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专题

  • 冯友兰与牟宗三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论

    宋宽锋;

    当代中国哲学界缺乏思想创造力的外在理论表现就是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之间的相互脱节,而造成两者之间相互脱节的深层学理根源之一就是,我们从事哲学史研究的方法出了问题。作为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两位哲学史家和哲学家,冯友兰和牟宗三集两重角色于一身的事实或许正好说明,他们所从事的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并不是相互脱节的,他们进行哲学史研究的方法与我们有所不同。因而,回顾、反思和分享两位哲学家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论,对于增强哲学史研究的方法意识,促进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之间的良性互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6年02期 v.39;No.181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5 ]
  • 论张岱年早期的中国哲学观和方法论——以《中国哲学大纲》为中心

    柴文华;刘桃秀;

    张岱年建国前撰著的《中国哲学大纲》开创了问题史、范畴史的中国哲学史书写范式,并在界定哲学、中国哲学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方法、研究方法、优长、缺失等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研究以《中国哲学大纲》为中心的中国哲学观和方法论,不论对于把握张岱年整个中国哲学观和方法论的动态发展还是整个中国哲学史学科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6年02期 v.39;No.181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7 ]
  • “所见即所得”与“同相异位”——试论社会契约论传统的虚与实

    谭牧;

    作为西方近代政治哲学重要的思想传统,社会契约论的形式化特质长期受到非难。我们不妨引入一个新视角,以条理化、理性化的程度为标准,对社会契约论理论构造进行"虚实区分",以分析霍布斯、斯宾诺莎、卢梭、罗尔斯的典型社会契约论论证路径。藉由这个视角能够深入理解社会契约论的内在结构特质,从而凸显这个构型传统常被忽视和误解的理论优势。

    2016年02期 v.39;No.181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6 ]

文化论坛

  • 胡适的文化整合模式及其对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以其在文史哲领域内的研究实绩为例

    李安光;

    胡适的文化整合模式具有鲜明的"以西套中"特征,即他总是以其时西方的先进文化范式来比对、反观并进而融合改造中国传统的文化范式,这在其文史哲领域内的学术研究实绩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胡适历来因被视为"全盘西化者"的典型代表而遭人诟病,但如果我们细察其"以西套中"的文化整合模式就会发现,在对中西古今文化的融合会通中,胡适始终坚守一个基本的文化整合立场,即双方的平等对话性以及自身的民族本位性,而这对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性价值与借鉴意义。

    2016年02期 v.39;No.181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专题笔谈_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笔谈

  • 从知识、知识生产的视角进入文学理论的反思研究

    邢建昌;

    从知识生产的视野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状况,是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一个极具前沿性和专业性的领域。这一研究视角的确立,得力于全球范围内人文学科的知识生产的自省意识(反思意识)的确立,以及"思想以知识的面孔出场"学术思潮的助力。较之于那种仅仅满足于"回头看"的反思行为,知识生产层面的文学理论反思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是最具有本质意义的。本期发表的这组笔谈围绕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其中,邢建昌《从知识、知识生产的视角进入文学理论的反思研究》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生产视角的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旨趣、路径和方法,孙秀昌《反本质主义策略下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反思》探讨了反本质主义之后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可能方式,刘欣《生产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状况及其反思》考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龃龉和矛盾的状况,毕日升《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则认为大众文化语境是当下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绕不开的历史存在,而孟新东《"方法论"热与文学知识生产合法性的确立》则分析了1985年"方法论热"背后文学话语权力与知识合法性的艰难确立过程。

    2016年02期 v.39;No.181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69 ]
  • 反本质主义策略下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反思

    孙秀昌;

    从知识生产的视野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状况,是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一个极具前沿性和专业性的领域。这一研究视角的确立,得力于全球范围内人文学科的知识生产的自省意识(反思意识)的确立,以及"思想以知识的面孔出场"学术思潮的助力。较之于那种仅仅满足于"回头看"的反思行为,知识生产层面的文学理论反思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是最具有本质意义的。本期发表的这组笔谈围绕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其中,邢建昌《从知识、知识生产的视角进入文学理论的反思研究》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生产视角的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旨趣、路径和方法,孙秀昌《反本质主义策略下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反思》探讨了反本质主义之后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可能方式,刘欣《生产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状况及其反思》考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龃龉和矛盾的状况,毕日升《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则认为大众文化语境是当下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绕不开的历史存在,而孟新东《"方法论"热与文学知识生产合法性的确立》则分析了1985年"方法论热"背后文学话语权力与知识合法性的艰难确立过程。

    2016年02期 v.39;No.181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6 ]
  • 生产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状况及其反思

    刘欣;

    从知识生产的视野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状况,是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一个极具前沿性和专业性的领域。这一研究视角的确立,得力于全球范围内人文学科的知识生产的自省意识(反思意识)的确立,以及"思想以知识的面孔出场"学术思潮的助力。较之于那种仅仅满足于"回头看"的反思行为,知识生产层面的文学理论反思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是最具有本质意义的。本期发表的这组笔谈围绕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其中,邢建昌《从知识、知识生产的视角进入文学理论的反思研究》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生产视角的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旨趣、路径和方法,孙秀昌《反本质主义策略下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反思》探讨了反本质主义之后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可能方式,刘欣《生产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状况及其反思》考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龃龉和矛盾的状况,毕日升《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则认为大众文化语境是当下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绕不开的历史存在,而孟新东《"方法论"热与文学知识生产合法性的确立》则分析了1985年"方法论热"背后文学话语权力与知识合法性的艰难确立过程。

    2016年02期 v.39;No.181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4 ]
  • 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

    毕日生;

    从知识生产的视野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状况,是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一个极具前沿性和专业性的领域。这一研究视角的确立,得力于全球范围内人文学科的知识生产的自省意识(反思意识)的确立,以及"思想以知识的面孔出场"学术思潮的助力。较之于那种仅仅满足于"回头看"的反思行为,知识生产层面的文学理论反思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是最具有本质意义的。本期发表的这组笔谈围绕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其中,邢建昌《从知识、知识生产的视角进入文学理论的反思研究》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生产视角的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旨趣、路径和方法,孙秀昌《反本质主义策略下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反思》探讨了反本质主义之后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可能方式,刘欣《生产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状况及其反思》考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龃龉和矛盾的状况,毕日升《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则认为大众文化语境是当下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绕不开的历史存在,而孟新东《"方法论"热与文学知识生产合法性的确立》则分析了1985年"方法论热"背后文学话语权力与知识合法性的艰难确立过程。

    2016年02期 v.39;No.181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5 ]
  • “方法论”热与文学知识生产合法性的寻找

    孟新东;

    从知识生产的视野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状况,是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一个极具前沿性和专业性的领域。这一研究视角的确立,得力于全球范围内人文学科的知识生产的自省意识(反思意识)的确立,以及"思想以知识的面孔出场"学术思潮的助力。较之于那种仅仅满足于"回头看"的反思行为,知识生产层面的文学理论反思对于文学理论的发展是最具有本质意义的。本期发表的这组笔谈围绕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其中,邢建昌《从知识、知识生产的视角进入文学理论的反思研究》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生产视角的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旨趣、路径和方法,孙秀昌《反本质主义策略下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反思》探讨了反本质主义之后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可能方式,刘欣《生产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状况及其反思》考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龃龉和矛盾的状况,毕日升《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则认为大众文化语境是当下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绕不开的历史存在,而孟新东《"方法论"热与文学知识生产合法性的确立》则分析了1985年"方法论热"背后文学话语权力与知识合法性的艰难确立过程。

    2016年02期 v.39;No.181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2 ]

《诗经》研究

  • 论《世说新语》中的《诗经》典故

    强中华;

    《世说新语》涉及与《诗经》有关的事迹共三十三则,其中多为汉末魏晋士人灵活化用《诗经》典故的逸闻趣事。士人或以《诗经》经义为准绳,砥砺品节,互相激励;或以经义为标准,品鉴他人;更多的情况则是化用《诗经》典故,增强言谈的艺术趣味。从化用典故的形式看,与先前惯例大不相同,他们一般不再提及《诗经》或《诗经》中的篇名,而是直接把《诗经》的典故活用为谈话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化用经典的方式正是魏晋名士言谈崇尚机警有锋、追求简洁含蓄的表现。

    2016年02期 v.39;No.181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3 ]
  • 《韩诗》佚著的训诂与阐释特点

    吕冠南;

    关于汉代《诗经》学在训诂字义和阐释诗意方面的价值,学术界往往以《毛诗》的成就作为代表加以论述,这一工作已经开展得非常充分。但按之于两汉经学史的实际,汉代的《韩诗》学派对《诗经》所做的训诂工作也卓有成就。《韩诗》学派的著作完整流传至今的只有《韩诗外传》,而这一学派主要的训诂阐释资料却集中在已经散佚的著作中,我们把它们统称为"《韩诗》佚著"。利用古籍征引的《韩诗》佚著来探讨《韩诗》学派的训诂阐释模式,并对其中较为常用和较具特色的部分进行梳理,可以发掘《韩诗》在汉代《诗经》学中的价值。

    2016年02期 v.39;No.181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8 ]
  • 翁方纲论“诗言志”

    李琳;

    翁方纲对《诗经》的理解是围绕着"诗言志"的命题展开的。一方面,翁氏以"肌理"之"义理"界定了"志"的内容范畴,在继承以政教为核心内容的儒家"言志"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出弱化"志"的政治内涵而偏重人伦之义的倾向,是"理学化"了的儒家之"志"。另一方面,翁氏补前人论说之不足,将探讨该命题的视角转移,以"肌理"之"文理"诠释了"志"之存在的艺术形式。他以《诗》之"赋比兴"为诗歌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并受汉学征实之风的影响尤为看重"赋"的独特属性与艺术价值。又视"声音律度"为"文理"的表现形式之一,强调"和谐"是对诗歌声律最基本的要求。翁氏将诗歌的艺术表现放到和思想内容同样重要的地位,是其论"诗言志"不同以往的独特贡献。

    2016年02期 v.39;No.181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6 ]

文学新论

  • 汉代辞赋分合不定原因考辨

    关鹏飞;

    汉代辞赋分合不定不仅是后人探讨的一个学术现象,更是汉代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其所涉原因极为复杂。从文体学的大范围看,因为文用观念的盛行和文体观念的模糊,汉代不仅辞、赋不分,赋、颂也往往混淆。从辞赋不分内部观察,可以看到屈原在辞、赋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极为丰富的面貌,这些面貌包括赋祝者、赋诗者、赋赋者、赋虚者,对赋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2016年02期 v.39;No.181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 ]

语言文字学研究

  •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疑难字考辨

    孟跃龙;李国英;

    选取《汉语大字典(第二版)》1贝部和见部所收录的"彡貝"、"外貝"、"貝呈"、"貝含"、"賹"、""、""、"覤"、""九个字,分别对其释音、释义等方面进行了考辨。

    2016年02期 v.39;No.181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2 ]
  • 论韩愈诗歌的“有”字句

    胡宪丽;

    随着唐诗语言本体研究的不断发展,唐诗句法研究逐渐引起关注。"有"字句是韩愈诗歌中较高频率的句式,对韩愈诗歌中的"有"字句进行多角度调查:考察其构式类型、语义结构和表达功能,分析它在韩诗中的存在、变化方式,揭示该句式如何在诗句中突破既有句法规则以引发句式演变,并论证这些演变与诗歌形式、功能间的互动模式。

    2016年02期 v.39;No.181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史学新论

  • 管子的国际关系思想探析

    赵田园;王琛;

    国家价值观、政治文化与外交通常会受到本国历史的影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思想典籍亦成为影响现代外交的重要理论内容。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管子作为成功的政治家,其思想涵盖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管子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如何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理论。本文意图有三:研究管子关于诸侯国关系的有关论述;分析评述其理论内涵与逻辑;寻找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现代中国外交中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2016年02期 v.39;No.181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6 ]
  • 金代护卫述论

    王峤;

    金代护卫是指设于熙宗朝、负责皇帝仪卫、服役期满可以出职为官之人,其选任有严格标准,门第、年龄、身形、武艺均有要求;作为皇帝近侍,其职能多与皇帝私人任命有关;服役期满,可以出职。金代中期,护卫出职起点较高,升迁较快;金代护卫整体素质不高,皇帝采取儒化教育措施来提高其素质;从护卫的选任、升迁等方面,可以看出有金一代在政治统治政策上的转变。

    2016年02期 v.39;No.181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4 ]
  • 论清末新政时期植棉业发展的原因

    苑朋欣;

    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植棉业取得了一些令人注目的进展。这是在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由棉花商品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清政府对植棉业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的倡导推动以及植棉业经济效益的驱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16年02期 v.39;No.181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1 ]
  • 日本学界关于中国近代民众史和社会史研究的诸问题

    石岛纪之;郑浩澜;李秉奎;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民众史的异军突起,是日本历史学界值得重视的研究新趋向。该领域的先行者,从反对修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运动中注意到民众力量的伟大,开始努力从历史底层"打捞"无名民众的历史。在此视野下,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和民众斗争情况迥异,新见迭出的观点异彩纷呈。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为日本对中国近代民众史的研究注入新活力。社会史与民众史的结合,使日本学者的中国研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拙著《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众》即为相关领域的新尝试。

    2016年02期 v.39;No.181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0 ]
  • 抗战时期的生产动员与乡村社会整合:以山东为中心

    罗衍军;

    以山东为中心,考察抗战时期中共生产动员与乡村社会整合的内在关联。抗战时期中共在山东的生产动员,是响应中共中央大生产运动号召而进行的。其组织方式从传统的乡村农业互助走向组织起来的集体劳作。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动员方式。大生产运动在相当程度上整合了乡村民众的思想、经济与人身,重塑了乡村社会。

    2016年02期 v.39;No.181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6 ]

热点纵横

  • 平台经济的特点分析

    叶秀敏;

    平台经济快速成长,成为新经济领域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平台经济发展呈现出层次性、零成本复制性、分工协作、开放性和外部性等特点。深刻把握平台经济的特点,有助于企业规划市场竞争战略,也有助于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更有助于推动万众创新和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2016年02期 v.39;No.181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47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1 ] |[阅读次数:136 ]
  • 伦理视角下执政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景枫;

    执政党在社会治理中具有政治领导、价值观引领以及组织领导、选人、用人的主体职能。但这都离不开对执政党自身的伦理要求和道德约束,因此,完善执政党伦理建设十分必要,且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有序、人人心情舒畅、充满活力,达到善治的社会治理目标。

    2016年02期 v.39;No.181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3 ]
  • 社会调控视野中法律与道德作用机制研究

    王震;

    在社会调控视野中法律和道德的作用机制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在我国强调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律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而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上说,道德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理想的作用机制是道德在前方拉动且提供主要动力,而法律在后面辅助推动,二者协调互动的模式。理解该作用机制要着重把握法律的有限性,并对法律和道德自身进行全新的定位,同时对法律和道德间的作用模式和相互间的转化关系也要有所把握。为了促进该机制的逐渐完善,要着力培养公众的道德意识和守法意识,重视法律的道德支撑以及树立法律权威。

    2016年02期 v.39;No.181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9 ]
  • 近年来国内外对世界难民问题的研究综述

    孟辽阔;

    难民问题既是历史问题,又是现实问题,既是世界性问题,又是区域性问题。难民问题背后潜藏着深层次的原因,如国际政治经济不平衡、大国争夺势力范围、国际体系不平等、民族宗教矛盾等。难民问题也涉及到国际安全、地区发展、战争与和平、大国关系、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人权保护、国际公法、民族宗教、南北关系、国际合作、全球治理等诸多领域。对世界难民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世界各国更好地应对和解决难民问题,消除贫困和落后,防止战争和冲突乃至对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世界难民问题的研究,在难民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地区和国别难民问题、难民与法律问题、难民的保护问题、难民问题的应对及解决对策等领域取得了较多成果。

    2016年02期 v.39;No.181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29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48 ]
  • 下载本期数据