霸全球的沙皇俄国,利用同中国北部、西部接壤的方便条件,以百倍的疯狂、贪婪的野心,鲸吞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俄国之侵略主义,受自彼得,历二百余年,而至今未始有变".俄帝国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更是军事封建主义侵华政策的策划者和制定者.他公然声称:"巩固和扩张俄国在远东的利益",是他"在位时的任务".沙俄为实现其虎视东亚,夺取

    1981年04期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说——兼与蔡仪同志商榷

    杨恩寰;

    <正>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这个定义,按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肯定不是一个完善的美的定义.这是美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这种不完善,程度如何?表现在哪里?看法就有分歧.过去相当一部分文章,涉及车尔尼雪夫斯基这个定义的,多是誉多毁少,谈到不足之处又多是语焉不详.蔡仪同志近作《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载

    1981年04期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谈形象思维中的飞跃

    吴庚振;

    <正>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存在着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和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这样两次飞跃.那么,作为文艺创作规律的形象思维,在其过程中有没有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如果说有的话,那么,第一,它是在什么条件下,遵循着什么途径来飞跃的?第二,这种飞跃与文艺创作中的典型化过程又是一种什么关系?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对研究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可能是有好处的.

    1981年04期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腴辞润简牍 美句入咏歌——略论《左传》的语言

    王玉骏;

    <正> 《左传》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精采的史传文学.它不仅真实而周密地记叙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而且形象地描写了历史人物,广阔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它把"记言"、"记事"熔为一体,是一部"不遵古法"、"言事相兼,烦省合理"的、前所未有的伟大著作.(此下引文不注出处者均见刘知几的《史通》)作者凭着渊博的知识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切了解,详细记叙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方面的活

    1981年04期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的”字结构说略——兼与胡裕树等同志商榷

    张博;

    <正> 关于现代汉语中"的字结构"最近几年出版的有关语法著作里都做了说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解颇不相同.今举其有代表性者罗列于下: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1979年修订本)里说:助词"的"也可以附着在词和词组后边,合起来成为具有名词功能的"的"字结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1980年本)里说:"的"附着在词或词组后

    1981年04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对高等学校科技情报工作的认识

    马瑞兰;

    <正> 我国高等学校科技情报工作的开展,虽然有早有晚,但都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根据我们的体会,要进一步提高情报工作的质量,就必须密切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进行探索,否则就会失去这一工作的依据.现将我们的认识叙述如下,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批评指正.一、"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科技情报的中心工作.

    1981年04期 99-10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